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高考低于375分都是“弱智”?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大学的这位教授提出的所谓“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的理论依据,似乎充满了偏见与歧视。本来说什么样的分数线更适合读书,这怎么也只能是一个引导性质的话题,基于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基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并不存在教授所谓的以分数划线的硬性限制,即使有也应该是基于招生人数和考生数量的客观因素。
  我们知道,台湾的大学入学率几乎达到了98%,也就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能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为了获取更多优质的生源,才会出台所谓的陆生来台读书政策,香港亦是如此。只能说分数高的学生更受到名校的青睐而已,即使不设置375分的界线,相信那些“211”高校也让大多数考生望尘莫及。
  也有很多网友相当赞同杨教授的观点,最主要的理由是“高等教育本该属于精英教育”,所以375分以下的考生,理所当然地永远也成不了这个社会的精英,当然也就不必浪费金钱和精力去读书了。这种观点确实与提出“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论的杨教授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他的观点里,一是分数低的人读书后容易“眼高手低”,从农村跑到城市,不利于社会稳定,再有就是“现在很多体力劳动的岗位还处于‘用工荒’的状态”,这才是他提出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的建议之初衷。那么抛开中国的高考现状和现实,教授是否考虑过什么是公民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呢?如果说你只是建议或引导、劝导,那或许多少有善意的成分,但所谓“影响社会稳定”和“解决体力劳动用工荒”的逻辑,却让人感觉充斥了一种基于伪精英才有的优越感而产生的国民歧视心理。试问杨教授,你有什么理由或资格说375分以下的考生读书后进城,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呢?难道选不选择读书要由你这种所谓的“精英”来决定吗?
  我不否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就属于精英教育,但与此同时,成为社会精英也必然会是所有年轻人的理想。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原则两千多年来,相信成为社会精英的绝对不全是会读书的人。谁也没有资格剥夺任何一个公民自己选择受教育的权利——除非受到教育资源的客观限制——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彰显着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公正。那么杨教授似乎想这样做,而且他作为一个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似乎故意忽视中国业已存在的扭曲的人才观。有网民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太低是没必要上大学,但是中国现今社会没有一个良好的体制来接纳,如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让这些年轻人怎么生存?关键不是定某个分数界线拒一部分人于门槛之外,而是要创造一个不上大学能成才的多元价值观。”
  事实上作为教育的理念而言,大学也好,大专或职业教育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什么是人才?并非高分的就是人才,各行各业都能够出人才,这是太简单的道理。至于是不是每个人非得读本科,也只能适当引导,而非用375分来限制。分数只是个与招生数量和考生数量相关的相对指标,如果有一天考生少得连一本高校都招不满,那100分的学生他们或许也会抢着要了。
  结语:
  低于375分该不该上大学?编者无意于在这里给出一个结论。讨论这个话题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让读者朋友们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能够得到启迪,获得正能量,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考虑问题,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成才之路当然不止一条,能够促使人才成才的能力因素当然也不止一个,即便高考发挥得不够理想,也依然要直面抉择。毕竟,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走。
其他文献
