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这个社交工具无疑是当下中国最值得不断挖掘、不断探索书写的现象之一。
在中国发展得像洪水一样迅猛的微博,结合了智能手机等便利设备所形成的表达平台,快速取代了先前的社交网络工具,这是一年来在房地产和股市等经济活动之外,让全社会怦然心动的广义文化现象。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不久前将社交媒体称作新时代的咖啡馆,发挥的是大众媒介普及以前,人们从咖啡馆获取(或真或假的)消息、分享意见的功能,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咖啡馆的传播范围大了无数倍。
但无论是咖啡馆还是中国式的茶馆,微博这个平台不只是发挥传播的功能,更引起即时的集体讨论和互动。
在这之中,咖啡馆里的闲言闲语、胡言乱语甚至流言蜚语引起许多关注,其中所夹带的问题不少;但在另一方面,微博也形成空前的全国性有识之士的群聚空间。
在短短的微言片语中,传达的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对人间大义的执着,对社会公理的拷问,对腐败问题的追打,对价值体系的交锋,对真相与事实的求证,对秩序的缓慢形成的共识。
这是一个几乎全然由民众自觉参与的空间,在不能避免也永远不能消除的凌乱表象下,一个民族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民间话语系统,从垄断和被支配已久的话语、叙述格局中突破,在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各方面)走自己的路之前,说自己的话。
这是中国微博极度值得重视的最主要理由。
在言论自由或者文化不厚的国度,微博这样的工具都不足以受到这么高的重视,因为它的本质是社交,内容倾向浅薄。但是作为社会与文化重要一环的话语系统,在中国这样文化深厚、思想多元却长期处于受控的情况下,微博这一道缝隙的发展与影响,大大有别于其他媒介和社会。
在此之前,博客在中国迅速流传,许多卓有见地的言论层出。但是博客的交流有限,在与微博接轨之后的今天,力量更加放大。
从阿拉伯世界到英国再到中国,微博类的新媒体带来力量也带来恐慌,但是就像报纸、收音机和电视机发明之初一样,对政治、社会和产业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感受。无论如何,新媒体都存活下来了,并且开枝散叶,直到另一个新媒体起来分担了传播的功能。
微博里每则140字的简短留言,汇聚起来,也可以看见当代中国在学术殿堂里看不见的大义所在,这是其他国家类似媒体所难见的。不夸张。
辟谣争议折射微博管理难题
一名自称互联网“辟谣者”的人士引发了一场对中国传播和控制信息方式的公众辩论。这是中国官方与在该国广受欢迎的微博的复杂交锋中的最新事件。
窦含章过去一周内遭到了猛烈抨击,因为他试图通过今年早些时候成立的“辟谣联盟”揭露一些通过微博传播的假新闻的真相。
这一联盟声称,自5月成立以来,已在其微博上揭露了100多条谣言。但直到该联盟指称关于政府上月在动车事故现场销毁证据的消息是谣言后,辟谣联盟才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其他微博用户一直在攻击窦含章发起的这场运动是试图从整体上抹黑微博,挽救政府形象。
倾向于改革的报纸《南方都市报》上周发表社论称:“辟谣联盟……辟谣的选择性,只辟‘民谣’却对‘官谣’视而不见,并在此期间以官方说法作为辟谣的立场与判断基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窦含章坚称,他的唯一动机是“为真相服务”。他声称,掩埋车头是谣言,因为政府是这么说的。
批评窦含章最激烈的微博博主老榕说,互联网本来就附带有自我澄清的功能,任何网友都有寻求真相、辟谣的需求和能力,也不需要你辟谣联盟来做裁判、做法官。
传统上说,官方垄断着信息,要求传统媒体作为其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传播新闻。若干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改革和互联网、尤其是微博自2009年来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北京通过对敢于直言的博主进行无处不在的审查和压制来控制社交媒体,也试图在一些于网络上吸引了广泛注意的问题上更加透明。但是,政府仍常常指责批评者的观点“不正确”以及缺乏“客观性”。辟谣联盟的困境表明,对此的挑战正日益增强。
研究中国社交媒体的专家胡泳说,需要对一些往往是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谣言,与那些故意编造、对获取真相阻碍更大的谎言进行区别。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公开,允许信息透明。”
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赞同网民的意见,称微博天生具有揭露真相的能力。社论称,微博的发展刚刚起步,总体而言,它在促进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方面功不可没。
