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直辖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大胆试验,基层和党内民主的创新之花在巴渝大地盛开。
■ 逼出来的“八步工作法”
1998年11月20日,开县麻柳乡新一届党委班子上任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而是群众的围攻声。
这令干部们十分震惊。事后,乡干部走家串户,找到了症结:干部工作粗暴,好心办成了坏事。
麻柳乡有4个村,几千名群众,进出都要经过双河口,由于河上没有桥,群众行路难,有5个学生因趟水过河被淹死。
乡政府决定把修双河口大桥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突破口。没想到不少群众有疑虑:“修桥是假,干部捞油水是真。”
乡政府果断决策:调整建桥领导小组,每村推荐1名群众代表加入,会计、出纳、保管均由群众代表出任,同时将建桥方案交群众讨论公决。结果,人均集资65元的预算方案修正为35元,95%的群众同意了这一方案。
4个月之后,大桥竣工。更让大家喜出望外的是,建桥领导小组将结余的34695.4元按人均9.4元如数退给了各户,群众拍手称赞。
双河口大桥给麻柳乡干部以巨大启示,他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兴办公益事业和发展经济等重大事项的“八步工作法”。第一步:深入调查搜集民意。第二步:召开会议初定方案。第三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第四步:民主讨论确定方案。第五步:户户签字进行公决。赞同的达到85%才能实施,否则暂缓。第六步:分解工程落实到户。第七步:各村民小组组织实施。第八步:竣工结算张榜公布。由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清算财务。
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监督制,这就是“八步工作法”的精髓实质。
“八步工作法”经中央媒体宣传后,广东、安徽等市内外学习考察团蜂拥而至,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学习热潮。
2004年2月,市委下发了在全市农村学习推广“麻柳经验”的通知。“麻柳经验”在巴渝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6年1月,“八步工作法”荣获“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
■ “公推直选”: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
2005年4月2日上午,渝北区张关镇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主考官是该镇2400余名有选举权的群众,考生则是下一任张关镇镇长3名竞选人。
“要通过发展多种产业,让老百姓的年收入增长18%以上,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3名竞选人对自己的“施政方针”侃侃而谈。
3名竞选人演讲一结束,现场群众马上提问。“如何搞好教育,保证不克扣教育经费?”“有什么办法解决农村一些年轻人不尊敬老人的问题?”面对这些很实在的问题,3名竞选人给以耐心细致的解答。
随后进行的是村民不记名投票。经过现场紧张的验票、统票,最后,张福祥、杨世林两人分别以1633和1354票被“群推”为镇长候选人。
“群推”结束约一个月以后,张关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经过75名人大代表投票,渝北区工会副主席张福祥以64票的高票当选为镇长,从而成为重庆市“三推一选”出的首位镇长。
这次具有标本意义的选举,实现了让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让党员干部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同时也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使基层民主形式从间接到直接迈出了一大步。
■ 党代表常任制:从“举手”到给党委领导班子打分
“党代表,我的印象就是个一次性的‘举手代表’。”巴南区党代表温木生说。
温木生是巴南区中医院主任医师,2006年12月,他首次当选为巴南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当选之初,他并没有惊喜,也没什么压力。
在2007年2月的党代会上,党代表常任制被明确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当时就有些激动!”温木生没想到,他这个党代表,在未来5年内将有更多机会履行职责。“既然是常任,平时是不是也将履职?”温木生的猜测很快就被证实了。
2007年3月22日,新当选的巴南区委书记李科带领3位区委常委深入区委组织部调研,要求推进党代表常任制工作。很快,一份《巴南区党代表常任办法(试行)》下发,开始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征求意见。一个月后,在巴南区拟新提拔42名副处级领导干部面试考场上,4名区党代表作为面试考官,参与对面试者的评分。
紧接着,2007年6月27日,温木生和其他47名党代表一起,被组织到花溪工业园区、凯恩国际家具交易市场和龙洲湾开发区考察。
这是温木生第一次以党代表身份在闭会期间参加党组织活动,也是巴南区在推行党代表常任制后组织的第一次大型党代表活动。除温木生外,还有399名党代表也成为了常任代表。
“我还参与了给区委领导班子成员的测评打分。”温木生很兴奋,“测评表上内容涵盖了测评对象工作和生活上的方方面面,每一项都要填意见。”履职至今,温木生感觉“责任挺重,压力挺大”。
事实上,温木生履职的经历,仅仅是巴南区党代表常任制内容中的一小部分。
