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模式之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_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
  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一、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
  质、公式)
  数学应用性问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追溯问题的背景和原型,使其思维发散、个性发展,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
  开放性问题通常是改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开拓、创造精神的培养.
  三、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异生动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使每节课的内容具有新意的知识,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掌握方式,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单调和呆板.
  四、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
  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例如,在“曲线和方程”教学中,对于“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概念的引入,教师可利用函数图象设计如下问题序列:(1)下列各图中哪些能作为函数图象?(无解析式)(2)如何修改才可作为函数的图象?(3)再添上图下的解析式,并问:图与式相一致吗?请改图形(或改关系式),使两者相吻合.(4)既然图象与解析式存在着这种对应的关系,怎样反映这种关系呢?至此,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就能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纯粹性”及“完备性”的含义,也就理解了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五、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发现规律
  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
  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由于數学归纳法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特别是对它为什么要有第二步不理解.因此,可设置实验情境:“多米诺”骨牌游戏:几十个骨牌一个紧挨着一个放在桌上,排列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队列,用一只手指推到第1个骨牌,紧接着第2个骨牌、第3个骨牌……依次都倒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要使每一个骨牌都倒下,除了第1个骨牌必须倒下以外,还必须有:如果前面一个骨牌倒下,那么后面一个骨牌就紧接着倒下.也就是必须要有当n=k成立时,n=k 1也成立.
  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精读
  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是培养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新教材,必须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观察书中的“章头图”,通过观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阅读思考题,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欲望.对于每一节的内容,可设计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阅读教材.
  例如,在讲“集合”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1)如何理解概念中的“指定”两字?(2)概念中的“对象”可以是一些什么东西?(3)常用的数集有哪些?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4)集合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5)集合中的元素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解释这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挖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高中物理教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并且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不仅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开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为促进我国高中物理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文字的奥妙,也可以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除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基于这一背景,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阿伏加德罗常数(NA)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多年来高考试题重现率几乎为100%,主要考查考生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些概念的辩析是否清楚,各种守恒关系、平衡的有关原理掌握得是否牢固.特别是在“摩尔”使用时,微观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使用范围,这些重点和难点被反复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交流,知识的应用过程、升华创新的过程更离不开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探究.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呢?下面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教师对数学合作学习的  认识
例如,在讲“平方根”时,我们发现,学生很容易出现类似这样的错误:槡4=±2.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在讲解时做重点强调,但往往收效甚微,还是有许多学生出错.我认为,产生这种错误的主
摘要:根据新课标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和艺术表演方面的能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通过音乐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
摘要: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学科。因此,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十分重要,可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注重计算教学,提升学生计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詞:小数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最后的乐园》将中国音韵风格与西洋管弦乐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既有浓郁的民族地域色彩, 又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史诗性特征。作品在回避传统功能调性思维, 运用非调性思维“主
摘要: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在数学研究与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思维有利于明确数学概念,并建立有关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掌握基本规律。而学生这一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并对数学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做出猜想,确定好基本的解题思路,并发展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提
课堂结尾艺术和开讲艺术一样,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结尾会使整个讲述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在铺垫中得以延续;在探索中培养能力;在类比中搞清对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在悬念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小结和其他环节的有机结合,能使整堂课有一种整体美、和谐美,如听过一支优美的曲子,让人回味悠长,好的课尾小结在整堂课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