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文章,因此深度报道在地方城市广播电视报被广泛应用。在报业竞争中,如果广电报在深度报道上把握好精选题材、注重策划、创新写作这几个方面,那么深度报道将成为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吸引读者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城市广电报 深度报道 题材 策划
如今,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纸媒大都在深度报道上做足文章,以此树立品牌形象。过去,城市广电报作为广播电视的延伸,发挥着传播娱乐文化的作用。近年来,广电报大都纷纷转型,把触角伸入社会新闻的领域,于是诸如“第一关注”、“特别策划”等深度报道,在城市广电报上应运而生。那么,受有限地域有限题材约束的广电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精选题材
对于报纸来讲,读者就是上帝。广电报属于周报,其深度报道应该期期出精品,做到好看、耐读,才能赢取更多的读者。而报纸打造精品最关键的一步是把握好选题。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应严格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和新闻时效性来筛选题材。对于深度报道题材的选择,除了遵循这个基本规律以外,广电报还应针对自身特点,掌握几个原则。
其一,选题要关注民生,立足本地。平民化、地域性永远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要素。所以,广电报的深度报道要尽量“眼睛向下看”,选择与本地事件、社会现象紧密结合的题材,以实现贴近性来争取读者。广电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群众需求,做好民生类的深度报道,可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桥梁,既传达民情民意,又对民众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关注民生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方针政策到饮食起居,从市政建设到社区生活,从水电供给到物业管理,从购房风险到家庭装修……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最近《淮南广播电视报》刊发的《“民宅商用”让我们烦透了心》、《唐山广播电视报》的《公办园“满员”私立园“价高”——上幼儿园为啥这么难》、《黄石周刊》的《全城“秒杀”登陆》、《南阳广播电视报》的《高油价时代来临》等等,这些深度报道既凸显了地方特色,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报纸的贴近性与亲和力因此大大增强。
其二,不宜盲目追求热点,少做或不做时政新闻、政策解读、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因为这些重大题材往往在第一时间被影响力大的媒体收纳,他们的采编力量强大,其内容解析、评论也是由重量级专家支撑,堪称“权威”,加之网络媒体转载迅捷,这些重大事件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都是海量的、以“秒”计算的。如果广电报再跟风报道,可谓“以卵击石”。因此,广电报的深度报道可以尝试聚焦“冰点”。例如,《襄樊周刊》曾经受《中国青年报》“冰点”的启发,在报纸上专设了一个深度报道栏目“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该栏目将着眼点放在社会的“冷”点上,注重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和精神,帮助人们提高其精神境界。这一栏目不仅扬弃了周报时效性差的劣势,避免了一味追求“热点”、“焦点”的盲目性,而且更加贴近了读者的生活和报纸的实际,文章读来亲切,文中的人或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几年来,这个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反映各行各业、社会各个角落的感人故事,如《野模部落》、《行走在都市的边缘——襄樊民工状况一瞥》、《都市镖师》、《当铺》、《丑角》、《坐台群落》等等,因其选题独特、可读性强,成为该报的经典栏目而经久不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避热趋冷”并非代表脱离社会热点和重大题材的新闻环境,广电报深度报道的选题追求的新闻时效,是与时俱进,以新近发生的事件、现象为新闻由头,把普遍不为人知的新闻做活、做深、做透。
其三,寻求独特的视角,展示个性化。对于报道当地新闻,日报、晚报独占优势。以广电报现有的出版周期和人力资源,往往达不到独家性和首发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做深度,寻求独特的视角,以期达到后发效应。《襄樊周刊》近几年的深度报道,坚持在选题上深挖独特的视角,并以独到的观点形成鲜明的特色。在去年3·15来临前夕,《襄樊周刊》上刊登了一篇《3·15有了委屈你就喊!》。此篇报道分设了以下几个小标题:“消费者:我问你伤我有多深?”、“商家:你知不知道,我的心儿也碎了”、“消委会:你的委屈和我的心痛在一起”、“国际消费者日:今天牵了手的手,明天还要怎样走”。从中,不难看出记者是以求异的思维方式谋篇布局,完全突破了以往罗列典型案例的写法,而是从不同的侧面,用独特的视觉以及丰富的内容,展现3·15消费者日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当期配有一篇本报记者的评论《让诚信成为时尚》,更是锦上添花,让所有拿到那期报纸的读者“眼睛一亮”。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拥抱春运》、《情人节里,问情为何物?》、《襄樊超市,莫让浮云遮望眼》、《六一究竟是谁的节日?》等,这些报道都是因为在其它媒体的同类报道中独具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策划