一、母语干扰型    许多同学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很容易受汉语的影响而写错句子,即写出所谓的Chinlish。这是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如:  1. 我的工作太忙,我不能来。  误:My work is too busy and I can’t come.  正:I’m too busy and I can’t come.  析:汉语说“工作忙”,实际上是指“人忙”。类似地,要表达汉语中的“我的事情很忙
80后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读《古本小说集成》时,有个发现,初一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口技》被人做过微创手术了:在“妇人惊觉欠身”和“既而儿醒,大啼”之间,下面这些文字无疾而终:“(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他好奇心大炽,在天涯社区发出一个帖子:“818(扒一扒)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  由于引爆了一代80后的集体记忆,该帖迅速成为
学习定语从句,首先我们要了解定语的概念和作用。以介绍一个人为例,如果我说“Tom是个男孩”。那么你对Tom的印象仅仅是一个男孩的大致轮廓而已。但如果我说“Tom是那个坐在教室后面,个头高高的英俊男孩”,你对他的印象是不是就清晰多了。在这里“个头高高的”“英俊的”“坐在教室后面”就是定语。我们体会一下,“个头高高的”“英俊的”是对Tom形象的描写,“坐在教室后面”是对描述对象的范围的限制。所以说,定
我买了新房子,请人搞装修。给卫生间贴墙砖时,我看到瓦匠在瓷砖与瓷砖之间留下了一条明显的缝隙。  这缝隙看上去很不美观。于是我说:“隔壁那家卫生间的墙砖都挨得很紧,没有这样的缝隙,猛看起来像是一面整砖贴上去似的,如果不仔细瞧,是发现不了缝隙的。”  “那样并不好。”瓦匠说,“因为瓷砖也有伸缩性,会热胀冷缩,所以要留一点膨胀缝。”  这是一位经验很丰富的老师傅,对他的话我将信将疑,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
英语中含有more和less的用法非常复杂,由此构成的短语也比较丰富,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同学对more的用法见得比较多,对含有more的短语也比较熟悉,而对less的用法则相对比较生疏,至于含有less的短语,则见得更少。本文根据目前各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以及近年来的高考考点情况,对含有less的重要短语作一归纳。  1 less and less  与more and more的意思相反,表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起一大批民族性综合普通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如今,在民族类院校的大观园里,早已经是百花齐放,桃李满天下。  细数民族类院校里的奇芳异卉,主要包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管辖的6所中央部属民族院校和20所地方民族院校。它们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上都独具
一朝权在手,敢拿天下赌。由于没有人制约,历史上的皇帝大都生活奢侈,以奢为荣。但也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皇帝,他们了解百姓耕种艰难,以朴素为本色,敢对奢侈说“不”。而正是这些“朴素皇帝”,开启了以俭为德的良好世风。  提起节俭皇帝,人们一般会想起汉文帝刘恒。汉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汉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状况的原因,是“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
1  哼着喜欢的歌时,嘴角微微弯起的弧度,大约就是青春的样子了。  天真?纯粹?神秘?倔强?还带着小小的骄傲和勇敢。笑颜上泛着让人艳羡的红晕,是青春稚嫩新鲜的光泽吧。  年轻的心不知疲倦地歌唱着,用高亢的,欢喜的,低沉的,悲伤的声音,不知名的旋律回荡在心间,像是肆意奔跑在草原上的风。  青春,青春。  她多么让人着迷。  2  青春的颜色,是什么呢?  是帆布鞋的白,成熟樱桃的红,下雨天的灰,森林
从诗海里,捞出这首诗,看了几遍,感动了几遍,然后存起来,慢慢地嚼。  诗很白,像山间清水粼粼的小溪,流出许多弯儿,自自然然的,弯儿不深不浅,看一眼很透明,抓一把很清凉。  诗很瘦,像一条腊肉,摆弄几下就有食欲,看不到肥腻的隆起,也寻不着低沉的油沟,浑身精细,秀色可餐。  诗很憨,像个本色的农民,刚干活回来,连脸上的汗迹、尘土、风吹到嘴角的鼻涕都未擦掉,就忙着接待客人。  诗很实,像“听谁谁讲那过去
文大川经常被人嘲笑是“傻瓜”,商业漂流的收入本可以让他过上很好的生活,他却用来号召人们关注中国河流,并为此四处奔走,窘迫之时甚至没钱去看病。别人认为这样做很傻,可文大川说:“我就是想让中国人都去自己的母亲河上看看,再不去它们就消失了。”  文大川出生于美国一个漂流世家。父母都是地质学家,也是一等一的漂流好手。还在妈妈肚子里,文大川就开始了他的漂流之旅。五个月大,他第一次跟随父母漂流;13岁时,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