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海菜腔研究综述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菜腔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红河北岸彝族尼苏支系的声乐套曲“四大腔”之一。笔者查阅学界对于海菜腔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本文拟对海菜腔的源流、音乐形态、功能、传承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彝族 海菜腔 文献综述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四个省及自治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彝语支,有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东南部和中部6个方言区。因其支系繁多,分布广泛,使得音乐文化呈现出区域性、特殊性的特点。“海菜腔”与“山药腔”“五山腔”“四腔”并称滇南彝族“四大腔”(又称“大曲子”),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目前学界有关彝族海菜腔的研究成果还不多,现将这些研究成果按类别综述如下。
  一、海菜腔的历史溯源
  “海菜腔”又有“曲子”“草曲”“大攀桨”“倒扳桨”“石屏腔”“挣命腔”等称谓,这些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海菜腔的由来、流传的地域和音乐特征等。目前学界对海菜腔的由来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源于异龙湖,源于“吃火草烟”,源于彝族语。
  (一)源于异龙湖
  《石屏县志》艺文卷中,胡赢的七绝“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幂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是关于海菜腔最早的记载,由此诗引申出海菜腔的名称是源于异龙湖中的海菜这一说法,白章富在《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一文中提到一种说法,即异龙湖里有一种水草味道鲜美,当地人称它“海菜”。当地人在湖中捕鱼,边划船边唱歌,逐渐形成了“海菜腔”。这种说法流传较为广泛,在严萍的《建水县彝族“海菜腔”研究》、费晓辉的《浅谈石屏彝族海菜腔的由来、形成、存在形式和传承发展》等文章中,也提及了此种说法。
  (二)源于“吃火草烟”
  “吃火草烟”是彝族青年男女的一种婚恋社交活动,年轻的姑娘与小伙子聚在一起,从晚上一直唱歌跳舞到天亮,海菜腔就是在这个活动中产生的。彝族人们通过海菜腔来互诉情谊,抒发情感。李秋香《云南彝族“海菜腔”的艺术特征研究》、费晓辉《浅谈石屏彝族海菜腔的由来、形成、存在形式和传承发展》、白章富《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等文章中,均有对此种说法的论述。
  (三)源于彝族语
  许象坤先生认为海菜腔中海菜的发音实际是彝语“黑计”,本意是在海、湖上对歌的意思。用彝语讲“黑计”,汉人听起来就是“海菜”,海菜腔也因此得名。王保德在《简论彝族海菜腔》一文中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但他认为海菜腔并非是汉族人的叫法,而是彝族人自己的称呼。他说:“因前人把在海上唱歌和对歌叫‘海上唱腔’,慢慢简称为‘海唱腔’;又因异龙湖中有一种草本水生植物叫‘海菜’,而‘唱’和‘菜’的方言发音相似,所以人们就把‘海唱腔’叫成‘海菜腔’了。”
  除上述三种流传较广的说法之外,彝族学者戈隆阿弘认为,海菜腔与其他三腔均“源于彝族的古阿哩”,由于彝族分布地域广泛,各支系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才逐渐具有各自的风格,形成“四大腔”。李悦在《海菜腔风格形成缘由初探》一文中也肯定了此种说法。张兴荣在《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一书中,通过乐谱分析,得出“四大腔”主题乐句的音调存在密切联系和地区性变异现象的结论,他的论述也为四大腔“源于彝族的古阿哩”这一观点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海菜腔的音乐形态
  音乐形态是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对海菜腔音乐形态的研究,主要涉及调式、节奏、旋律及曲式结构等方面。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海菜腔属于民歌分类下的长篇山歌或情歌类别。张兴荣在他的论著中就采用了这种分类方式。另外,他在《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一书中对海菜腔的音乐形态进行了详细叙述,海菜腔分为石屏县牛街乡的“山派”和异龙湖边的“海派”,二者所用音阶不同,唱词语言为汉语彝化方言,演唱特点是大小嗓交替出现和随意变化的节拍;在《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一书中,对四大腔的唱词语言、声腔类别等内容做了详细介绍,并以海菜腔的唱段为例,分析其音乐特征。王保德在《试论彝族海菜腔“正七腔”》一文中介紹,海菜腔的核心实体是28 个字的正七腔,并在文中详细记录了海菜腔的腔体结构及演唱规律程序。李寒《浅论滇南彝族海菜腔的曲式结构及功能》一文,从实例出发,对海菜腔的曲式结构及功能进行粗略的探索。此外,有关海菜腔音乐形态的研究成果还有王保德《彝族海菜腔腔体结构及演唱规律》、张志宇《论彝族“海菜腔”体裁的双重性特征》、史一丰《云南彝族海菜腔的演唱研究》、罗琼芬《云南彝族“海菜腔”的音乐特色探微》等。
