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倍体化引起植物表型突变的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onee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倍体化后经常出现一些新的表型;但是,大量的表型变异发生的原因一直不清楚。最近人们对拟南芥菜、棉花、小麦、油菜等人工合成四倍体的研究,为理解这种表型变异的机制提供了线索。初步结果表明,无论同源多倍体还是异源多倍体化后,既有基因的甲基化也有基因的脱甲基化,某些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以重复且独立发生。这些甲基化了的基因可以用azadC再激活。利用多倍体产生的甲基化突变体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本文讨论了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产生二倍体的基因缺失与沉默突变体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利用雄性不育是实现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寻找与不育基因Ms^ch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提高不育系的选育效率,本研究构建了Ms^ch不育,可育近等基因系(NILs),通
通过遮光、剪叶和疏花等措施,研究了高海拔地区水稻源库关系对籽粒灌浆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及灌浆物质和灌浆动态与稻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遮光可提高整精米率,特别是对强势粒
通过远缘杂交,结合杂种幼胚培养,获得了普通栽培燕麦(0001,Arena sativa,2n=42,AACCDD)与野生大燕麦(0034,A.magna,2n=28,AACC),东方燕麦(0025,A.orientalis,2n=42,AACCDD)与野生大燕麦(0027,A.magna
通过对培矮64S/E32和汕优63进行高光胁迫结果表明:与籼型杂交稻汕优63比较,培矮64S/E32的Fv/Fm和ΦPSⅡ、PSⅡ和PSⅠ荧光强度下降的幅度以及F685/F742和F694/F742比率的变化较小。
研究了光周期反应敏感的晚熟大豆[Glycine,max(L.)Merr.]品种自贡冬豆在正常花芽分化和开花逆转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光周期处理包括连续短日照(SD,12h)、连续长日照(LD,16h)和13d短日后
采用加性一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零式株型海岛棉亲本及其28个组合F。代的5个铃部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2年资料,进行了方差分析和成对性状问的遗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