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滑囊侧肩袖单层修复术治疗关节层难复性肩袖分层撕裂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d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滑囊侧肩袖单层修复术、分层肩袖修复术与全层肩袖修复术治疗关节层难复性肩袖分层撕裂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82例关节层难复性肩袖分层撕裂患者资料,男47例,女35例;年龄(53.0±7.9)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3组:28例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全层肩袖修复术(A组),29例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分层肩袖修复术(B组),25例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滑囊侧肩袖单层修复术(C组)。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活动度以及术后损伤肩袖再撕裂的发生。

结果

A组、B组、C组关节层难复性肩袖分层撕裂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B组和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5.5±5.6)、(117.4±6.9)、(88.0±4.2)mi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术后获21~24个月(平均23.3个月)随访。术后24个月A组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Constant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和体侧外旋活动度分别为(32.4±2.5)分、(12.8±0.9)分、(1.0±1.1)分、(93.4±5.6)分、158.3°±9.3°和58.9°±5.0°,B组分别为(32.2±2.5)分、(12.9±1.0)分、(0.9±1.0)分、(92.8±6.0)分、156.4°±9.5°和59.3°±5.6°,C组分别为(32.4±2.4)分、(12.9±0.9)分、(0.7±0.9)分、(94.3±5.2)分、156.0°±9.5°和57.6°±5.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术后肩袖再撕裂率分别为17.9%(5/28)、13.8%(4/29)、12.0%(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的全层和分层肩袖修复术相比,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滑囊侧肩袖单层修复术在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和术后损伤肩袖再撕裂率方面无明显优势,但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术中操作。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来那度胺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中具有一定地位。2018年第3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来那度胺可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边缘区淋巴瘤等多种NHL的治疗。文章就来那度胺在NH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去氢木香内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去氢木香内酯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采用瑞特-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情况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4和CD11b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STAT通路、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4.0、6.0、8.0、10.0、12.0
目的观察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应用西达本胺治疗的11例PT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例患者采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方案包括PCT方案2例,DA-EDOCH方案3例,ICE方案2例,GemOx方案及联合来那度胺各1例;2例患者因高龄、体能状态较差选择西达本胺单药治疗。所有患者西达本
目的探讨携带SET-NUP214融合基因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成年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SET-NUP214分子标志物监测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伴有SET-NUP214融合基因的成年T-AL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检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情况,判断患者肿瘤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对其中2例有随访标本的患者
目的探讨以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成年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诊断、分期、治疗、预后及18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成年人T-LB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9月收治的1例以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成年T-LBL患者的临床及18F-FDG PET-CT影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患者以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T-LBL。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治疗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滤泡淋巴瘤氟达拉滨治疗后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在FC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出现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病的治疗停止,需依赖输血治疗。使用环孢素200 mg/d,连用3周血象无改善,更换利妥昔单抗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患者血象逐渐恢复。结论对于氟达拉滨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新药的广泛应用,对MM的检测手段及疗效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18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推荐使用低剂量CT而不是普通X线片作为初诊MM患者的骨骼是否累及的筛查;治疗方面,单抗在MM治疗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全面发展。
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有着较高的致死率。肺癌因其特殊的组织特性,极易发生脑转移。尽管近年来患者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各阶段5年生存率仍约为18%。文章对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分析总结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49例患者中,依据患者情况,39例患者采用R0切除,10例患者采用R1切除。分析患者的总体预后及R0切除率。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比较患者的R0与R1切除的远期预后;
目的探讨髁间窝宽度指数(NWI)在髁间嵴撕脱骨折与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收治的10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32.7±9.2)岁],13例膝关节ACL损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1.8±10.9)岁]和22例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