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学校楼梯间的木门又坏了,有学生向老师反映。
学校请木工把门钉好,又在门框和门面都加上了一层铁皮。木门加上铁皮应该很稳妥了吧。没想到,学生更加放胆去踢。不久,门还是被踢坏了。
于是,老师请木工又将门修好,还贴上标语,温馨提示:“我也要面子”“足下留情”等,但还是无济于事。无奈,这位老师只能向校长建议,换一扇铁门,铁门总不会踢坏吧。校长思考了一会,表态:换,一定要换。果然,门,真的换了,只不过换了一扇玻璃门。许多人不理解,想:那还不更糟糕,更容易坏。不知校长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奇怪的是,新装的玻璃门,居然没有挨过一脚。孩子们经过时还轻声慢步。
这下,大家明白了:校长换上的不仅是一扇玻璃门,更是一扇信任的门。
时下的校园里,被学生踢倒的代表着不信任的“铁门”随处可见:花坛边,竖立着“严禁采摘”的警示牌,而花草却因为孩子们的“光顾”而不幸夭折;学校走廊放着“轻声慢步”的提示牌,学生还是追逐打闹,好不热闹;每次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学校会反复强调“十不准”,唯恐学生越轨,但还是不如人意……
这是信任的缺失。
信任要从“我”开始。被人信任是幸福的,孩子们也是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信任是双向的。育人者不妨从我做起,对孩子们多一份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信任,教师才能与学生心灵交融。同时,对孩子们多一份信任,也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紧闭的门。在开启这扇门的同时,也让自己赢得了更精彩的世界。
信任要从不信处做起。面对种种被学生踢倒的传递着不信任的“木门”,育人者要以此为契机,不能盲目地加装“铁皮”,而要耐心地蹲下身来,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扇和学生沟通、传递理解和信任的心灵之门,使学生获得一种被信任的满足。同时,通过育人者的信任教育,学生也能学会去信任别人。
教育多一些信任,会演绎出多彩、和谐的乐章。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学校楼梯间的木门又坏了,有学生向老师反映。
学校请木工把门钉好,又在门框和门面都加上了一层铁皮。木门加上铁皮应该很稳妥了吧。没想到,学生更加放胆去踢。不久,门还是被踢坏了。
于是,老师请木工又将门修好,还贴上标语,温馨提示:“我也要面子”“足下留情”等,但还是无济于事。无奈,这位老师只能向校长建议,换一扇铁门,铁门总不会踢坏吧。校长思考了一会,表态:换,一定要换。果然,门,真的换了,只不过换了一扇玻璃门。许多人不理解,想:那还不更糟糕,更容易坏。不知校长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奇怪的是,新装的玻璃门,居然没有挨过一脚。孩子们经过时还轻声慢步。
这下,大家明白了:校长换上的不仅是一扇玻璃门,更是一扇信任的门。
时下的校园里,被学生踢倒的代表着不信任的“铁门”随处可见:花坛边,竖立着“严禁采摘”的警示牌,而花草却因为孩子们的“光顾”而不幸夭折;学校走廊放着“轻声慢步”的提示牌,学生还是追逐打闹,好不热闹;每次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学校会反复强调“十不准”,唯恐学生越轨,但还是不如人意……
这是信任的缺失。
信任要从“我”开始。被人信任是幸福的,孩子们也是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信任是双向的。育人者不妨从我做起,对孩子们多一份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信任,教师才能与学生心灵交融。同时,对孩子们多一份信任,也就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紧闭的门。在开启这扇门的同时,也让自己赢得了更精彩的世界。
信任要从不信处做起。面对种种被学生踢倒的传递着不信任的“木门”,育人者要以此为契机,不能盲目地加装“铁皮”,而要耐心地蹲下身来,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扇和学生沟通、传递理解和信任的心灵之门,使学生获得一种被信任的满足。同时,通过育人者的信任教育,学生也能学会去信任别人。
教育多一些信任,会演绎出多彩、和谐的乐章。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