目前,日报、晚报因时效性强,在深度报道方面多利用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的方式大显身手。广电报属于周报,因此,深度报道适宜选择集合式的组合报道方式。做好组合报道的着力点是对于内容的策划,也是周报扬长避短的关键。经过精心策划的深度报道方能显现新闻的厚度与质感,实现社会影响最大化,成功的策划犹如精致的包装往往能使报纸熠熠生辉。
组合报道的新闻策划大多是通过专题、专版化来实现。所谓专题化、专版化报道,是指对读者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事件做全面、系统、深入的报道,一般情况下是以某一新闻事件为由头,策划一个选题,围绕该主题,发掘该事件发生的缘由、背景、过程以及连锁效应等等。由此做出的组合报道内容可能是一个版也可能是多个版面。近几年,许多城市广电报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类深度报道常常占据的版面多,因此对于内容的策划要讲求精细独到,文章的前后编排、体裁的设置、甚至标题的锤炼都应通盘考虑。《荆周刊》在今年的春节前夕做了一期“懒得过年”的专题,该专题集结了七篇报道:《过年,太累了!》、《过年,太贵了!》、《过年,喝醉了!》、《过年,心碎了!》、《过年,太背了!》、《过年,无所谓了!》、《过年,变味了》,用大量生动鲜活的采访实例,以及立体化的报道,把人们关于过年的心态、方式、变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展示,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让读者读来“有嚼头”、有分量。
2009年荣膺中国十大广播电视报的《十堰周刊》,也是长于策划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成功典范。他们的专题内容都是依托地方新闻和社会生活,对重大事件、热点现象、社会问题、时尚话题的思考,如“孩奴”、“隐性爸爸”、“十堰这一年”、“拼爹游戏”等等。其专题内容精彩,彰显新闻力量,充分显示了地域性、时代感和前沿性,在当地报业市场开拓出一条生存发展的成功之路。
注重策划不仅体现在报道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利用好报纸的版式设计,一块好的版面能起到绿叶衬托红花的特殊作用,甚至在题材运用、栏目设置、标题制作、图片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从而达到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报道内容服务的目的。
如今,城市广电报大多已采用铜版纸封面封底加彩色新闻纸内页装帧的形式。有的广电报报纸封面设计,仍然习惯以“娱乐明星”、“前卫人物”为主打,强调时尚美感,如《柳州广播电视报》。有的报纸封面则以深度报道的主题为元素,很好地强调了阅读提示功能,如《荆周刊》、《十堰周刊》等城市广电报的封面设计都折射出策划的效应。他们十分注重扮靓封面这张“脸”,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设计,配合专题内容,使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这种全方位的策划无疑放大了深度报道的效果,使新闻产品得到“整体包装”,是报纸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写作
深度报道一般都存在题材较大、篇幅较长的问题,在这个流行快餐文化的时代,怎样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之由易读到悦读呢?周报的深度报道要实现与其他媒体的错位竞争,就要求记者更加注重写作方式的创新。
《襄樊周刊》几年前刚开辟深度报道栏目时,题材常常难免与当地的日、晚报撞车。于是,总编要求每一位记者加强学习,锤炼文字,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尽量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形成个性化、脸谱化的风格。随后,比学习、比质量的风气在周刊编辑部形成,记者因此迅速成长,他们的深度报道很快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喜爱。
例如,在一篇反映春运的报道中,开头这样写道:“火车站的售票大厅中间,小张不停地告诉来问讯的旅客怎么买票,以致我和她说上几句话就要被打断。襄樊火车站售票厅的“导购台”别的车站还都没有,是车站的“特色”。小张才上岗一个多月,她们这一拨有5个人,还跟着师傅培训了很长时间。春运还没开始呢,可是她已经闻到了春运的气息。到人多的时候,她守的这个台子就要被挪到角落里。想到如潮的客流,她就不由自主地紧张。到元月25日春运就开始了,而所有参加春运的人,现在的心情都和她一样。”小说式的细节描写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这样的报道自然是引人入胜。
再看《120不堪“性骚扰”》的开篇:“我一直对‘120’心存敬畏。有人说,那是一条生命线,有了它,被死神握住的生命才可能挣脱死亡的泥淖。但是,当我走进襄樊各大医院的急救中心,医生和护士们说,每天打进‘120’的电话,90%是骚扰电话,而且很大一部分竟然是‘性骚扰’”。记者通过主观的心理描写与客观事实的对比,顺理成章地开启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诸如此类令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襄樊周刊》很多,可以说,该报的深度报道深入人心,影响力在当地逐步扩大,与其利用新颖的写作方式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要做好广电报的深度报道,只有理性认识周报特性,优化构建内容,追求深度与厚度,做到选题精准、写作出新,方能出奇制胜。
