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压抑的“反性侵”:让孩子更有诗意和远方

来源 :知音(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社会乃至大家庭中被各种形式“性侵”,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有的潜在心理,而当这种社会现象呈上升趋势,并被媒体曝光案例增多时,为人父母在性方面对子女的安全感锐减,甚至呈草木皆兵之态。父母在性保护方面各种超常态呵护,却将伤害提前纳入轨道。这种提前介入的“反性侵”教育,有时比性侵更可怕。做会计工作的张楠和生意人丈夫林立高,就将这种提前介入的伤害演绎到了极致,直至闹起了离婚。这是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却因其普通平凡,值得天下的父母借鉴。
  下面是10月底张楠对本刊记者的自述……

前世“情人”驾到:喜得掌上明珠老公爱女成痴


  我1984年春出生在长春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会计,不久与林立高恋爱、结婚,跟公婆生活在一起。林立高比我大三岁,其父母是公务员,他自己开了一家小型地产中介公司。
  林立高在家里是三代单传,我也是独生子女。2010年10月,我生下漂亮可爱的女儿林月,老公及公婆居然都非常欢迎,让我大感意外。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林立高对孩子视若珍宝,孩子的吃穿用玩都是买最好的,只要有时间就和女儿腻在一起,是个人见人夸的“女儿奴”。公公婆婆对孩子也是宠爱有加。
  但我没想到,公婆和老公这种习性的直接受害者,竟是被家人宠爱至极的女儿。
  2013年9月,不满3周岁的女儿上幼儿园了。这时,她不仅身高超出同龄孩子,也比一般孩子聪明,对幼儿园发生的每一件事回家都能描述得清清楚楚。2013年11月初的一天,女儿吃晚饭时,忽然说幼儿园食堂一位叔叔“摸”她。这一个“摸”字,对这个家庭的冲击力堪比一颗原子弹。“宝贝,谁摸你,摸哪儿了!”这是公婆和老公的齐力发问。不知道是不是被爷爷、奶奶和爸爸略显“狰狞”的表情吓到了,女儿惊恐地望着平日里慈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竟张嘴说不出话,她跑进了卧室,饭也没吃完。我急忙追到卧室,女儿茫然地问我:“妈妈,我做错事了吗?”那一刻,我心里被深深地刺痛了,紧紧抱住女儿。这时,爷爷、奶奶和老公从饭厅追到卧室,依然不依不饶地问孩子被那位叔叔“摸”哪儿了,女儿没有回答,她把脸埋在我怀里,小小的身体瑟瑟发抖。我好不容易劝阻了公婆和老公的追问,但事情并没有完。
  平日都是我送女儿去幼儿园,而第二天,老公却坚持跟我一块去。那天,进幼儿园时女儿指着来上班的一位男青年对老公说,那个叔叔就是昨天摸她的人。老公急忙上前,将那位男青年的手迅速扭到背后,重重地给了一拳,并贴耳警告他不准再碰女儿。这时,我明白了老公今天陪我送孩子的目的。
  “谁敢动我女儿一根毫毛,我就捏死他!”老公发着毒誓离开,而在那一刻,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当晚,老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叫过女儿,迫不及待地问女儿这天有没有人摸她,女儿感到很恐惧很厌恶,大声地说了“没有”后跑回我身边。我看到老公依旧气呼呼的,眼里甚至还有血丝。我忽然很心疼,就劝老公说,也可能是女儿身上沾了灰尘或异物,那位叔叔发现后随手拍打一下,幼儿园那么多孩子,那么多双眼睛,就算这个世界不完全是美好,就算不好的事情也会发生,但那毕竟不是全部。
  就在我给老公说这些时,奶奶过来,怨恨地说:“你这个妈妈怎么当的,怎么关系到孩子还胳膊肘往外拐?社会这么乱,不多个心眼怎么能保护孩子的安全,这可是我们林家的唯一宝贝!”婆婆虽然市侩,但我们结婚以来她还从未用这么刻薄的语气对我说话,我当时强忍着眼泪。
