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步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尤其是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任重道远。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美育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一直活跃在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一线,自参加工作起目睹了十多年来农村小学到高中的美术教育的状况:小学基本无专业美术教师,在一些编制比较宽松的学校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担任;初级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美术课基本也是形同虚设,被其他统考学科挪用或挤占。可想而知那些上了高中准备艺考的学生素质如何(文化课不太好,考大学没希望)。他们对于美术的理解仅仅也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一门技法。真正作起画来也只是杯子底不再是直线勾勒的,要说有多少美术功底简直无从谈起了。基于此美术教学都难以正常开展,更不用说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一)思想准备:树立新时代育人理念和人文意识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美术教师,面临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新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除了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擅长开启学生审美天性,发展个性,完美人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表现创造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的创新。这恰恰也是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面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重重阻力与无奈,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气馁,创造机会为美术教育服务,把他们对你作品的啧啧赞美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变成他们对美育的自觉要求。
美术教师更要树立人文意识。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在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限制,要允许作品的多样化,特别要彻底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老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内容准备:精心选编教学内容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信号和象征。兴趣是显示最初出的能力。”所以兴趣是能力发展的起点和依据,稳定的兴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美术教学内容选择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美术教材的主要形式是临摹和欣赏。在教学中我试着拓宽这种形式,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的机械模仿转化为有生机和创意的创作。比如,适当补充生动有趣的情境添画,为名画提意见,不定期的校外写生,为一些企业设计标志,设计有趣的画题等来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三)手段运用:选择现代教育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尤其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网络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平台展示知识面,使学生从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因素,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意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方法选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步步地讲解绘画技能,什么透视、什么立体等等。结果是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或者是鼾声大震的尴尬场面,充其量学生得到的也不过是对绘画技巧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例如,在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 “贴鼻子”等游戏教学,由此衍生贴眼睛、贴眉毛等;还有在高一年级速写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领域,让绘画与语文相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作家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等的名句朗读,营造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们在作画前对人物的表情、心里,尤其是人物的“魂”的把握有一定了解,从而能充满感情地去画。作画过程中还可以让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边作画边播放轻音乐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中,能更主动地去画。我认为,不管教学形式与方法怎么变换,只要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师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是教师的最终的目标与出发点。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学生身上,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首先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五)评价机制建立: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偏重于课堂秩序的好坏,学生对教师技能接受程度以及技巧的运用和模仿程度,学生的作业是否“干净整齐”“像不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阻遏,创新思维就会受到阻塞。作为美术教师,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作业不能只看表面效果,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创新意识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另外教师还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袋,对学生不同时期的成果进行分析,以便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调节。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重而道远。因此每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工夫,花一番脑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美育现状又是如何呢?笔者一直活跃在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一线,自参加工作起目睹了十多年来农村小学到高中的美术教育的状况:小学基本无专业美术教师,在一些编制比较宽松的学校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担任;初级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美术课基本也是形同虚设,被其他统考学科挪用或挤占。可想而知那些上了高中准备艺考的学生素质如何(文化课不太好,考大学没希望)。他们对于美术的理解仅仅也是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一门技法。真正作起画来也只是杯子底不再是直线勾勒的,要说有多少美术功底简直无从谈起了。基于此美术教学都难以正常开展,更不用说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一)思想准备:树立新时代育人理念和人文意识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美术教师,面临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新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除了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擅长开启学生审美天性,发展个性,完美人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表现创造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的创新。这恰恰也是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面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重重阻力与无奈,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气馁,创造机会为美术教育服务,把他们对你作品的啧啧赞美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变成他们对美育的自觉要求。
美术教师更要树立人文意识。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他们在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对他们进行限制,要允许作品的多样化,特别要彻底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老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内容准备:精心选编教学内容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信号和象征。兴趣是显示最初出的能力。”所以兴趣是能力发展的起点和依据,稳定的兴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美术教学内容选择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美术教材的主要形式是临摹和欣赏。在教学中我试着拓宽这种形式,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的机械模仿转化为有生机和创意的创作。比如,适当补充生动有趣的情境添画,为名画提意见,不定期的校外写生,为一些企业设计标志,设计有趣的画题等来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三)手段运用:选择现代教育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尤其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网络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平台展示知识面,使学生从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因素,感受作品独特的艺术意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方法选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一步步地讲解绘画技能,什么透视、什么立体等等。结果是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或者是鼾声大震的尴尬场面,充其量学生得到的也不过是对绘画技巧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美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陶冶。例如,在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 “贴鼻子”等游戏教学,由此衍生贴眼睛、贴眉毛等;还有在高一年级速写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领域,让绘画与语文相结合。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作家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等的名句朗读,营造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们在作画前对人物的表情、心里,尤其是人物的“魂”的把握有一定了解,从而能充满感情地去画。作画过程中还可以让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边作画边播放轻音乐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氛围中,能更主动地去画。我认为,不管教学形式与方法怎么变换,只要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师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是教师的最终的目标与出发点。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也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学生身上,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首先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五)评价机制建立: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偏重于课堂秩序的好坏,学生对教师技能接受程度以及技巧的运用和模仿程度,学生的作业是否“干净整齐”“像不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阻遏,创新思维就会受到阻塞。作为美术教师,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作业不能只看表面效果,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创新意识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另外教师还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袋,对学生不同时期的成果进行分析,以便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调节。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重而道远。因此每一个美术教师都要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上下一番工夫,花一番脑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