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原因,也由于中小学教育方法原因,到中学时不适应,出现成绩下降、行为习惯变坏、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就这一特殊群体要及时调整策略,在管理、教育、评价等方式上积极研究交流,加强合作。
关键词:学困生;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
关于学习常会听到这样的几种声音:为什么小学时成绩普遍还行,而上了中学之后,许多孩子成绩出现“滑铁卢”;在小学表现很乖的孩子,到中学却学坏了;为什么上了中学,学生课堂普遍不举手发言?学困生表现更加明显。鉴于此,笔者就部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做了追踪研究,详情见下。
一、常见问题分析
1.学困生一到中学后成绩就大面积、大幅度下降
小学六年级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是个别现象,多数学生成绩是以80分以上为基线,甚至还高一些。在小学阶段,学生获得各种奖励不在少数,充满了自信。为什么一到中学成绩就大幅度下滑,这个问题恐怕是多数学生、家长一到初中反映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学困生开始失去学习信心、行为走向极端的开始。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初中老师认为:小学教师教的知识有限,知识结构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弱,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花架子”多,这种能力根本适应不了中学的考试。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小学阶段同样也在强调,没有哪个学校只抓“快乐的活动”,而不要“质量”。小学老师十分注重培优和辅差,即分层教学,其中又特别重视辅差工作。碰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可能天天带在身边,一个也不少,就像一群鸭子在赶路,总有几只走在后面要掉队,而老师的手也总是“托着它们的屁股在后面帮助它们,使它们一直在跟着”,这就是我们老师保证孩子不落下的最朴实的方法,却使学生失去了自学能力。初中学生与老师关系相对远些,学习内容增多,所以学生无所适从,导致成绩下降,可能也有其中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中小学教学要认真研究,取长补短。
2.学困生行为习惯变差的人数增多
一上初中,学生吸烟的多了,逃学的多了,在小卖部旁打牌的多了,干坏事的多了,谈恋爱的多了,不听父母和老师教育的多了,待人冷漠的多了,阴阳怪气的多了。这些现象在小学里是极少见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学生身体和心理变化是一个原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榜样教育的缺失。小学升初中时一部分优秀生被一些名校录取,学生提前被分类。几所小学汇拢到一所中学,原各小学少量中等生、学困生聚集一处,结成伙伴,后进生的影响反而超过了已剩不多的优生的力量。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疏远。初中老师多数是学科严师形象,与学生和家长若即若离。而小学老师与学生是亲密伙伴,从学习到吃饭到午睡都在一起,学生发生的任何情况都一目了然,及时处理,并且与家长联系紧密。
3.学困生上课普遍怠于发言
在小学的课堂里,学生是争先发言,积极参与,争取表现机会,学得非常快乐,所以中等生、学困生不多。中学课堂相对沉闷,学生参与少,老师基本以讲授为主,并且初中课堂的容量大、节奏快。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师无法注重课堂组织形式的多变,有经验的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考试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举手发言了。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思考。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重要,还是培养快乐的学习者重要?站的立场不同,观点可能不同,力挺素质教育者可能会认为后者重要。
4.学困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弱
孩子们的自学习惯普遍没有形成,自学能力很低。自学习惯培养不够理想,是因为老师教得太多,放手太少,小学教育中尤甚。自学能力弱除了培养不够,跟学生的阅读能力弱也有较大的关系。但我又认为这两者不是小学的专利,它是一直要延续到整个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而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才过识字关,开始扫清阅读障碍,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到六年级基本上能进行各种类型的阅读,但是很不扎实、不稳定,不具备较宽的阅读思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阅读仍然存在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飞跃时期是在中学,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在中学。因此,中学校长和老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不要因为考试和升学重要,就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用大量的练习题和测试把学生给活活埋住,这是一种无声的伤害。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小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开始进入接受任务的阶段,是一次全新的转变。然后是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大学到社会,每一次都要面临新环境的适应、心理和行为的调试、角色的转换等问题,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分类,是一种极其平常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要耐心地给予学生适应的时间和条件,不要把中小学衔接问题扩大化,更不要让中小学衔接本身来承担某种教育的失误。孩子每一个阶段的转化都是其成长过程中一次庄严的仪式,其身心、行为和角色变化都非常明显,对孩子而言是深刻的、是唯我的、是关键的。这个时期,他们的内心深处十分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和指引,因此这些孩子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教学工作经验中,初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是我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初一年级,因为无论在师资搭配、家长沟通、经费倾斜、研究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花去的精力比任何一个年级都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小学衔接问题,或者说是让小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要求的问题,应该是由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各个班教师再在一起研究衔接问题。
