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农村职高学生往往不能和他人很好地合作,不能体谅和理解他人,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他们这些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家庭亲子交往和教育缺失是分不开的。
美国亲子教育倡导者托马斯·戈登曾指出:现代父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和条件来接受如何教养子女的训练,亲子关系存在日益淡化、互不理解、难以沟通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表1 影响孩子成长因素的调查
■
由上表可见,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为此,本人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进行调查和研究,试图找到一些改善农村职高亲子交往的对策。
一、现状调查
1.调查内容
主要是农村职校生亲子交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亲子交往的需求欲望、亲子交往的动机、亲子交往的途径和方法等内容。
2.调查范围
以本校职高部分班级学生为对象。共向学生发放218份问卷,回收206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问卷回收率94.5%,有效率90.8%。
3.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选取典型学生个别询问、谈心。
4.调查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本人多年的职教工作经验来看,现在的农村职高生亲子交往的状况可以简要描述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结论分析
■
在学生们列举“对自己父母最不满意的地方”的调查中,占据前六位的有:
(1)父母总是很唠叨,一点点小事就唠叨个不停,做错点事动不动就骂,甚至是打。
(2)父母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弄得我无法安心学习和生活。
(3)父母总是在外忙工作,陪伴我的时间太少,很少听我说心里话。
(4)父母说话不算数。
(5)父母常拿我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
(6)父母给我的零花钱太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家长对职高生子女的教育有很多地方是不科学的,很多农村职高生对自己家庭教育不满,特别是学生们“对父母最不满意地方”的清晰回答,说明了当下的农村职高生已对此种家庭教育有了逆反心理,开始独立思考,敢于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显露出了他们在家庭关系中有种孤独感,渴望改善这种家庭亲子关系,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获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并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得到一种理想的独立和自由感。
在“当你遇到困难或处理重大问题时,你会找谁求助?”的调查中,有65.4%的学生会选择父母及亲人。学生们的回答反映了尽管农村职高生强烈地要求独立,但并不意味他们就不需要和父母沟通、不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鼓励和支持。因此,在与父母关系上常常会若即若离,有时需要依靠父母,有时又想独立摆脱父母。此时的农村职高生出现了依赖性和独立性矛盾的心理。
三、寻找原因
亲子关系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才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农村职高生在亲子交往中出现的这种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心理冲突,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因此在农村地区的子女教育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无时间教育。据调查在农村职校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长期不在自己孩子的身边;
2.父母教育方式落后
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据调查农村有94.4%的父母学历集中在初中、高中,因此相对来说对孩子的教育无太多的能力,特别是对家中一天天长大的职高生,往往重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精神关注,教育方式往往停留在“管教式”或“棍棒式”教育。一旦父母的意见与孩子不一致,再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导致家庭矛盾,更甚者会酿成不必要的家庭悲剧。
3.对学生的前途认识模糊
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孩子上了职高后,家长对孩子成才的希望跌入谷底,对孩子无心教育。农村家庭对其职高生子女不重视教育或不擅长教育的现象令人忧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职高生与父母在交往上出现沟通不畅,同时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重重困难。本人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以及对本次问卷调查的部分学生跟踪走访中发现,农村职高生中往往有30%,甚至有的班级高达50%的学生是生活在离异、单亲家庭里,这可能也与较多的父母在外打工有关系。
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就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生活在专制型家庭的农村职高生,就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独的畸形心态;生活在疏离型家庭的农村职高生,和父母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产生对人冷漠孤僻的现象;生活在溺爱型的农村职高生,往往懒惰、任性、自私且心理极为脆弱,心胸狭窄;生活在不良行为型家庭的农村职高生,易受父母愚昧无知或不良行为的影响。
四、提出对策
1.家长要提高修养,树立表率作用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和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对子女既要抚养更要教育,所以父母们要做“学习型的父母”,注重文化和知识的学习,优化养育家中职高生子女的方式,培养他们好的观念习惯。在社会生活中,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诚实守信、尊重人、爱清洁等良好习惯。要以身示范树表率,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公德的人。同时父母也要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这也是加强素质和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父亲这样,母亲那样,这会大大制约教育效果,不仅不利于孩子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还伤害了父母的权威。
2.沟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爱是心灵的钥匙,有了爱的交流才能恒久。在一个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是在体验中产生,在交流中发展的,要让父母的爱去感化孩子。这就要求父母理解、信任、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成人感,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关心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就能减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缓和、解除他们对父母的对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3.丰富、开放的亲子交往平台
首先,父母要能合理安排好教子时间。父母在忙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即使时间紧,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餐桌上就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此时可以谈谈双方都感兴趣的事,应尽量创造一个有说有笑的交流氛围。
其次,多开展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一起去旅旅游,读读书……教师还可以在学校举行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时,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我们职高生的这些活动,让他们在亲子活动中相互关心、支持、鼓励,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更有利于农村职高生的身心成长。
再次,父母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的人际交往,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建设家庭文化、处理好邻里关系等。
