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收榨菜十年梦圆

来源 :宁波通讯·图话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上旬,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组来到余姚市摄制了一组专题片,讲述宁波特能机电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在负责人吴渭尧的带领下,为解决榨菜收割用工量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历经十年潜心研究,终于成功研制出榨菜收割机,并得到了老百姓称赞、榨菜种植户满意的故事。
  一个农民的发明创造梦
  清明过后,余姚市榨菜进入收割期。泗门镇光育农场里,64岁的吴渭尧带着他的团队正忙着试验榨菜收割机的运行情况。
  身形和联合收割机差不多大小的榨菜收割机隆隆开动,切根、割叶、去茎等动作一气呵成,榨菜头则通过传输带顺畅传到了机车的储藏箱里。几分钟的时间,一大片榨菜已被收割干净,而几米之外的正用镰刀收割榨菜的工人仅仅割下了十来头榨菜。被此新鲜事物吸引来的央视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摄制组的记者,则忙着跟拍下这忙碌的场景。
  泥泞的菜地给机器收割带来不少麻烦,收割机偶尔会停顿下来,老吴赶紧和团队成员查找问题。小毛病解决掉,机器又生龙活虎地开始收割榨菜,望着一个个跳跃着奔向储藏箱的榨菜头,老吴的脸上露出笑意。
  作为中国榨菜之乡的余姚,姚西北地区的榨菜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榨菜深加工早已实现了机械化,榨菜的收割却还停留在人工收割阶段,而人工收割的效率又十分低下。工钱年年上涨的情况下,收割工人依然难招。
  由于榨菜收割期极短,清明前后的两周时间里不收割完毕,就会烂在地头,这让不少种榨菜的农民苦不堪言,不少农民因此放弃了种植榨菜,榨菜的减产对余姚整个榨菜生产加工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余姚多少个家庭的生活来源都是靠榨菜的,我的祖辈就是靠榨菜起家的,我自己也种过榨菜,深知种榨菜的苦和乐。我对榨菜有感情,希望农民种榨菜轻松点,榨菜产业发展得更好!”10年前,老吴暗下决心,决定造出能自动收割榨菜的机器。
  一台机器抵180个人工
  吴渭尧年轻时曾担任过余姚老方桥农机厂的模具车间主任,是远近闻名的机械能手,后来创业开办了宁波特能机电有限公司,从事园林机械生产制造。起初他觉得榨菜收割机的制造应该和园林机械比较相近,然而经过探索,老吴发现自己错了。
  榨菜有高有低,长得又不规则,收割的时候需要把叶、茎和根去掉,这对机械化收割是个严峻的考验。老吴组建了包括留美博士在内的六人团队,用三年时间研发出的第一代机器是台手推车式的笨家伙,推到地里试车发现根本割不了榨菜。开弓没有回头箭,老吴反而坚定了搞下去的决心。
  十年弹指一挥间,经历千百次的零部件调换,六七个版本、十余台机器相继出炉。除却为此付出的无数心血和精力,老吴在这个项目上耗资已超千万。如果不是靠其他产业的利润来弥补亏空,项目早就难以为继。即便如此,老吴仍欠下银行一千多万元的贷款。
  “如果我不搞这个机器,厂里肯定早就实现盈利了,我日子也会过得很舒服。但既然搞了,就得把它搞出来!”老吴斩钉截铁地说道。
  让老吴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榨菜收割机终告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往人工收割一亩榨菜需要6个人耗时一天才能割完,如今采用最新版本的榨菜收割机,开足马力,每天可收割约30亩榨菜,相当于人工收割效率的180倍。从成本来看,机器收割每亩成本只需要300元,而人工收割的成本需要1000元。
  3月15日,受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余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专家进行新产品投产鉴定,鉴定报告显示:该设备收割效率高、节能环保,能替代大量人工,大大节约收割成本,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老吴有个愿望,希望能早日解决六七千万元的资金缺口,让榨菜收割机实现量化生产,这样就能在余姚全面推广机械化收割,实现榨菜种植领域“机器换人”的目标。
其他文献
作文是语言表达与运用的重要方式,不仅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且是检测语文素质整合与优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许多老师探讨的重要课题。对此,谈一下我的作文教学观。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作文的热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
童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种色彩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接下来,就来和我一起走进这个雪白色的故事中吧……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在天空中发威,路边的小草小花热得耷拉着脑袋,连树上的知了也不厌其烦地嘶吼着:“热死啦,热死啦!”  我和小伙伴们约好了去“冰雪世界”感受冰爽,那里可是难得的避暑胜地呀。在里面闲逛了一阵,百无聊赖的我们开始觉得有点冷了。这时,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灵光一现,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绘本艺术家们也都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让作品更能吸引孩子,得到他们的喜爱。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种运用材料本身的各种图案与纹理配合多种方法创造出来的特殊效果——“肌理效果”。  因为肌理效果看起来非常自然,运用在绘本上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绘本大师杨志成的经典绘本《七只瞎老鼠》中,各种肌理效果的运用巧妙地表现出了动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