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人创业遭遇的坎儿,我一个都没落下。”施凯文总结自己的创业史。
施凯文,25岁,曾是中央音乐学院高材生,大一上学期靠编曲每月赚近万元。大一上学期结束后,他年少轻狂,成立唱片公司立志颠覆音乐界。在8年中他4次创业,跌宕起伏——因开发音乐试听网站Saylikes登上亚洲《时代周刊》,也因投资商撤资一夜间失去Saylikes……几经坎坷与磨难,一个音乐范儿为了追求梦想,硬生生地被现实倒逼成商人。
如今,他再一次站在音乐创业的领跑线上。
“给我播周杰伦的慢歌”
“我想听有钢琴有女声的英文歌”
“适合在酒吧听的音乐,慢一点”
……
在音乐网站Jing.fm中,用户输入这样的要求,网站就会精准地搜索音乐库,随机播放相应的音乐。Jingle.fm是施凯文第4次创业孵化的“婴儿”,它不但让施凯文融资近千万元,还让他荣登福布斯2013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这一次,他能成功吗?
No.1创业——终于知道创业为何物
大一下学期(2006年初),施凯文与两位伙伴成立了唱片公司。那时,他尚不清楚所做的事是创业。
大学4年,施凯文的大一上学期过得还算正常。但有一阵子因忍受不了一位女生比他弹琴弹得好,他每天早上8点走进琴房练琴,直到晚上8点才走出琴房,“午饭也免了,我好胜心强。”近乎疯狂的练琴也没法弹得比那位女生强。后来,身高1.85米的施凯文利用男生的手掌比女生的大这一性别优势,选择了一首需要大手掌才能弹好的曲子,“每次见到她我就弹这首曲子,她很生气,也羡慕我。”施凯文得意地说。
这样的好胜心理将施凯文“进化”成完美主义者,乃至偏执狂。不过施凯文的确擅长弹琴编曲,刚进大学,他就靠编曲每月赚近万元。懂音乐、会编曲,施凯文也想创作自己的东西。那时,他接触的音乐创业者大多做厂牌(音乐专辑出版公司),“签艺人、培养艺人,或找乐队出唱片。”他与两位伙伴一拍即合,成立了唱片公司,“当时真的是异想天开,认为出唱片能赚钱。”
坐在宿舍里编曲不需要成本,而运作唱片公司需要租场地、设备,还要雇人做策划……面对一个月五六万元的成本,施凯文与一位伙伴继续编曲的外包工作。为了赚足唱片公司的运营成本,他们每人每月需要编曲10首左右,“压力挺大的,上学时每周编一首曲每月能赚近万元,接的活儿也是自己喜欢的,现在不喜欢的也得接。”
时间都用于编曲,施凯文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且,公司出版的唱片也卖不出去。施凯文本以为是音乐不够好唱片才卖不出去,便进行了调研,“市场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一张好唱片能卖几万张,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在真正的做音乐的人身上。因为,到处都是盗版。此外,能卖十几万张的唱片是市场运作,不是音乐本身。”盗版问题,当施凯文成立唱片公司时就有朋友提醒他,但是,他不相信并坚持认为是音乐不够好唱片才卖不出去,“我太狂了。我是一个热爱音乐、衣食无忧、对音乐充满幻想的大学生,赤裸裸地被放在市场面前,认识了盗版和现实,为了公司的生存做不得不做的事情。”
与市场的第一次接触,让施凯文认识了创业——不能凭感觉,要多看数据;公司不是小作坊,要制定规章制度……
唱片没卖几张,施凯文和伙伴接外包编曲的活儿却赚了些钱,另一位伙伴提议公司不做唱片专门从事外包编曲业务,却遭到了反对,“编曲在宿舍里就能做,不需要成立公司。”施凯文说。
运作了一年的唱片公司关门歇业,施凯文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No.2创业——音乐人被逼成商人