(作者单位:襄樊电视台)
责编:周蕾
【关键词】城市广电报 深度报道 题材 策划
如今,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纸媒大都在深度报道上做足文章,以此树立品牌形象。过去,城市广电报作为广播电视的延伸,发挥着传播娱乐文化的作用。近年来,广电报大都纷纷转型,把触角伸入社会新闻的领域,于是诸如“第一关注”、“特别策划”等深度报道,在城市广电报上应运而生。那么,受有限地域有限题材约束的广电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精选题材
对于报纸来讲,读者就是上帝。广电报属于周报,其深度报道应该期期出精品,做到好看、耐读,才能赢取更多的读者。而报纸打造精品最关键的一步是把握好选题。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应严格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和新闻时效性来筛选题材。对于深度报道题材的选择,除了遵循这个基本规律以外,广电报还应针对自身特点,掌握几个原则。
其一,选题要关注民生,立足本地。平民化、地域性永远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要素。所以,广电报的深度报道要尽量“眼睛向下看”,选择与本地事件、社会现象紧密结合的题材,以实现贴近性来争取读者。广电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群众需求,做好民生类的深度报道,可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桥梁,既传达民情民意,又对民众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关注民生的题材非常广泛,从方针政策到饮食起居,从市政建设到社区生活,从水电供给到物业管理,从购房风险到家庭装修……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最近《淮南广播电视报》刊发的《“民宅商用”让我们烦透了心》、《唐山广播电视报》的《公办园“满员”私立园“价高”——上幼儿园为啥这么难》、《黄石周刊》的《全城“秒杀”登陆》、《南阳广播电视报》的《高油价时代来临》等等,这些深度报道既凸显了地方特色,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报纸的贴近性与亲和力因此大大增强。
其二,不宜盲目追求热点,少做或不做时政新闻、政策解读、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因为这些重大题材往往在第一时间被影响力大的媒体收纳,他们的采编力量强大,其内容解析、评论也是由重量级专家支撑,堪称“权威”,加之网络媒体转载迅捷,这些重大事件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都是海量的、以“秒”计算的。如果广电报再跟风报道,可谓“以卵击石”。因此,广电报的深度报道可以尝试聚焦“冰点”。例如,《襄樊周刊》曾经受《中国青年报》“冰点”的启发,在报纸上专设了一个深度报道栏目“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该栏目将着眼点放在社会的“冷”点上,注重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和精神,帮助人们提高其精神境界。这一栏目不仅扬弃了周报时效性差的劣势,避免了一味追求“热点”、“焦点”的盲目性,而且更加贴近了读者的生活和报纸的实际,文章读来亲切,文中的人或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几年来,这个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反映各行各业、社会各个角落的感人故事,如《野模部落》、《行走在都市的边缘——襄樊民工状况一瞥》、《都市镖师》、《当铺》、《丑角》、《坐台群落》等等,因其选题独特、可读性强,成为该报的经典栏目而经久不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避热趋冷”并非代表脱离社会热点和重大题材的新闻环境,广电报深度报道的选题追求的新闻时效,是与时俱进,以新近发生的事件、现象为新闻由头,把普遍不为人知的新闻做活、做深、做透。
其三,寻求独特的视角,展示个性化。对于报道当地新闻,日报、晚报独占优势。以广电报现有的出版周期和人力资源,往往达不到独家性和首发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做深度,寻求独特的视角,以期达到后发效应。《襄樊周刊》近几年的深度报道,坚持在选题上深挖独特的视角,并以独到的观点形成鲜明的特色。在去年3·15来临前夕,《襄樊周刊》上刊登了一篇《3·15有了委屈你就喊!》。此篇报道分设了以下几个小标题:“消费者:我问你伤我有多深?”、“商家:你知不知道,我的心儿也碎了”、“消委会:你的委屈和我的心痛在一起”、“国际消费者日:今天牵了手的手,明天还要怎样走”。从中,不难看出记者是以求异的思维方式谋篇布局,完全突破了以往罗列典型案例的写法,而是从不同的侧面,用独特的视觉以及丰富的内容,展现3·15消费者日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当期配有一篇本报记者的评论《让诚信成为时尚》,更是锦上添花,让所有拿到那期报纸的读者“眼睛一亮”。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拥抱春运》、《情人节里,问情为何物?》、《襄樊超市,莫让浮云遮望眼》、《六一究竟是谁的节日?》等,这些报道都是因为在其它媒体的同类报道中独具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策划