2.管理方式上需要衔接
小学老师和孩子一起游戏,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更多地关注活泼的教学形式。而到了中学,由于课程多,学科特点明显,知识难度加大,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每个老师都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严格要求学生,更多地强调知识和技能。这样,小学六年的学习方式要在一个暑假后突然改变,给不少孩子带来了苦恼和困惑。有些学生误认为中学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关爱他,严重者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之前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断乳期”。再加上学生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大部分初一学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现象。所以对学生管理方法的衔接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的管理要对学生从依赖性向自觉性方面进行引导,循序渐进。中小学老师在管理上要有衔接点,初一年级的管理要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3.行为、价值观的导向要加强研究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与初一年级的孩子区别不大,在学术上有人把六年级叫做“小初一”,可是这些孩子升到中学,不用很久变化却很大。比如:小学生做操都是以力度、平直、舒展为美,六年级的学生做得很认真,也很好看,有个别做得不好的,态度也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中学,学生变得扭扭捏捏,手脚不动,他们不是不会,而是态度出了问题。六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逃课的概念,再差的学生也没有主动放弃学习;小学生很讲礼貌,喜欢围着老师转,很开朗;小学生非常喜欢提问等。这些好的现象到了初中不知从何时开始便渐渐消失,我们先要了解孩子,好的东西都应该保护的,不要冷漠视之。小学高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德育工作应从目标、内容、方法上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应该提前了解六年级学生的思想状态、习惯态度、正确的价值追求。
4.学习组织形式需要衔接
这个问题中小老师存在较大分歧。中学的老师和小学的老师就“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中学老师觉得小学课堂知识学习不扎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给学生,应试取向不明显。小学老师觉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一些,注重学生参与程度。
学科教学的衔接关注的是什么?是知识的累加研究还是学习的组织形式?我们以数学为例,数学学科的本质核心是什么?是思维方式。中小学衔接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衔接,数学是追求简洁的学科,用符号化的语言来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小学要追求的,思维要从想象向抽象过渡。既然这样,思维是靠什么来发展?靠的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热情比知识掌握更重要。
以上谈的是观念问题,关于学科教学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和目标上也要相互了解。因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关注的是自己任教学科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研时往往缺乏更多的思考。即使有少量思考,大多也是经验性的探究多于理论性的学习。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此必然会出现小学和初中在教育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总之,小学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初中老师应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在学生“过渡期”内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发挥组团优势,加强升学对口学校之间的链接
中学老师与小学老师的联系基本缺失,实际上两者在管理、学科教学、品德教育等方面要交流的空间很大,也很有必要,特别是衔接年段。建设教育组团的思想很好,提出的也很早,但开展得不够充分。我们利用组团现成的有关机制,开展相应的衔接研究很合适。不管是中小升结对也好,建立教育组团也好,其目的还是在于加强中学与小学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了解和学习,这对于我们本身学校的发展极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组团或者结对子的平台,开展局部家长和学生交流活动,扩大知情范围,这也很有意义。这种组合是宣传,是管理,是带动,是互帮互助,是特色共建,不是用行政手段硬性分配生源,不是领导的厚此薄彼。
6.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会进行水平测试,以此检测基础学科的质量,不会把应试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小学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相对轻松、丰富多彩。一到中学,学生的负担骤然加重,大量的、反复的、机械的作业和考试迎面扑来。这样一来,一部分意志力强、基础好的学生顶住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了,所以学困生增多。