最后,为孩子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农村职高生的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与伙伴们的交往,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使他们逐渐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因父母不在家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所以,学校、家庭要多多关注农村职高生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亲子交往观念及交往能力,这对他们个人的成才、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亲子教育倡导者托马斯·戈登曾指出:现代父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和条件来接受如何教养子女的训练,亲子关系存在日益淡化、互不理解、难以沟通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表1 影响孩子成长因素的调查
■
由上表可见,现在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为此,本人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进行调查和研究,试图找到一些改善农村职高亲子交往的对策。
一、现状调查
1.调查内容
主要是农村职校生亲子交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亲子交往的需求欲望、亲子交往的动机、亲子交往的途径和方法等内容。
2.调查范围
以本校职高部分班级学生为对象。共向学生发放218份问卷,回收206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问卷回收率94.5%,有效率90.8%。
3.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选取典型学生个别询问、谈心。
4.调查结论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本人多年的职教工作经验来看,现在的农村职高生亲子交往的状况可以简要描述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结论分析
■
在学生们列举“对自己父母最不满意的地方”的调查中,占据前六位的有:
(1)父母总是很唠叨,一点点小事就唠叨个不停,做错点事动不动就骂,甚至是打。
(2)父母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吵架,弄得我无法安心学习和生活。
(3)父母总是在外忙工作,陪伴我的时间太少,很少听我说心里话。
(4)父母说话不算数。
(5)父母常拿我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
(6)父母给我的零花钱太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家长对职高生子女的教育有很多地方是不科学的,很多农村职高生对自己家庭教育不满,特别是学生们“对父母最不满意地方”的清晰回答,说明了当下的农村职高生已对此种家庭教育有了逆反心理,开始独立思考,敢于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显露出了他们在家庭关系中有种孤独感,渴望改善这种家庭亲子关系,希望得到大人的理解和尊重,获得和成人平等的地位,并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得到一种理想的独立和自由感。
在“当你遇到困难或处理重大问题时,你会找谁求助?”的调查中,有65.4%的学生会选择父母及亲人。学生们的回答反映了尽管农村职高生强烈地要求独立,但并不意味他们就不需要和父母沟通、不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鼓励和支持。因此,在与父母关系上常常会若即若离,有时需要依靠父母,有时又想独立摆脱父母。此时的农村职高生出现了依赖性和独立性矛盾的心理。
三、寻找原因
亲子关系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才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农村职高生在亲子交往中出现的这种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心理冲突,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因此在农村地区的子女教育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无时间教育。据调查在农村职校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长期不在自己孩子的身边;
2.父母教育方式落后
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据调查农村有94.4%的父母学历集中在初中、高中,因此相对来说对孩子的教育无太多的能力,特别是对家中一天天长大的职高生,往往重视他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精神关注,教育方式往往停留在“管教式”或“棍棒式”教育。一旦父母的意见与孩子不一致,再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导致家庭矛盾,更甚者会酿成不必要的家庭悲剧。
3.对学生的前途认识模糊
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孩子上了职高后,家长对孩子成才的希望跌入谷底,对孩子无心教育。农村家庭对其职高生子女不重视教育或不擅长教育的现象令人忧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职高生与父母在交往上出现沟通不畅,同时也会给学校教育带来重重困难。本人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以及对本次问卷调查的部分学生跟踪走访中发现,农村职高生中往往有30%,甚至有的班级高达50%的学生是生活在离异、单亲家庭里,这可能也与较多的父母在外打工有关系。
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就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生活在专制型家庭的农村职高生,就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独的畸形心态;生活在疏离型家庭的农村职高生,和父母的感情沟通越来越少,产生对人冷漠孤僻的现象;生活在溺爱型的农村职高生,往往懒惰、任性、自私且心理极为脆弱,心胸狭窄;生活在不良行为型家庭的农村职高生,易受父母愚昧无知或不良行为的影响。
四、提出对策
1.家长要提高修养,树立表率作用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和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他们的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对子女既要抚养更要教育,所以父母们要做“学习型的父母”,注重文化和知识的学习,优化养育家中职高生子女的方式,培养他们好的观念习惯。在社会生活中,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诚实守信、尊重人、爱清洁等良好习惯。要以身示范树表率,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公德的人。同时父母也要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这也是加强素质和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父亲这样,母亲那样,这会大大制约教育效果,不仅不利于孩子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还伤害了父母的权威。
2.沟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爱是心灵的钥匙,有了爱的交流才能恒久。在一个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的,是在体验中产生,在交流中发展的,要让父母的爱去感化孩子。这就要求父母理解、信任、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成人感,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关心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就能减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缓和、解除他们对父母的对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3.丰富、开放的亲子交往平台
首先,父母要能合理安排好教子时间。父母在忙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即使时间紧,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交流。比如在餐桌上就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此时可以谈谈双方都感兴趣的事,应尽量创造一个有说有笑的交流氛围。
其次,多开展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一起去旅旅游,读读书……教师还可以在学校举行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时,邀请家长们一起参加我们职高生的这些活动,让他们在亲子活动中相互关心、支持、鼓励,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更有利于农村职高生的身心成长。
再次,父母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的人际交往,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建设家庭文化、处理好邻里关系等。
最后,为孩子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农村职高生的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与伙伴们的交往,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使他们逐渐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因父母不在家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所以,学校、家庭要多多关注农村职高生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亲子交往观念及交往能力,这对他们个人的成才、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