根据巴南区的设计,在党代会召開期间和闭会期间,党代表的履职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无止境。我们期待更多的惊喜出现在巴渝大地上。
■ 逼出来的“八步工作法”
1998年11月20日,开县麻柳乡新一届党委班子上任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而是群众的围攻声。
这令干部们十分震惊。事后,乡干部走家串户,找到了症结:干部工作粗暴,好心办成了坏事。
麻柳乡有4个村,几千名群众,进出都要经过双河口,由于河上没有桥,群众行路难,有5个学生因趟水过河被淹死。
乡政府决定把修双河口大桥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突破口。没想到不少群众有疑虑:“修桥是假,干部捞油水是真。”
乡政府果断决策:调整建桥领导小组,每村推荐1名群众代表加入,会计、出纳、保管均由群众代表出任,同时将建桥方案交群众讨论公决。结果,人均集资65元的预算方案修正为35元,95%的群众同意了这一方案。
4个月之后,大桥竣工。更让大家喜出望外的是,建桥领导小组将结余的34695.4元按人均9.4元如数退给了各户,群众拍手称赞。
双河口大桥给麻柳乡干部以巨大启示,他们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兴办公益事业和发展经济等重大事项的“八步工作法”。第一步:深入调查搜集民意。第二步:召开会议初定方案。第三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第四步:民主讨论确定方案。第五步:户户签字进行公决。赞同的达到85%才能实施,否则暂缓。第六步:分解工程落实到户。第七步:各村民小组组织实施。第八步:竣工结算张榜公布。由群众财务管理委员会清算财务。
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监督制,这就是“八步工作法”的精髓实质。
“八步工作法”经中央媒体宣传后,广东、安徽等市内外学习考察团蜂拥而至,在全国引发了一股学习热潮。
2004年2月,市委下发了在全市农村学习推广“麻柳经验”的通知。“麻柳经验”在巴渝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6年1月,“八步工作法”荣获“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
■ “公推直选”: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
2005年4月2日上午,渝北区张关镇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主考官是该镇2400余名有选举权的群众,考生则是下一任张关镇镇长3名竞选人。
“要通过发展多种产业,让老百姓的年收入增长18%以上,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3名竞选人对自己的“施政方针”侃侃而谈。
3名竞选人演讲一结束,现场群众马上提问。“如何搞好教育,保证不克扣教育经费?”“有什么办法解决农村一些年轻人不尊敬老人的问题?”面对这些很实在的问题,3名竞选人给以耐心细致的解答。
随后进行的是村民不记名投票。经过现场紧张的验票、统票,最后,张福祥、杨世林两人分别以1633和1354票被“群推”为镇长候选人。
“群推”结束约一个月以后,张关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经过75名人大代表投票,渝北区工会副主席张福祥以64票的高票当选为镇长,从而成为重庆市“三推一选”出的首位镇长。
这次具有标本意义的选举,实现了让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让党员干部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同时也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使基层民主形式从间接到直接迈出了一大步。
■ 党代表常任制:从“举手”到给党委领导班子打分
“党代表,我的印象就是个一次性的‘举手代表’。”巴南区党代表温木生说。
温木生是巴南区中医院主任医师,2006年12月,他首次当选为巴南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当选之初,他并没有惊喜,也没什么压力。
在2007年2月的党代会上,党代表常任制被明确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当时就有些激动!”温木生没想到,他这个党代表,在未来5年内将有更多机会履行职责。“既然是常任,平时是不是也将履职?”温木生的猜测很快就被证实了。
2007年3月22日,新当选的巴南区委书记李科带领3位区委常委深入区委组织部调研,要求推进党代表常任制工作。很快,一份《巴南区党代表常任办法(试行)》下发,开始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征求意见。一个月后,在巴南区拟新提拔42名副处级领导干部面试考场上,4名区党代表作为面试考官,参与对面试者的评分。
紧接着,2007年6月27日,温木生和其他47名党代表一起,被组织到花溪工业园区、凯恩国际家具交易市场和龙洲湾开发区考察。
这是温木生第一次以党代表身份在闭会期间参加党组织活动,也是巴南区在推行党代表常任制后组织的第一次大型党代表活动。除温木生外,还有399名党代表也成为了常任代表。
“我还参与了给区委领导班子成员的测评打分。”温木生很兴奋,“测评表上内容涵盖了测评对象工作和生活上的方方面面,每一项都要填意见。”履职至今,温木生感觉“责任挺重,压力挺大”。
事实上,温木生履职的经历,仅仅是巴南区党代表常任制内容中的一小部分。
根据巴南区的设计,在党代会召開期间和闭会期间,党代表的履职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无止境。我们期待更多的惊喜出现在巴渝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