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也是实现数学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吉林省大安市长虹小学
吉林白城1313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意识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学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寻求适合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课堂教学新道路。
一、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自由选择中发展了特长,增强了自我意识、学习的责任感和学习的信心。最关键的是使学生了解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亲身的体验,要关注他们知识的积累、探究的过程,要让他们在获得亲身体验的同时,形成乐于探索、努力求知、开拓创新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探究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者、探究者,并尽量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师适时适量的讲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须有一个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否则学生就会茫然不知老师所讲,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如果给学生思考后,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解决时或者经过讨论,对问题不能全面理解时,老师进行适当地指引、点拨,进行讲解或帮助归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也不能一味强调运用这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学习中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必要探索,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有实质的意义和效果,真正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
1.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在教学班里,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小组成员中通过协商推举出小组长。小组长作为探究小组的召集人主持分工、协调、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还要把各组员的分工情况做好记录,教师作为探究小组的特别成员参与小组的组织、协调、探究、交流,是探究小组的指导员、咨询员,主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设广阔的舞台,架起成功的桥梁。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发现的问题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共享。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因为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和观点可能会不一样,当各种观点相差较大时,小组成员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商讨、争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交流补充,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探究方案,以达到新的目标。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形成了“组问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问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同伴是分不开的,大家荣辱同当。只有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尽快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全班展示交流
各探究小组在完成阶段性探究成果后,首先推荐一个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作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的同时进行口头汇报,征求别人的意见。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接着全班同学进行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都能逐渐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也就更加完善了。教师还要鼓励各个探究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各种手段、不同途径扩大学生问的交流,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就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拓宽同学之间的视野,增强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同学们探究积极性,让大家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探究学习
1.独立探究
学生数学学习不是对教师新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主动的获取,主动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究。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作出必要的评价和自我调整。当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提示和讲解,而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提出适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2.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要学会合作与分享,并指出小学3~6年级目标主要是在于培养合作意识和态度,乐于帮助同伴,具有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注重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究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交流,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思考,做出判断,从而使自己理解得更全面。这样达到既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改进教法,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时空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合作交流为过程,以共同探索为目的。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开拓、会创造的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吉林省大安市长虹小学
吉林白城1313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意识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学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寻求适合学生特点和课程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课堂教学新道路。
一、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自由选择中发展了特长,增强了自我意识、学习的责任感和学习的信心。最关键的是使学生了解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亲身的体验,要关注他们知识的积累、探究的过程,要让他们在获得亲身体验的同时,形成乐于探索、努力求知、开拓创新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在个性化的探究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者、探究者,并尽量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师适时适量的讲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须有一个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否则学生就会茫然不知老师所讲,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如果给学生思考后,学生凭现有知识无法解决时或者经过讨论,对问题不能全面理解时,老师进行适当地指引、点拨,进行讲解或帮助归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也不能一味强调运用这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学习中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必要探索,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有实质的意义和效果,真正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
1.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在教学班里,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小组成员中通过协商推举出小组长。小组长作为探究小组的召集人主持分工、协调、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还要把各组员的分工情况做好记录,教师作为探究小组的特别成员参与小组的组织、协调、探究、交流,是探究小组的指导员、咨询员,主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设广阔的舞台,架起成功的桥梁。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信息、发现的问题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共享。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因为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和观点可能会不一样,当各种观点相差较大时,小组成员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商讨、争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交流补充,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探究方案,以达到新的目标。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形成了“组问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问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与同伴是分不开的,大家荣辱同当。只有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尽快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全班展示交流
各探究小组在完成阶段性探究成果后,首先推荐一个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作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的同时进行口头汇报,征求别人的意见。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接着全班同学进行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都能逐渐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也就更加完善了。教师还要鼓励各个探究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各种手段、不同途径扩大学生问的交流,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就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拓宽同学之间的视野,增强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同学们探究积极性,让大家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探究学习
1.独立探究
学生数学学习不是对教师新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主动的获取,主动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究。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作出必要的评价和自我调整。当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提示和讲解,而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提出适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2.合作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要学会合作与分享,并指出小学3~6年级目标主要是在于培养合作意识和态度,乐于帮助同伴,具有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注重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究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交流,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思考,做出判断,从而使自己理解得更全面。这样达到既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改进教法,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时空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以合作交流为过程,以共同探索为目的。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开拓、会创造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