(摘自《参考消息》2011.8.18)B②
在中国发展得像洪水一样迅猛的微博,结合了智能手机等便利设备所形成的表达平台,快速取代了先前的社交网络工具,这是一年来在房地产和股市等经济活动之外,让全社会怦然心动的广义文化现象。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不久前将社交媒体称作新时代的咖啡馆,发挥的是大众媒介普及以前,人们从咖啡馆获取(或真或假的)消息、分享意见的功能,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咖啡馆的传播范围大了无数倍。
但无论是咖啡馆还是中国式的茶馆,微博这个平台不只是发挥传播的功能,更引起即时的集体讨论和互动。
在这之中,咖啡馆里的闲言闲语、胡言乱语甚至流言蜚语引起许多关注,其中所夹带的问题不少;但在另一方面,微博也形成空前的全国性有识之士的群聚空间。
在短短的微言片语中,传达的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对人间大义的执着,对社会公理的拷问,对腐败问题的追打,对价值体系的交锋,对真相与事实的求证,对秩序的缓慢形成的共识。
这是一个几乎全然由民众自觉参与的空间,在不能避免也永远不能消除的凌乱表象下,一个民族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民间话语系统,从垄断和被支配已久的话语、叙述格局中突破,在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各方面)走自己的路之前,说自己的话。
这是中国微博极度值得重视的最主要理由。
在言论自由或者文化不厚的国度,微博这样的工具都不足以受到这么高的重视,因为它的本质是社交,内容倾向浅薄。但是作为社会与文化重要一环的话语系统,在中国这样文化深厚、思想多元却长期处于受控的情况下,微博这一道缝隙的发展与影响,大大有别于其他媒介和社会。
在此之前,博客在中国迅速流传,许多卓有见地的言论层出。但是博客的交流有限,在与微博接轨之后的今天,力量更加放大。
从阿拉伯世界到英国再到中国,微博类的新媒体带来力量也带来恐慌,但是就像报纸、收音机和电视机发明之初一样,对政治、社会和产业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感受。无论如何,新媒体都存活下来了,并且开枝散叶,直到另一个新媒体起来分担了传播的功能。
微博里每则140字的简短留言,汇聚起来,也可以看见当代中国在学术殿堂里看不见的大义所在,这是其他国家类似媒体所难见的。不夸张。
辟谣争议折射微博管理难题
一名自称互联网“辟谣者”的人士引发了一场对中国传播和控制信息方式的公众辩论。这是中国官方与在该国广受欢迎的微博的复杂交锋中的最新事件。
窦含章过去一周内遭到了猛烈抨击,因为他试图通过今年早些时候成立的“辟谣联盟”揭露一些通过微博传播的假新闻的真相。
这一联盟声称,自5月成立以来,已在其微博上揭露了100多条谣言。但直到该联盟指称关于政府上月在动车事故现场销毁证据的消息是谣言后,辟谣联盟才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其他微博用户一直在攻击窦含章发起的这场运动是试图从整体上抹黑微博,挽救政府形象。
倾向于改革的报纸《南方都市报》上周发表社论称:“辟谣联盟……辟谣的选择性,只辟‘民谣’却对‘官谣’视而不见,并在此期间以官方说法作为辟谣的立场与判断基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窦含章坚称,他的唯一动机是“为真相服务”。他声称,掩埋车头是谣言,因为政府是这么说的。
批评窦含章最激烈的微博博主老榕说,互联网本来就附带有自我澄清的功能,任何网友都有寻求真相、辟谣的需求和能力,也不需要你辟谣联盟来做裁判、做法官。
传统上说,官方垄断着信息,要求传统媒体作为其宣传机器的一部分传播新闻。若干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改革和互联网、尤其是微博自2009年来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
北京通过对敢于直言的博主进行无处不在的审查和压制来控制社交媒体,也试图在一些于网络上吸引了广泛注意的问题上更加透明。但是,政府仍常常指责批评者的观点“不正确”以及缺乏“客观性”。辟谣联盟的困境表明,对此的挑战正日益增强。
研究中国社交媒体的专家胡泳说,需要对一些往往是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谣言,与那些故意编造、对获取真相阻碍更大的谎言进行区别。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公开,允许信息透明。”
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赞同网民的意见,称微博天生具有揭露真相的能力。社论称,微博的发展刚刚起步,总体而言,它在促进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方面功不可没。
(摘自《参考消息》2011.8.18)B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