鉴于此,建议初中把减轻学生负担落到实处,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关的校园活动,关注学生习惯和性格的培养,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完美衔接。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流花路小学)
关键词:学困生;中小学衔接;教育问题
关于学习常会听到这样的几种声音:为什么小学时成绩普遍还行,而上了中学之后,许多孩子成绩出现“滑铁卢”;在小学表现很乖的孩子,到中学却学坏了;为什么上了中学,学生课堂普遍不举手发言?学困生表现更加明显。鉴于此,笔者就部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做了追踪研究,详情见下。
一、常见问题分析
1.学困生一到中学后成绩就大面积、大幅度下降
小学六年级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是个别现象,多数学生成绩是以80分以上为基线,甚至还高一些。在小学阶段,学生获得各种奖励不在少数,充满了自信。为什么一到中学成绩就大幅度下滑,这个问题恐怕是多数学生、家长一到初中反映最大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学困生开始失去学习信心、行为走向极端的开始。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初中老师认为:小学教师教的知识有限,知识结构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弱,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花架子”多,这种能力根本适应不了中学的考试。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小学阶段同样也在强调,没有哪个学校只抓“快乐的活动”,而不要“质量”。小学老师十分注重培优和辅差,即分层教学,其中又特别重视辅差工作。碰到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可能天天带在身边,一个也不少,就像一群鸭子在赶路,总有几只走在后面要掉队,而老师的手也总是“托着它们的屁股在后面帮助它们,使它们一直在跟着”,这就是我们老师保证孩子不落下的最朴实的方法,却使学生失去了自学能力。初中学生与老师关系相对远些,学习内容增多,所以学生无所适从,导致成绩下降,可能也有其中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中小学教学要认真研究,取长补短。
2.学困生行为习惯变差的人数增多
一上初中,学生吸烟的多了,逃学的多了,在小卖部旁打牌的多了,干坏事的多了,谈恋爱的多了,不听父母和老师教育的多了,待人冷漠的多了,阴阳怪气的多了。这些现象在小学里是极少见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学生身体和心理变化是一个原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榜样教育的缺失。小学升初中时一部分优秀生被一些名校录取,学生提前被分类。几所小学汇拢到一所中学,原各小学少量中等生、学困生聚集一处,结成伙伴,后进生的影响反而超过了已剩不多的优生的力量。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疏远。初中老师多数是学科严师形象,与学生和家长若即若离。而小学老师与学生是亲密伙伴,从学习到吃饭到午睡都在一起,学生发生的任何情况都一目了然,及时处理,并且与家长联系紧密。
3.学困生上课普遍怠于发言
在小学的课堂里,学生是争先发言,积极参与,争取表现机会,学得非常快乐,所以中等生、学困生不多。中学课堂相对沉闷,学生参与少,老师基本以讲授为主,并且初中课堂的容量大、节奏快。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师无法注重课堂组织形式的多变,有经验的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考试的知识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举手发言了。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思考。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重要,还是培养快乐的学习者重要?站的立场不同,观点可能不同,力挺素质教育者可能会认为后者重要。
4.学困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弱
孩子们的自学习惯普遍没有形成,自学能力很低。自学习惯培养不够理想,是因为老师教得太多,放手太少,小学教育中尤甚。自学能力弱除了培养不够,跟学生的阅读能力弱也有较大的关系。但我又认为这两者不是小学的专利,它是一直要延续到整个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而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才过识字关,开始扫清阅读障碍,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到六年级基本上能进行各种类型的阅读,但是很不扎实、不稳定,不具备较宽的阅读思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阅读仍然存在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飞跃时期是在中学,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在中学。因此,中学校长和老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不要因为考试和升学重要,就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用大量的练习题和测试把学生给活活埋住,这是一种无声的伤害。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小学,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开始进入接受任务的阶段,是一次全新的转变。然后是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大学到社会,每一次都要面临新环境的适应、心理和行为的调试、角色的转换等问题,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分类,是一种极其平常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要耐心地给予学生适应的时间和条件,不要把中小学衔接问题扩大化,更不要让中小学衔接本身来承担某种教育的失误。孩子每一个阶段的转化都是其成长过程中一次庄严的仪式,其身心、行为和角色变化都非常明显,对孩子而言是深刻的、是唯我的、是关键的。这个时期,他们的内心深处十分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和指引,因此这些孩子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教学工作经验中,初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学生是我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初一年级,因为无论在师资搭配、家长沟通、经费倾斜、研究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花去的精力比任何一个年级都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小学衔接问题,或者说是让小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要求的问题,应该是由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各个班教师再在一起研究衔接问题。
