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术后复发性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nol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角膜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复发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因患者复发部位的不同和复发特征的多样化,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时仍存在困难。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复发的特征、治疗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行角膜移植术的6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1例复发性真菌性角膜炎的炎症部位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结果

复发性真菌性角膜炎的复发部位包括植床感染复发、前房炎症和玻璃体腔炎症;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复发者28例,占7.12%,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术后复发者13例,占5.53%,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P>0.05)。复发性病变的总体治愈率为87.80%(36/41)。边缘植床复发者11例,包括单纯药物治愈者3例,经手术治愈者8例,其中直径≤2 mm的复发灶经病灶切除术和/或结膜瓣遮盖术治愈6例,而直径>2 mm的复发病灶则再次行PKP治愈。LKP后植片下植床复发4例,均再次行PKP。前房复发者5例,前房注药后治愈2例,行前房灌洗者2例,再次行PKP者1例。混合复发型12例,即植片、植床、前房均可见炎症复发,通过结膜下或前房注射氟康唑、局部病灶切除或结膜瓣遮盖治愈5例,再次行PKP者7例。眼后段复发者9例,仅4例治愈,5例因治疗无效行眼内容摘除术。

结论

真菌的复发特征是选择合适治疗方式的依据,植床复发者首选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后3~5 d效果较差,则选择再次手术治疗;前房复发者则首选前房内药物注射;眼后段复发应采取玻璃体腔药物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眼前节炎症复发者易治愈,眼后段炎症预后较差。

其他文献
梁式转换层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很常见,且梁式转换层涉及多种施工方法与施工技术。基于目前的建筑施工现状,对于包含梁式转换层的建筑工程施工可选择高支模的方式,进而达到保证
背景白内障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行为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参与细胞的移行过程。广谱MMPs抑制剂GM6001能抑制人LECs的移行,但特异性MMPs抑制剂,即MMP-2/9抑制剂Ⅰ和Ⅱ对LECs移行能力的影响及药物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比较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对LEC
现阶段,计算机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与此同时,现阶段网络信息泄露问题时有发生,其中计算机网络的漏洞是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本文提
一、CAPM模型的思想和局限性CAPM模型在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的假定下 ,试图构建均值—方差最优组合。而且假定证券市场是理想的 ,即 :市场容量足够大 ,投资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城市道路绿化带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北方城市由于气候等原因,城市道路绿化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论述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
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亲水单体二羟甲基丙酸(DMPA),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稳定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然后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为单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也相应扩大。然而,有些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易出现许多问题。以混凝土结构裂缝为例,易造成平面整体不稳定,进而无法保证
背景脉络膜血管瘤是常见的眼部良性肿瘤,典型病例通过临床检查易于诊断,但不典型病例易误诊为眼部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即对比增强超声(CEUS)是近年来用于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但在眼科的应用较少。目的研究脉络膜血管瘤CEUS的表现特点。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经临床综合检查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的58例58眼进行CEUS检查,并分析其CEUS特点。应用时间-强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