第一次创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失败”,因为,施凯文和伙伴们靠编曲和卖设备等每个人分得30多万元“散伙费”,只是这种赚钱方式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当施凯文找到唱片公司失败的真正原因——“市场”时,他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颠覆音乐市场。他发现免费下载音乐盗版猖獗,这是导致唱片销量锐减最根本的原因,唱片的刚性需求不复存在,唱片成了精神奢侈品。这样的市场既有用户更易接触音乐的积极面,又有用户与创作音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消极面。施凯文构思利用市场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搭建汇聚音乐爱好者的平台,而平台的最佳载体是互联网,“我没有钱,天真地认为互联网廉价,只要花几千元外包做一个网站就行。”施凯文设想网站先通过好听的音乐聚集音乐爱好者,形成讨论氛围,再策划收费的音乐产品。
这个网站名叫“酷Q”,SNS(社交网站)在中国刚刚起步时,施凯文也在打造自己的音乐SNS。那时,他刚满18岁。
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思,施凯文租民居布置办公室,准备招兵买马,但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次创业施凯文分得30多万元,每个月靠编曲他能赚近万元,他认为只要把每个月的成本控制在10000以内,就能无忧无虑地创业。他计划招4名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员工,却压根不了解招聘,计划除去2000元的房租,把剩下的7000元都作为员工的工资。但是,这么点钱吸引不了真正有本事的人。他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敲门的应聘者,对方的第一句话是“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与施凯文聊了不到10分钟,应聘者夺门而逃。最终,施凯文招聘了4名无学历的员工,成立了团队。
为了控制成本,施凯文既当老板,又做后勤。装灯泡、交电费,每天晚上员工离开后打扫卫生,这些事都由他一个人干。一个十足的艺术范儿,每天做鸡毛蒜皮的事,施凯文在痛苦中挣扎。更郁闷的是,他不能骂员工。与音乐同行打交道,对方做得不好,完美主义者施凯文会骂人,对方往往佩服于施凯文的音乐专业水平不往心里去。但是,面对陌生的计算机领域,员工们不甘心施凯文的指责。一个从事设计的员工无法达到要求,施凯文忍不住骂对方“笨”,“第二天收到手机短信,他不干了。”
是员工们的水平低,还是自己太苛刻?施凯文决定自学一周CSS代码,了解计算机。一周后,他写的代码比员工们的还要好,骂人也理直气壮了。自学了3个月的计算机知识HTML、javascript、asp和php,施凯文为了验证能力,投简历参加应聘。第一次面试他就成功了,对方请他第二天上班,月薪6000元。施凯文不动声色地说:“有点少,8000元?”对方答应试用期后月薪8000元。第二天,施凯文写了封道歉信,委婉拒绝了。
施凯文,25岁,曾是中央音乐学院高材生,大一上学期靠编曲每月赚近万元。大一上学期结束后,他年少轻狂,成立唱片公司立志颠覆音乐界。在8年中他4次创业,跌宕起伏——因开发音乐试听网站Saylikes登上亚洲《时代周刊》,也因投资商撤资一夜间失去Saylikes……几经坎坷与磨难,一个音乐范儿为了追求梦想,硬生生地被现实倒逼成商人。
如今,他再一次站在音乐创业的领跑线上。
“给我播周杰伦的慢歌”
“我想听有钢琴有女声的英文歌”
“适合在酒吧听的音乐,慢一点”
……
在音乐网站Jing.fm中,用户输入这样的要求,网站就会精准地搜索音乐库,随机播放相应的音乐。Jingle.fm是施凯文第4次创业孵化的“婴儿”,它不但让施凯文融资近千万元,还让他荣登福布斯2013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这一次,他能成功吗?