  第二天,我回娘家诉苦。父母都是知书达理的人,妈妈劝我凡事多往好处想,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这么爱女孩,他们紧张,不正是因为疼爱孩子吗;再说婆婆说的也没错,女孩子是该多小心,尤其是做妈妈的,有些事不提前设防,若真出了事,那就说什么都晚了!我虽然也觉得是这个道理,但没想到,事情却以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式,愈演愈烈!爷爷、奶奶和父亲,经常向孩子询问幼儿园或者外面有没有人摸她碰她,让孩子不胜其扰。他们三个人合力的疼爱,让女儿仿佛一片被大面积洪水浸泡的麦苗,还未结穗就耷拉下来了。而我,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2014年春节前的一个双休日,我在家里大扫除迎新年。在收拾老公林立高的书桌抽屉时,我被一摞厚厚的剪报吸引。我好奇地翻看,这些剪报被老公精心整理,竟是一份2013年儿童性侵事件报告:海南校长带6女生开房被拘;安徽潜山校长性侵案;河南教师性侵10余名女生;安徽舒城五旬男教师猥亵7岁女学生;湖南教师猥亵多名女生;深圳教师猥亵4名女生被拘;德阳某幼儿园教师性侵4岁幼女;达州官员洗脚房内强奸7岁幼女……剪报里收集了22起儿童性侵案,我简直惊呆了,心里五味俱全。

深情父爱迷航:护犊情深怎堪好爸爸天天教导防狼


  “我看你抽屉里的简报了。”晚饭后我告诉老公。
  老公老谋深算地说:“你现在该知道我为什么紧张我们的宝贝女儿了吧!那些孩子之所以出事,跟家长看护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我劝慰道:“这么大的国家,任何类型的案件发生都不奇怪,但看事情也要往好的一方面看,你以后也要多关心一些孩子被关心、照顾的小事,别总想着总结积攒那些不好的事啊!”
  “什么事都不护着自己孩子,你怎么就对自己女儿这么无动于衷啊!你是不是亲妈啊!”老公愤怒到了极点,差点和我打起来。我躺在床上,忽然觉得这个家戾气好重。为了跟丈夫的沟通能够心平气和地有效进行,我采取了迂回策略。
  一个周末,我邀请老公要好的朋友一块聚餐。我是想通过朋友的力量,让老公解开心结,不要孩子每次进门就问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被摸”。没想到,老公率先说到了这个话题,义愤填膺地表示谁要敢欺负他女儿就捏死谁。聚会起了反效果,一位朋友说到自己儿子的情况时,称每天回家都会仔细检查自己儿子的身体,因为现在坏人连小男孩也不肯放过。当着朋友们的面,老公训诫我以后对女儿要多尽心。让我更感到棘手的是,在这件事上,几乎所有人的立场都与我相对,让我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老公自从孩子被幼儿园的叔叔碰了一下屁股之后,就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这方面,每次看新闻,专找这些案例或现象,然后在饭桌上跟公婆演绎一番,公婆就抱怨一番。他们对这种并未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的“性侵”事件如此的感同身受,让我无法接受。
  “月儿,给爷爷跑一圈。”“月儿,给爸爸跑一圈。”每天月儿从幼儿园回来,爷爷和老公都要轮番跟女儿说这句话,女儿也乖巧又不情愿地在客厅里跑一圈。每当女儿跑完,我都能听到爷爷或老公嘀咕一句“没事”。以女人的敏感,我明白他们在验证什么:看女儿跑步的姿势,如果有什么不对劲,那不就证明被性侵了吗?我胆战心寒: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光天化日之下无事生非。我瞬间觉得不是外面有人对女儿非礼,而是家里这两个男人在用他们所谓的爱伤害女儿啊!而女儿开始还勉强接受,随着这种行为的不断重复,女儿的心态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
  一天,我照常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忽然对我说:“妈妈,我们去外婆家吧!我不喜欢爷爷和爸爸看我的眼神,也不喜欢他们和奶奶总问我在幼儿园有没有人摸我。”我早就意识到迟早会发展到这一步。
  见我婉拒了去外婆家的提议,女儿又说:“妈妈,我不吃饭了,我们去商场玩,等爸爸和爷爷奶奶睡了我们再回家吧!”女儿的这些话让我心如刀割。随着女儿不好好吃饭、情绪不好的直接反应,就是女儿开始没精神,人也开始消瘦,从幼儿园回来就上床睡觉。而女儿的反常行为更激起了老公和爷爷奶奶的注意,奶奶竟把我拉到一旁,偷偷告诉我趁女儿睡觉时检查女儿的下体,看看有没有红肿。我精神几乎崩溃了,没想到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偏跟自己的女儿孙女过不去,并且还打着爱的名义。
