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稳固基石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努力、三代人心血的结晶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已故史学史研究专家杨翼骧先生的代表作,在史学界获得超高的声誉。杨先生早在1942年前后即已意识到有编纂此书的必要,此后60年间,编著和出版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三册,内容从先秦至明代,按年代顺序,将反映历代史学发展状况的资料甄择、校订,予以编排,详细展示了中国史学史发展的流程。每册甫经出版,立即得到学术界的极大好评,被誉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中“首创的具有为后人修桥铺路性质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是“以著作家的史识和总揽史学发展全局的眼光而致力于资料纂辑,在学术上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杨先生去世十周年后,余下的第4册清代卷,由其高足乔治忠教授和朱洪斌博士补纂完成,因同时又对前三册进行了修订、增补,统一出版,遂定名曰《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以下简称“资料编年”),由商务印书馆于2013年10月一并推出。至此,中国古代史学史学科的系统资料编纂终于得成完璧,《资料编年》终于成为一套首尾完具的专业资料体系,对中国史学史学科来说,学术意义重大,关乎学科发展之长远未来。
  资料宏富,加强了对中国史学史发展演进脉络的梳理
  作为一部首尾完整、系统的资料编纂,此增订本对前三册予以订补,资料更为宏富,考订愈加准确,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均有较大提升。对前三册的订补工作,除校改原书的文字讹误外,更增补了一些必要的史学事项,调整和修改了一些史学事项的系年,其中一些资料来自日本所藏的珍稀版本。据不完全统计,前两册补订事项各在40条以上,第3册因近年各种大型古籍资料出版较多而补订事项在百条以上,比原本增加了10万字左右。而其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在开卷第1条即有明显体现:原书第1册起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行政之年,这是中国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开始,编年体史籍从此年起始,具有极大的合理性与严谨性,相信杨先生当初就是这样考虑的。但是,中国史学史必须探寻中国史学的起源,这在学术上至关重要,资料编纂被这种探源宗旨所引导,需要向更久远的社会背景进行追索,故本册增订为从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朝代起始,因为西周之初的“殷鉴”观念是关涉中国史学起源的十分关键的促进因素。这比原书起于公元前841年不仅时间上延,而且显示出对中国史学起源问题的新认识。随后,书中又增列西周营洛问题,因为这项举措导致《尚书》一些重要篇章的形成,在先秦史学史上不可缺载。第2册1072年于“欧阳修卒”条目之后,新设条目,节录了欧阳修《正统论》的文字;第3册1402年增补方孝孺被杀条,除录其生平事迹资料外,全文录其《释统》之文。欧阳修和方以智两人的正统论长文,在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发展中影响颇大,史学史研究应当关注。明代卷内调整不少史学事项的系年,得益于近年史籍的大量出版,是学术事业与时俱进的体现。
  新编第4册清代卷,最大特色是对清朝官方史学的资料首次做了系统的疏理。中国古代史学区别于西方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如果不能充分重视官方史学,任何中国史学史的撰述都是不完整的。本册对清朝官方史学的资料做了系统梳理,择要取精,逐年融入其中,这使清代官方史学的线索相当明晰,特别是对清初官方修史活动的梳理比较周全,如1655年内5个条目资料都是官方史学活动。为了揭示清朝官方修史活动的具体情节及运作机制,编者不仅从多种官私典籍搜讨资料,还特别利用了档案资料,例如嘉庆十二年、嘉庆十六年的档案资料表明,国史馆机构在进一步扩大并且得到巩固,其他如国史馆编写臣工列传需先纂辑资料“长编”,稿积若干年后“必须复行检辑,斟酌画一”机制等,也都只能从档案资料中才可窥知。这些资料的辑录,使人们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清朝官方史学的演进脉络与发展特色。
  大量“今案”,凸显学术研究价值
  作为资料汇编,自然要以选录原始资料为主,但因历史现象的错综复杂,传世的各种资料往往真伪杂陈、意义难明,如果仅是原文照录而不予以适当疏通辨明,难保读者不为所惑。为此,杨先生在引录资料原文之时,除加简要标题予以概括提示外,更在资料之后间或加有“案”语,考订史学活动和史籍成书的时间、旧说的真伪以及其他相关史实,有时提示深入研讨可资参阅的文献。增订本又根据学术的发展,新加许多“今案”,在以文字、版本、史实的考释为主要宗旨的同时,为使资料采录产生较好的学术效果,酌情加入了一些学术信息的提示和判断,列出多人的研究论著,以供读者进一步探讨时参考。如增订本第1册第1条从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朝代起始,在引录金文和《逸周书》资料后,加有“今案”,探讨了武王克商之后在思想意识上的变化及其对于历史意识形成的影响,叙述了西周克商年代问题的复杂状况,这使开篇第1条就进入了深层的学术研究状态。公元490年北魏定起居注制条,以“今案”点明此次定制的史学意义。1593年增补侯继高编纂《全浙兵制考》条目,有“今案”考订其人其书,指出中日各存版本,内容有别。在新编清代卷中,诸如此类的“今案”更多。如1657年谈迁卒条,所加“今案”对谈迁卒年、《国榷》成书时间及其版本等问题,清理已有研究成果,作出明确判定。1665年清廷征集明天启、崇祯两朝史料条,有“今案”提示此举与庄氏史狱之间的联系,很富学术启发性。1795年谢启昆幕府著成《西魏书》条,所加“今案”评述古代幕府修书的一般规则,点明不必否定谢启昆的署名著作权,而标题写有“幕府”二字,已有深意。1797年毕沅卒条,“今案”说明毕沅实际进行了《续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而且不埋没幕僚的贡献,但这段“今案”中出现错字,“毕沅编纂此书非晚清假手他人”之中“晚清”应为“完全”,盖词语拼音输入时致误且失校。1821年茆泮林辑录《世本》成书条,加“今案”说明清代所辑录的多种《世本》,常常主观地揽入资料、随意编排,淆乱了《世本》的本来面目。凡此种种,大大有助于学术研究之参考。
  嘉惠后学,树立长远学术眼光的示范
  专业、专门或专题性质的史料汇集,在学科建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上世纪50年代,史学界在忙于“五朵金花”之时,对史料汇编事业也予以高度重视,投入很大资源进行建设,多卷本《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陆续出版,其学术价值至今依然享誉海内外,对历史研究起着巨大促进作用。可见好的系统性的资料汇编,往往具有持久的学术价值、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由于学术管理体制的改变,历史资料工作渐渐被视为末端琐务,甚至不被计入学术研究成果。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杨先生与乔教授等仍以几十年、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编纂这部首尾完整的《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堪称做出了嘉惠后学、树立长远学术眼光的示范,正如作者在该书《感言》之末的律诗中咏怀曰:“借问书成何企盼?后来才彦更莘莘!”