  除了上述侧重于对音乐本体描述的文章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到海菜腔的音乐特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苏毅苗的《海菜腔“曲子师傅”现象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从海菜腔传播的原点“异龙湖区域音乐文化现象”切入》一文,以音乐学研究为基点,用人类学方法,探析“曲子师傅”在“吃火草烟”民俗活动中对海菜腔的个人维护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解读“曲子师傅”现象所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为滇南彝族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提供理论支持。许象坤的《云南彝族“海菜腔”唱词赏析》一文提到“民间就根据人们各种不同的思想情感,将海菜腔按其内容分为勾曲、扫曲、抽曲、热曲、离曲、挂曲、怨曲、串曲、怪曲、闲曲、试曲”11种类型,并举例说明。梅璧的《“海菜腔”的音乐特征及内涵因由》一文,通过对海菜腔的调式、节奏、旋律、结构特色等内容的描写,进一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李悦《海菜腔风格形成缘由初探》一文中,通过对海菜腔语言音调的分析,探讨了其艺术风格的成因。
  三、海菜腔的功能
  现今,音乐的功能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海菜腔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其价值功能是海菜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王诗莹在她的硕士论文《石屏海菜腔研究》中写道,海菜腔具有“精神象征”和“自娱性”特征,并具备6种社会功能,分别是:在宗教活动中感召民众,传统节日的庆贺形式,审美教育功能,人际交往功能,娱乐功能,弘扬民族美德。   张培学在《浅析彝族四腔的文化内涵》一文中介绍了海菜腔具有娱乐、社交、传播知识和道德教化功能,此外还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普丽春、李文杰在《彝族海菜腔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功能》一文中写道:“研究一种文化,必先从分析其功能入手。彝族海菜腔……蕴含着彝族独特的文化特质。”其具有增进民族交往、促进彝区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功能。
  四、海菜腔的传承保护
  关于传统音乐如何传承与保护,是近年来学者较为重视的论题之一,对于海菜腔的传承与保护,学者有如下的见解。
  王诗莹说:“现在很少有人能完整地演唱成套的海菜腔,其传承面临着严重危机……海菜腔在发展中应顺应历史发展的需求,体现当今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旋律应适合广大海菜腔爱好者学唱的需要,曲式结构在传承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杨薇的《彝族海菜腔的旋律和唱词特征》一文,虽主体内容是对海菜腔音乐形态特征的描写,但她在文章的最后提到,有些专业音乐团队中的人和一些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将海菜腔搬上舞台和课堂,这对于文化的传播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严萍在《建水县彝族“海菜腔”研究》一文中表示,关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应秉持“保陈出新”的理念,专业的民族音乐学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也有利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王翠《彝族民乐海菜腔的传承现状及发展对策》、刘丽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石屏彝族海菜腔为例》、胡玥《云南石屏彝族海菜腔发展趋势及传承对策研究》等文章,均对海菜腔的发展提出各自的见解。
  以上观点均认为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离不开创新,音乐的发展应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统、故步自封,这样只会阻碍传统音乐的发展。另外,民族音乐学者及音乐教师对于音乐的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学界有关彝族海菜腔的研究成果较少,至21世纪初期,才出现较多对海菜腔系统研究的文章,且这些文章多是对海菜腔音乐形态的描写和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将音乐置于文化脉络中进行考察,以把握不同时期海菜腔的发展变化,或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彝族人所唱的海菜腔,把握其整体和个性特征等等。就目前而言,海菜腔与其他相似乐种比较研究的文章较少;在研究音乐形态特征时,或可尝试同彝族的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研究,而不是只停留在论证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阶段。另外,对于海菜腔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张兴荣.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苏毅苗.海菜腔“曲子师傅”现象折射出的滇南彝文化传承脉络——从海菜腔传播的原点“异龙湖区域音乐文化现象”切入[J].中国音乐学,2017(02):112-120.