  当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我不得已把女儿的情况向自己父母和盘托出。平日里让我贤良孝顺的父母也警觉了。父亲说这种事情很简单,你只要适当的时候告诉孩子不让别人接触自己的身体,比如异性的搂抱这些细节,不跟陌生人走,叮嘱这些就行了,没必要过度渲染孩子不知道的事情啊!我认同父亲的观点,也寻找着一些依据,希望能从理论上让老公不再执迷不悟,毕竟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公婆。而这时,女儿因为她爸和爷爷奶奶每天不厌其烦地盘问,已经不肯叫爸爸,回到家甚至见谁都不亲了,这让我诚惶诚恐。
  为了女儿,我开始关注幼儿伤害的抚慰、防范与教育。一个周末,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美国母亲,从儿子幼时开始,就每天都跟儿子讲父亲是一个杀人犯,讲成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她的用意是不想自己的儿子将来长成自己父亲的样子。但几年后的一天,这位母亲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将一壶热水缓缓倒进鱼缸,看到那些游动的鱼儿挣扎着最后死去,儿子竟大笑着,并将手伸进鱼缸,一条条将死去的鱼肚子捏爆。这位母亲做梦都没想到,正是自己每天喋喋不休的反方向教育,将自己的儿子变成了一个跟丈夫同样残忍的孩子。看完这则真实的故事,我非常震惊:凡事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一旦把私己的爱参与进来,我们就把握不好这个度。
  同时,我又从另一篇文章里看到更令我揪心的道理:为人父母,不要粗暴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反伤害”教育,必须结合一些适当的场景,比如动画片,小儿书里的一些片段,适当地进行。如果在幼儿没有心理预期的情况下,突发式地训导和盘问,有时会在幼儿的心里种下比伤害本身更深的种子,那就是对这个社会的恐惧。这种恐惧感一旦形成,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看到这里,我内心非常紧张。每天接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不仅仅她不愿意进家门,甚至我也不愿意回家了。

“慈父”成“仇父”:人生不止有‘恶’更有诗和远方


  这时,老公自私霸道的父爱强势升级。他要每天由他送女儿去幼儿园,说这样幼儿园的“坏人”就不敢轻易招惹女儿了。我觉得这话真的没有太多的道理而言,被老公的自负折磨得精神崩溃。而女儿常常坚持不要爸爸送。于是,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幼儿园的那一刻,家里仿佛战场,女儿大哭,老公不耐烦地大声训诫,真是鬼哭狼嚎一般。
  我痛苦至极,给老公写了一封上万字的长信,其中一段我写道:“老公,我承认也感到欣慰的是,你对女儿的爱胜过好多父亲,我也感动一个父亲对女儿真挚的感情。社会上幼儿遭性侵的事件的确经常闯入我们的视野,但这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第一,我们的国家对儿童的关心和法律得到了提升,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人性的美好,恶的事件不是社会主流。幼儿遭性侵的事件的确引人警惕,但草木皆兵的看护方式肯定不行。我们要在适当的时间,比如看动画片,讲少儿故事时,借助里面小动物之间的一些互相伤害的现象,告诉女儿在现实生活里该怎样做,也不要整天说有没有人‘摸’之类的话。要多讲人性的美好,同时顺势告诉她这个世界还有不美好的一面。最主要的是不要杯弓蛇影。套用一位主持人的话:人生不止有‘恶’,更有诗和远方……”
  没想到,我苦口婆心的万字家书不但没有让老公改变,相反激起了他强烈的反弹。老公又从网站上找到了一所幼儿园女童被性侵的真实案例,其手段之残忍实在让人不忍直视。我面对老公提性侵就红眼的那张戾气的脸,陷入了双重茫然。而老公林立高对女儿的“看护”则更加变本加厉,尽管是以爱的方式。
