用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296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迫切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当语文教师都能把创新视为语文教学的生命时,相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很快就会实现。
  
  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怎样才能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策略和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富有实效的语文教学行为呢?我认为,教师应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情激情,用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传统教育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的好坏,轻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教师的传授,轻学生的探索。这种旧的教育观念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影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中消极落后的东西,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以传授、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变为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寻找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重视情感教育,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种因素互补作用下完成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只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而传统教育却抽走了教育中最生动、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机械的知识传授,这种缺乏情感的“批量加工”式教育,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为不利。所以,在进行创新教育时,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中深挖内容,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激发求知欲。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流畅的表达,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期望学生完美发展的感情,也是一种打破师生隔阂、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以亲切的教态、饱满的热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感染、激励学生,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进行情感交流。
  
  三、培养质疑精神,开发“求异”思维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见解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独特性、求异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教师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求异法”,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地思考,寻求问题的“异”处;进行灵活思考,从而展开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草船借箭》一课,我抓住题目中的“借”字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借”是经同意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用过还要归还的意思。诸葛亮使用计谋取得了曹操的箭,并没有归还的意思,怎能用“借”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从新的角度来考虑“借”的含义。如:课题中用“借”字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还要“还”给曹操;课题中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讥讽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方法,便如我预期地收到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和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会想学、爱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把“应试”当成教育的核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教育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入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在这种学习中,知识的认知、获取知识的方法及探讨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善于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手工制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