  [4]张培学.浅析彝族四腔的文化内涵[J].民族音乐,2017(01):36-37.
  [5]罗琼芬.云南彝族“海菜腔”的音乐特色探微[J].民族音乐,2011(02):41-43.
  [6]白章富.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35-139.
  [7]王保德.简论彝族海菜腔[J].民族藝术研究,2006(0
  4):36-43.
  [8]杨薇.彝族海菜腔的旋律和唱词特征[J].民族音乐,2006(03):42-44.
  [9]许象坤.云南彝族《海菜腔》唱词赏析[J].中国音乐,1989(02):38-39.
  [10]梅璧.《海菜腔》的音乐特征及内涵因由[J].中国音乐,1988(02):77-79+64.
  (作者简介:张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9级,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七绝·咏春  雁带春风向北方,桃红柳绿菜花黄。  江南烟雨一船韵,漠北流莺三月香。   七绝·春韵  柳线垂青山水田,草芽葱翠雨如烟。  村头响起牛铃韵,紫燕衔香到榭边。   七绝·春心  绿映窗前闻晚钟,柳池飞絮转乌篷。  多情不愿随春去,半掩庭门看落红。  七绝·妇女赞  三春和景百花潮,高韵清诗赞女娇。  有你家庭香稳暖,无卿世界不妖娆。  七律·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党旗飘逸百年红,心
期刊
摘要:本文对古书画修裱工艺进行分析,首先指出修裱关键环节所要遵循的原则,然后阐述修裱方案的制定内容,最后分析揭裱修复的流程与方法,主要包括消毒、去污、揭旧、补芯、全色等方面。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传扬传统书画装潢技艺,使我国古书画恢复本来面貌,从而得到良好的保护,充分发挥历史与观赏价值。  关键词:古书画 揭裱 修复  古书画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岁月洗礼下部分古书画受损或遗失,为了将书画珍品完整
摘要:武侠影视作品是植根于中国传统“侠义”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类型片种。中国的影视看中声音与画面互相融合达到意境之美,而武侠影片作为本土的影视类型,其配乐自然也深深蕴含着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电影配乐 武侠配乐 民族音乐元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直接套用  (一)民族器乐曲  器乐曲的套用最为常见。无论是传统民族器乐曲《十面埋伏》,还是现代创作的民族音乐作品《东海渔歌》,都以烘托气氛为
蛐蛐辞  落日为黄昏写下祷词  时间熬成岁月。回到故乡  我们是夜色拧松的水龙头  夏天的水滴,唧唧  复唧唧。一起唤醒夜色的耳朵  既鸣于草丛  也鸣于幽暗的体内  这些独具魅力的声音  听觉上是那么的完美  我把它们接进墨水瓶里  带回城市,铺在洁白的纸上  丝瓜花  守真、向善、向美的丝瓜花  黄色的花瓣像漩涡  好似乡村的活力之源  它们爬在细小的时间上  虽有花儿的模样  却没有花儿的香
期刊
吉祥鸟在白桦树林唱着民谣  庄户人挥起鞭子  在空中“啪”地甩了一个山响  奏响生机勃勃“春耕曲”  耕牛拉着木犁将沉睡的土地翻开  每一垄都散发着草根的清香  父母那长满老茧的手  把信念播撒进深爱的土地  春天变得润朗起来  风儿梳理了秀发  写满玉润的脸庞  井泉興旺  五谷丰登  一抹夕阳照亮了谷田  谷田顿时变得金灿灿的  绚丽而多情  快镰将一排排黄澄澄的苞米  放倒在田地上  铺成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