目前,日报、晚报因时效性强,在深度报道方面多利用连续报道、追踪报道的方式大显身手。广电报属于周报,因此,深度报道适宜选择集合式的组合报道方式。做好组合报道的着力点是对于内容的策划,也是周报扬长避短的关键。经过精心策划的深度报道方能显现新闻的厚度与质感,实现社会影响最大化,成功的策划犹如精致的包装往往能使报纸熠熠生辉。
组合报道的新闻策划大多是通过专题、专版化来实现。所谓专题化、专版化报道,是指对读者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事件做全面、系统、深入的报道,一般情况下是以某一新闻事件为由头,策划一个选题,围绕该主题,发掘该事件发生的缘由、背景、过程以及连锁效应等等。由此做出的组合报道内容可能是一个版也可能是多个版面。近几年,许多城市广电报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类深度报道常常占据的版面多,因此对于内容的策划要讲求精细独到,文章的前后编排、体裁的设置、甚至标题的锤炼都应通盘考虑。《荆周刊》在今年的春节前夕做了一期“懒得过年”的专题,该专题集结了七篇报道:《过年,太累了!》、《过年,太贵了!》、《过年,喝醉了!》、《过年,心碎了!》、《过年,太背了!》、《过年,无所谓了!》、《过年,变味了》,用大量生动鲜活的采访实例,以及立体化的报道,把人们关于过年的心态、方式、变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展示,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让读者读来“有嚼头”、有分量。
2009年荣膺中国十大广播电视报的《十堰周刊》,也是长于策划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成功典范。他们的专题内容都是依托地方新闻和社会生活,对重大事件、热点现象、社会问题、时尚话题的思考,如“孩奴”、“隐性爸爸”、“十堰这一年”、“拼爹游戏”等等。其专题内容精彩,彰显新闻力量,充分显示了地域性、时代感和前沿性,在当地报业市场开拓出一条生存发展的成功之路。
注重策划不仅体现在报道内容上,还可以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利用好报纸的版式设计,一块好的版面能起到绿叶衬托红花的特殊作用,甚至在题材运用、栏目设置、标题制作、图片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从而达到运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报道内容服务的目的。
如今,城市广电报大多已采用铜版纸封面封底加彩色新闻纸内页装帧的形式。有的广电报报纸封面设计,仍然习惯以“娱乐明星”、“前卫人物”为主打,强调时尚美感,如《柳州广播电视报》。有的报纸封面则以深度报道的主题为元素,很好地强调了阅读提示功能,如《荆周刊》、《十堰周刊》等城市广电报的封面设计都折射出策划的效应。他们十分注重扮靓封面这张“脸”,以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设计,配合专题内容,使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这种全方位的策划无疑放大了深度报道的效果,使新闻产品得到“整体包装”,是报纸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写作
深度报道一般都存在题材较大、篇幅较长的问题,在这个流行快餐文化的时代,怎样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使之由易读到悦读呢?周报的深度报道要实现与其他媒体的错位竞争,就要求记者更加注重写作方式的创新。
《襄樊周刊》几年前刚开辟深度报道栏目时,题材常常难免与当地的日、晚报撞车。于是,总编要求每一位记者加强学习,锤炼文字,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尽量使自己的新闻作品形成个性化、脸谱化的风格。随后,比学习、比质量的风气在周刊编辑部形成,记者因此迅速成长,他们的深度报道很快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喜爱。
例如,在一篇反映春运的报道中,开头这样写道:“火车站的售票大厅中间,小张不停地告诉来问讯的旅客怎么买票,以致我和她说上几句话就要被打断。襄樊火车站售票厅的“导购台”别的车站还都没有,是车站的“特色”。小张才上岗一个多月,她们这一拨有5个人,还跟着师傅培训了很长时间。春运还没开始呢,可是她已经闻到了春运的气息。到人多的时候,她守的这个台子就要被挪到角落里。想到如潮的客流,她就不由自主地紧张。到元月25日春运就开始了,而所有参加春运的人,现在的心情都和她一样。”小说式的细节描写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这样的报道自然是引人入胜。
再看《120不堪“性骚扰”》的开篇:“我一直对‘120’心存敬畏。有人说,那是一条生命线,有了它,被死神握住的生命才可能挣脱死亡的泥淖。但是,当我走进襄樊各大医院的急救中心,医生和护士们说,每天打进‘120’的电话,90%是骚扰电话,而且很大一部分竟然是‘性骚扰’”。记者通过主观的心理描写与客观事实的对比,顺理成章地开启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诸如此类令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襄樊周刊》很多,可以说,该报的深度报道深入人心,影响力在当地逐步扩大,与其利用新颖的写作方式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要做好广电报的深度报道,只有理性认识周报特性,优化构建内容,追求深度与厚度,做到选题精准、写作出新,方能出奇制胜。
(作者单位:襄樊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