2.管理方式上需要衔接
小学老师和孩子一起游戏,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更多地关注活泼的教学形式。而到了中学,由于课程多,学科特点明显,知识难度加大,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每个老师都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严格要求学生,更多地强调知识和技能。这样,小学六年的学习方式要在一个暑假后突然改变,给不少孩子带来了苦恼和困惑。有些学生误认为中学老师不像小学老师那样关爱他,严重者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之前的学习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断乳期”。再加上学生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大部分初一学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现象。所以对学生管理方法的衔接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的管理要对学生从依赖性向自觉性方面进行引导,循序渐进。中小学老师在管理上要有衔接点,初一年级的管理要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3.行为、价值观的导向要加强研究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与初一年级的孩子区别不大,在学术上有人把六年级叫做“小初一”,可是这些孩子升到中学,不用很久变化却很大。比如:小学生做操都是以力度、平直、舒展为美,六年级的学生做得很认真,也很好看,有个别做得不好的,态度也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中学,学生变得扭扭捏捏,手脚不动,他们不是不会,而是态度出了问题。六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逃课的概念,再差的学生也没有主动放弃学习;小学生很讲礼貌,喜欢围着老师转,很开朗;小学生非常喜欢提问等。这些好的现象到了初中不知从何时开始便渐渐消失,我们先要了解孩子,好的东西都应该保护的,不要冷漠视之。小学高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德育工作应从目标、内容、方法上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应该提前了解六年级学生的思想状态、习惯态度、正确的价值追求。
4.学习组织形式需要衔接
这个问题中小老师存在较大分歧。中学的老师和小学的老师就“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中学老师觉得小学课堂知识学习不扎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给学生,应试取向不明显。小学老师觉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一些,注重学生参与程度。
学科教学的衔接关注的是什么?是知识的累加研究还是学习的组织形式?我们以数学为例,数学学科的本质核心是什么?是思维方式。中小学衔接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衔接,数学是追求简洁的学科,用符号化的语言来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小学要追求的,思维要从想象向抽象过渡。既然这样,思维是靠什么来发展?靠的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热情比知识掌握更重要。
以上谈的是观念问题,关于学科教学的衔接在教学内容上和目标上也要相互了解。因为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关注的是自己任教学科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对于任教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研时往往缺乏更多的思考。即使有少量思考,大多也是经验性的探究多于理论性的学习。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此必然会出现小学和初中在教育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总之,小学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初中老师应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在学生“过渡期”内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发挥组团优势,加强升学对口学校之间的链接
中学老师与小学老师的联系基本缺失,实际上两者在管理、学科教学、品德教育等方面要交流的空间很大,也很有必要,特别是衔接年段。建设教育组团的思想很好,提出的也很早,但开展得不够充分。我们利用组团现成的有关机制,开展相应的衔接研究很合适。不管是中小升结对也好,建立教育组团也好,其目的还是在于加强中学与小学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了解和学习,这对于我们本身学校的发展极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组团或者结对子的平台,开展局部家长和学生交流活动,扩大知情范围,这也很有意义。这种组合是宣传,是管理,是带动,是互帮互助,是特色共建,不是用行政手段硬性分配生源,不是领导的厚此薄彼。
6.评价方式的衔接
小学会进行水平测试,以此检测基础学科的质量,不会把应试作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小学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相对轻松、丰富多彩。一到中学,学生的负担骤然加重,大量的、反复的、机械的作业和考试迎面扑来。这样一来,一部分意志力强、基础好的学生顶住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了,所以学困生增多。
鉴于此,建议初中把减轻学生负担落到实处,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关的校园活动,关注学生习惯和性格的培养,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完美衔接。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流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