  2014年6月,我出差时给女儿买了一条粉红色的花裙,孩子特别喜欢穿,因为蓬蓬的裙摆令她看起来像一个芭比娃娃。但自从女儿被幼儿园的叔叔“摸”了后,老公就在女儿的穿戴上大做文章,不让孩子穿颜色过于鲜艳的衣服,称有隐患,他说他特别不喜欢女儿穿这种新娘子才穿的粉红颜色,像要嫁人似的。老公把女儿所有的裙子藏了起来,尤其是那条粉色小花裙。女儿找不到这条裙子,就哇哇大哭,而老公无动于衷。女儿闹极了,还会遭到老公的一顿呵斥。
  2015年的春节前几日,我要带女儿去买新衣,老公发话,从发卡到鞋子,要买深色的,不要买粉色、红色的,要买裤子,不要买裙子……女儿听到这些,竟拒绝跟我去买。幼小的女儿竟有了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没有的成熟。她每次回家,在爸爸和爷爷奶奶未开口时,就会提前报告,说在学校没有叔叔摸她,没有人抱她、亲她。每次听到这些,我都心如针扎。有时,老公抱过女儿,喋喋不休地告诉女儿他有多爱她,说爸爸做什么都是为了她,女儿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厌恶地挣脱父亲的爱抚。看到这一幕,我感受到的不是真正父女深情,觉得做作,非常违和。   看到女儿越来越不开心,有时把自己的芭比娃娃拆开,把脑袋扭掉,我就会下意识地想到那位美国妈妈的悲剧。我使用各种方法劝告老公,请老公的朋友、亲戚开解,请幼儿园的老师来家里做客,各种暗示孩子是安全的,但老公、公婆根本不解我的苦心,对我抱怨多多。
  2015年暑假,当公婆甚至想请家庭教师教月儿,不让她去上幼儿园时,我感到彻底的绝望和惊慌。
  再这样下去,女儿可能被他们毁了!2015年8月,我向老公提出协议离婚,他坚决不同意,我只好起诉离婚。林立高看到诉状上列举的他带给女儿伤害的生活事例累计达80多条,他自己也惊呆了!
  而一个没有外遇、没有经济烦恼、婆媳和睦的家庭却分崩离析,令老公和我的亲友都大感意外:我不是控诉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而是控诉一个偏激的父亲和偏激的爷爷奶奶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伤害。
  我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在父母和我的努力下,女儿很快就变回一个快乐的小天使。见我竟因为家庭教育分歧闹离婚,林立高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坚决不肯离,坚称自己是最好的父亲,一个父亲爱孩子,怎么爱都不为过。在这个过程中,公婆和老公三番五次到我娘家,软硬兼施地要我撤诉,带女儿回家,并且保证在女儿面前不再触碰“性教育”的话题。我心地善良的父母受不了公婆的哀求,建议我带孩子回家看看情况。女儿毕竟是孩子,当她离开了那个让她紧张的环境,很快就忘了过去的不快。虽然最初见到爷爷奶奶和爸爸她会躲闪,但看到奶奶哭,孩子也拉着我回家。我撤销了离婚诉讼,公婆和老公也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收敛了许多,但每天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时,他们上上下下打量孩子的眼神却依旧!我仍然感到悲哀,看不到一个快乐家庭的基本元素,不知道孩子无拘无束的日子会不会有新的忧虑……
  [后记] 著名心理学家周海宏博士曾对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怀作过这样痛心疾首的描述:“许多中国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并使双方都进入特别累甚至痛苦的生活状态中。对儿童的保护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但问题是过度的保护则变成了一种伤害。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如果你把他的磨难都给省略了,一切都替他打理,让他过于顺利,让他不经雨不经风,会使他变得软弱依赖不能独立,这对他就是一个伤害。”关于预防孩子被性侵,适当的提醒和关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度紧张过度干涉,更没有必要提前介入孩子的伤害教育。让父母的爱真正回归到最自然纯粹的状态,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毕竟,在这种不能结束,也难以继续的痛苦家庭中生活的人家,不单单是张楠一家!