No.1创业——终于知道创业为何物
大一下学期(2006年初),施凯文与两位伙伴成立了唱片公司。那时,他尚不清楚所做的事是创业。
大学4年,施凯文的大一上学期过得还算正常。但有一阵子因忍受不了一位女生比他弹琴弹得好,他每天早上8点走进琴房练琴,直到晚上8点才走出琴房,“午饭也免了,我好胜心强。”近乎疯狂的练琴也没法弹得比那位女生强。后来,身高1.85米的施凯文利用男生的手掌比女生的大这一性别优势,选择了一首需要大手掌才能弹好的曲子,“每次见到她我就弹这首曲子,她很生气,也羡慕我。”施凯文得意地说。
这样的好胜心理将施凯文“进化”成完美主义者,乃至偏执狂。不过施凯文的确擅长弹琴编曲,刚进大学,他就靠编曲每月赚近万元。懂音乐、会编曲,施凯文也想创作自己的东西。那时,他接触的音乐创业者大多做厂牌(音乐专辑出版公司),“签艺人、培养艺人,或找乐队出唱片。”他与两位伙伴一拍即合,成立了唱片公司,“当时真的是异想天开,认为出唱片能赚钱。”
坐在宿舍里编曲不需要成本,而运作唱片公司需要租场地、设备,还要雇人做策划……面对一个月五六万元的成本,施凯文与一位伙伴继续编曲的外包工作。为了赚足唱片公司的运营成本,他们每人每月需要编曲10首左右,“压力挺大的,上学时每周编一首曲每月能赚近万元,接的活儿也是自己喜欢的,现在不喜欢的也得接。”
时间都用于编曲,施凯文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而且,公司出版的唱片也卖不出去。施凯文本以为是音乐不够好唱片才卖不出去,便进行了调研,“市场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一张好唱片能卖几万张,这种事永远不会发生在真正的做音乐的人身上。因为,到处都是盗版。此外,能卖十几万张的唱片是市场运作,不是音乐本身。”盗版问题,当施凯文成立唱片公司时就有朋友提醒他,但是,他不相信并坚持认为是音乐不够好唱片才卖不出去,“我太狂了。我是一个热爱音乐、衣食无忧、对音乐充满幻想的大学生,赤裸裸地被放在市场面前,认识了盗版和现实,为了公司的生存做不得不做的事情。”
与市场的第一次接触,让施凯文认识了创业——不能凭感觉,要多看数据;公司不是小作坊,要制定规章制度……
唱片没卖几张,施凯文和伙伴接外包编曲的活儿却赚了些钱,另一位伙伴提议公司不做唱片专门从事外包编曲业务,却遭到了反对,“编曲在宿舍里就能做,不需要成立公司。”施凯文说。
运作了一年的唱片公司关门歇业,施凯文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No.2创业——音乐人被逼成商人
第一次创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失败”,因为,施凯文和伙伴们靠编曲和卖设备等每个人分得30多万元“散伙费”,只是这种赚钱方式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当施凯文找到唱片公司失败的真正原因——“市场”时,他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颠覆音乐市场。他发现免费下载音乐盗版猖獗,这是导致唱片销量锐减最根本的原因,唱片的刚性需求不复存在,唱片成了精神奢侈品。这样的市场既有用户更易接触音乐的积极面,又有用户与创作音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消极面。施凯文构思利用市场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搭建汇聚音乐爱好者的平台,而平台的最佳载体是互联网,“我没有钱,天真地认为互联网廉价,只要花几千元外包做一个网站就行。”施凯文设想网站先通过好听的音乐聚集音乐爱好者,形成讨论氛围,再策划收费的音乐产品。
这个网站名叫“酷Q”,SNS(社交网站)在中国刚刚起步时,施凯文也在打造自己的音乐SNS。那时,他刚满18岁。
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思,施凯文租民居布置办公室,准备招兵买马,但问题接踵而至。
第一次创业施凯文分得30多万元,每个月靠编曲他能赚近万元,他认为只要把每个月的成本控制在10000以内,就能无忧无虑地创业。他计划招4名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员工,却压根不了解招聘,计划除去2000元的房租,把剩下的7000元都作为员工的工资。但是,这么点钱吸引不了真正有本事的人。他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敲门的应聘者,对方的第一句话是“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与施凯文聊了不到10分钟,应聘者夺门而逃。最终,施凯文招聘了4名无学历的员工,成立了团队。
为了控制成本,施凯文既当老板,又做后勤。装灯泡、交电费,每天晚上员工离开后打扫卫生,这些事都由他一个人干。一个十足的艺术范儿,每天做鸡毛蒜皮的事,施凯文在痛苦中挣扎。更郁闷的是,他不能骂员工。与音乐同行打交道,对方做得不好,完美主义者施凯文会骂人,对方往往佩服于施凯文的音乐专业水平不往心里去。但是,面对陌生的计算机领域,员工们不甘心施凯文的指责。一个从事设计的员工无法达到要求,施凯文忍不住骂对方“笨”,“第二天收到手机短信,他不干了。”
是员工们的水平低,还是自己太苛刻?施凯文决定自学一周CSS代码,了解计算机。一周后,他写的代码比员工们的还要好,骂人也理直气壮了。自学了3个月的计算机知识HTML、javascript、asp和php,施凯文为了验证能力,投简历参加应聘。第一次面试他就成功了,对方请他第二天上班,月薪6000元。施凯文不动声色地说:“有点少,8000元?”对方答应试用期后月薪8000元。第二天,施凯文写了封道歉信,委婉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