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叙事空间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比利·林恩在成为战争英雄后和队友一起应邀参加中场秀的故事。影片在中场休息期间展现了少年比利·林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并以他的视角实现了现实与回忆、想象的交汇,通过叙事时空的并置、对比、跳跃实现了比利·林恩个人情感、家国意识与战争观念的统一,旨在关注和展现作为军人的个体生命体验,这承袭了李安作品的一贯特质。
  叙事空间是电影中直接呈现的用于承载故事的视听空间形象,而空间叙事是指利用空间来进行叙事的行为过程。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叙事空间即物理的视听空间本身的叙事性,分析了不同叙事空间的并置、对比与跳跃对人物、情节和叙事结构等的影响。影片中,導演通过并置现实空间和回忆空间处理了两条叙事线,建构起班长蘑菇和姐姐凯瑟琳两个主要人物。同时指涉了林恩的个人情感,力图把林恩放在过去和现在的融合中来描述,并以此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视角消解了宏大叙事。
  一、比利·林恩在前往体育场的悍马车中想起姐姐
  电影相较于小说而言,强化了姐姐凯瑟琳和班长“蘑菇”的人物形象,让他们成为两股拉扯林恩的主要力量。片段1是指比利·林恩在前往体育场的悍马车中想起姐姐,其叙事空间处理手法如表1所示。
  片段1林恩在车里索要止痛药未果后凝望窗外,画外音响起姐姐的声音:“如果你不想回去,有很多办法可以被送回来。”场景直接跳转到姐姐过去时空对林恩讲话的主观近景画面,短短10秒后画面又切回车内的现实空间,但声音仍延续姐姐的画外音。这不是姐姐的第一次出场,在这个场景之前,导演用同样的手法处理过两次现实空间和回忆空间的并置,分别出现在林恩回家和班长蘑菇的婚礼场景里。林恩回家场景里,才是姐姐的第一次出场。因为片段1出现在影片12分10秒,影片信息进来的都比较少,所以姐姐此处的对话对观众而言是有一定悬念的。而这10秒的场景并置迅速树立起姐姐的人物形象,包括她身上的情绪调子,虽然这个时候观众对她的认知不是很深刻。
  二、比利·林恩在车中想起与班长蘑菇一起巡逻
  片段2是指比利·林恩在车中想起与班长蘑菇一起巡逻,其叙事空间处理手法如表2所示。
  片段2的处理手法与片段1相同,悍马车内林恩回头望向车头方向,画面从林恩直视镜头的客观视角,切到林恩直视车外的主观视角,并且异域风情的音乐响起,于是观众的视线与林恩的视线同化统一,通过叠化的方式,完成了体育馆外的街景、球形的体育馆建筑和林恩主观视角看到的过去时空的街景——在伊拉克坐在战车中巡逻看到的伊拉克街景的过渡,并且在巡逻车里,一个战士背对镜头对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蘑菇说:“班长,想停这吗?”因为镜头视点的限制,蘑菇并没有出现在镜头里,这可以看作是蘑菇这个人物的第三次虚出,第二次虚出是在前面的葬礼的回忆空间,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头的新闻影像资料里。最后回到观众看比利·林恩凝视镜头的客观视角。
  与影片其他空间并置的场景不同的是,这两个片段非常短促,形成了并置的状态。在这两个片段中,导演使用了主客观视角的转换,以及捅声拖声转场和相似场景叠化的方式,实现了车内现实空间与姐姐、蘑菇的回忆空间的并置。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这两个片段连同前面两次回家和葬礼并置空间场景共同建置起两个关键性的人物,所以这两个片段出现在这个位置是合理又巧妙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叙事结构的角度,姐姐和蘑菇分别代表了两派势力:一个有关于家,有关于亲情,一个有关于战争,有关于残酷,一个指涉女性关怀,一个代表父权威严。林恩就是在这两种强大力量拉扯下经历着挣扎与困顿,由此产生的纠结的张力,不仅是李安电影刻画人物的特色,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国家战争和英雄主义的反思。而这种通篇结构的功能是运用现实空间与回忆空间的并置完成的。
  三、比利·林恩和战友穿过进场通道想起战地生活
  片段3是指比利·林恩和战友穿过进场通道想起战地生活,其叙事空间处理手法如表3所示。
  当林恩一行人步入狭长拥挤的体育场入场通道,一个长长的跟摇镜头把林恩一行人送到观众面前,然后观众看到他们迎面走来,与大家擦肩而过,再悄然背身离去,周围的人群都在肆意狂欢,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当这行人与一群装扮夸张诡异的球迷遭遇时,林恩本能地选择了回避,下意识地让到一边。这是这个少年第一次以军人的身份步入一个球场的入场方式,人们能明显感觉到林恩的紧张焦虑。与这种紧张焦虑相似的是林恩初到伊拉克时的情景,这是他第一次以军人身份步入一个战场的入场方式。导演在这里也进行了一次场景并置:体育场通道林恩的单人近景画面,利用了人行进间动作的相似性,同机位、同角度硬切,转换到了伊拉克某一街区。依然是单人近景,依然是眉宇间的紧张焦虑,不同的是林恩全副武装,以林恩的视点为转移让观众与他的视线同一。这次空间置换利用了动作相似性的同机位、同角度转换,较之之前的空间置换方式带有更强烈的情绪性,让人能充分体会到弥漫在这个少年身上的紧张和焦虑。
  四、结语
  这3个对故事建置起着叙事线索推进作用。导演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处理了两条叙事线。主线即戏剧性核心是比利·林恩与战友们一起参加的球赛中场秀——前往、进场的过程;辅线是依据林恩的心理活动和视角不断地闪回比利·林恩在伊拉克的经历;并让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这3个片段环环相扣,不仅完成了故事主线的中场秀开始前前往体育场、进场过程的叙事铺垫,同时建构起对比利·林恩个人成长有至关重要影响的班长蘑菇和姐姐凯瑟琳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其中也指涉了林恩的个人情感,力图把林恩放在过去和现在的融合中来描述。为宏大叙事个体视角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性,影片以此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视角消解了宏大叙事。这3个片段都用到了非线性叙事的闪回技巧,并置了至少两个空间,以林恩的意识流动为转移,作为叙事的手段、对象及内容,对影片的整体结构有至关影响。
  (渭南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项目“高校校园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8SKYM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了生活在中俄边境森林腹地的鄂温克族人近百年的历史,抒写了在国家力量的干预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边地少数民族最终走向衰落的命运。在叙事策略上,小说并未着力于对宏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选取独特的视角,温情地抒发鄂温克族的“百年孤独”与走向没落的挽歌情调,表达作者深厚的民族情结。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部落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叙述视野展开,
期刊
作为16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不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莎士比亚对英国的文学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至今被人诵读,广为流传。鉴于此,本文主要根据《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来探讨莎士比亚的人文精神。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作品可以将人物性格鲜明地刻画出来
期刊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东省教育厅也于2013年7月和2014年1月,分两批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两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就“为民务实清廉”的根本与主要内容而言,需要对它的涵义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如此才能让党员教师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一个明确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