其他文献
张云,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五事业部南京办事处英语编辑,江苏靖江人,1976年出生,南京大学毕业,本科学历,译过《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数学万花筒》等多部著作。她有才、有貌、有房;3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3S:Single(单身)、Seventies(70后)、Stuck(被卡住了),是一个36岁高龄的“优剩女”。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优剩女”最后竟幸福地“下嫁”了一个高二辍学的“大老粗”工人!她为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命题专家喜欢将一些重要的历史发展规律,渗透到高考试题里,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认识。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无法理解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难以做出正确的解答。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老师有必要将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总结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它们。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学科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对相关试题的洞察力,提高解题的准确率。笔者在整理“中国古代的农业”
贫困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扶贫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国扶贫开发做出了一系列回应,对如何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以及如何构架新时期的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形成了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扶贫思想体系。这一思想根植于我国减贫和发展的实际,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根据、科学依据之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教育部于2016年10月14日公布,这标志着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正式落地,为正在进行紧张高考复习的高三师生提供了复习备考、考试评价的可信依据.修订后的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文史类与理工类(以下简称文科与理科)在选考方面都是仅保留了《课程标准》选修系列 4 的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 2 个模块,考生可以从两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删去了 “
【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
论述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能有点夸张,但对于追求完美的同学而言,这多多少少反映出我们当下的一种真实处境。对于历年高考真题的解读,对全国卷论述类阅读错误项设置方式的解剖,的确是我们准确判定论述类文本选项的一个有效抓手。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错误项,希望能有助于我们认识全国卷论述类阅读错误项的设置方式。  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长度一般在1100字左右,3~5段,每一选项题干字数在60字左右,含
当年勾引她丈夫的小三,将她的父母间接害死,让她饱受生活的折磨。时隔七年,小三风采不减当年,还成了千万富姐,风光无限。而身为原配的她,却挣扎在生活的底层。她无法接受命运不公的安排,开始了迟来的讨伐……完美婚姻来了小三,原配双亲命丧谈判路  2008年1月20日,海口市赵春雁家中正在举行葬礼。三天前,她的父母在一场突发车祸中双双遇难,已经有了六个月身孕的她几乎哭昏过去。  赵春雁是海南省三亚市人,19
我的学习经历让我坚信有这样一个公式:英语好成绩=计划 语感 基础知识 解题技巧。计划是万事之师。基础知识即是英语的字母、单词、短语、语法和句型。其中最令众多考生头痛的就是语法和词汇。而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英语最最基础也是最最重要的;而语感虽然听起来虚无缥缈,但会给学习和做题带来灵感,也是学习英语兴趣的最好体现;而在当下,英语的学习多为应试,考试分数即是英语学习的成果,所以,解题技巧也不容忽视。  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探究是高中生物学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实验与探究能力也是高考生物学的重要考查目标。高考生物学在实验与探究的具体情境中,基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和生物学学科思维进行命题,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1]。本文以2021年高考生物广东卷19题为例,着重分析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启发学生在高考备考中要逐渐培养自己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等。  原题:
一、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  2017年全国?玉卷选择题传承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突出了思维认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题干中增设了很多的历史信息,并要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建构对该问题的合理认识,并最终做出恰当的判断。而学生在做出判断时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尤其重要,既要尊重材料本身蕴含的诸多历史信息,又要结合准确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做出认识。而题目的价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