其他文献
读完田雷的《当司法审查遭遇“反多数难题”》(《博览群书》2007年第2期),颇有感慨。该文是对钱锦宇《也说美国宪政的“反多数难题”》(《博览群书》2006年第8期)的补充,而钱文是对拙作《凭什么独立的法官比民选政客更有权威?》(《读书》,2003年第10期)的一个回答。拙作又是对强世功与美国宪法学者麦德福学术对话《司法独立与最高法院权威》(《读书》,2003年第5期)的一个评论。这样一种学者间不断
我想多数人看书评,是为了帮助自己做决定:值不值得买来读呢?经他人善意提醒,我深刻地知道我自己是“利益相关者”,于是称赞《英伦魔法师》这本书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身份我无法改变,但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我是这本书的译者,译之前我首先是它的读者。我敢说我通读这本书的次数比一般读者要多,阅读体会更深我不敢说,但琢磨字句的时间从量上来讲,我想应当比一般读者更长。另外,写评论并不要求作者非得出一个“推
凌俊峰的这篇文章,看到题目后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儒家“守经”与“权变”的理论问题。  五代时期的冯道,一生历事五朝,侍奉了十位皇帝,始终居于高位,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当时有人称赞他是士人领袖,称赞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乱世中保护百姓,死后却又被許多正统史学家斥为不知廉耻、毫无原则的奸佞,是不顾名节贪恋权贵的小人,两种说法可谓天水违行,冰火难容。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冯道的为人处世呢?他
在小说创作中,你精心打造的人物形象,却不一定就能如你所愿,满足读者的喜好。长篇小说《渝水两岸》的创作就是这样,笔者着墨最多的就是主人公杨昊,这个人物生活阅历丰富,性格复杂,有深度,也够分量。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许多读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读者,在谈到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时,竟然不是这个充满正能量、富有传奇色彩的杨昊,而是杨昊的小姨子、之后的恋人——程诺。这让我们颇感意外。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无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中外小说史上战争题材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必读课目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作品的大小环境描写、风光景物描写、风俗人情描写、人物性格刻画、语言心理描绘、细节动作抓取、故事情节编织、审美意蕴开掘等方面都值得分析、揣摩、鉴赏、评论,可供后来者学习、模仿、借鉴。也许有人会认为作品没有写出战争的残酷和壮烈:作为战争题材作品,我方军民居然一点伤亡都
新世纪青春文学的线索与轨迹虽然千头万绪,但如果按图索骥,它们最终都指向上世纪末的一场重要文学活动——“新概念作文大赛”。然而在当时,却鲜有人意识到,或者愿意承认“新概念”是一场文学活动。彼时,大赛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口号对当时中学语文教育中盛行的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发起挑战,提倡不拘一格的表达,并许以入读名校的机会来鼓励参赛者打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有个性、有活力的作文。从作文到文学,尚有一
1789年,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成功塑造了从虚幻的幸福中觉醒并毅然出走的娜拉。1923年,鲁迅先生接续上易卜生的话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认为出走的娜拉只有两条路外加一个不算路的结局:堕落,回来,饿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吗?如何实现这些可能?整整90年后,姚鄂梅的长篇新作《西门坡》呼应了鲁迅先生的追问,继续探讨“娜拉走后怎样”。  新世纪的娜拉
作为一个学科的中国文学,其学科构成是什么呢?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顺序,首先应该是文学作品(文本),然后依次是作家、读者。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文本阐释是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对象,离开文学作品谈文学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作品都是由特定的写作者(文学家)创作的,与作品研究相连带的自然是作家研究了。一部(篇)作品由某一作家创作出来,文学生产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要想实现它的价值并得到广泛传播,还需要有读者的接受过程。
任公离我们而去已五年了,今天看到他的文集出版,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任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从他那里受教良多。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我所尊敬的老师。上世纪50年代,我在哲学所贺麟先生门下当研究生,听贺先生说做学问就要像任继愈那样扎扎实实,对他赞扬备至。又听到毛主席召见任公,称他为“凤毛麟角”,委以筹建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重任。但见到任公与之相识,是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总是不缺乏话题性。比如2015年2月19日甲午马年的春晚,在不少人眼中,尤其因为充斥着嘲笑“剩女”“女汉子”“胖子”“女领导”的段子,而被打上“歧视女性”的烙印,令人久久无法释怀。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当年2月25日的报道称,至少令人欣慰的一点是中国新生的女权主义运动中抗议得到了回应。据说,网络上发起抗议春晚歧视女性的请愿书征集到了1300个签名,并且得到了中国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