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根据课改的要求,不但要勇于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学会如何探究学习,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操作、猜想等自学探究的机会与体验过程。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尝试实践、猜想验证等活动,通过他们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性学习这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分享与各位同仁和方家。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所谓合作探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探究、去发现。又如我在教学“分橘子”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發现。然后让小组合作尝试分一分,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就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 “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讲一个小朋友直到现在才过两个生日的故事,请大家: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年哪月?由此促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探求知识奥秘的心态,唤起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的欲望。这时我引导学生完成“2004年和2005年各月份的天数统计表”,在这之后,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很快地说出,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甚至还有学生很快地发现,因为2月的天数不同,所以一年的总天数也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很浓,课堂气氛热烈。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继续探究平、闰年的排列规律,学生很快就明白,第4年里有1个闰年。因此,他的生日是闰年的2月29日。整节课我都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自信。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 “统计”的教学中,我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采用了“我们班喜欢哪一种福娃的人数最多?”为教学素材。在统计出喜欢每种福娃的人数(喜欢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人數分别是15人、8人、23人和3人)并完成统计表后,我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发给每人一张统计图(数据是0~15人),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数据的填涂,到了欢欢的人数时,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只有15个格,要涂23个格,格子不够,怎么办?这时,我没有提供给学生帮助,而是将问题再抛回给学生:想想看,谁最聪明,有什么办法解决?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朋友们想到了好几种办法:①往上添格子;②在两列的空格中填涂;③在格子中添加横线,格子变小了,数目变大了。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评价这几种方法哪种更好、更合理时,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方法,不好看,万一数字再大些不够位置加怎么办?第二种方法,加在中间的部分不知道是表示谁的,也不够好;第三种方法倒是不错,可是旁边的数字不对了,得改一改。在同学们的质疑和意见交流中,最终找到了“一个格表示两个单位”填涂方法。在这一节课中,我没有急于要得到圆满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和信心。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真正达到向40分钟要质量、要时效,努力造就每一节有效的课堂。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所谓合作探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探究、去发现。又如我在教学“分橘子”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發现。然后让小组合作尝试分一分,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就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 “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讲一个小朋友直到现在才过两个生日的故事,请大家: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年哪月?由此促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探求知识奥秘的心态,唤起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的欲望。这时我引导学生完成“2004年和2005年各月份的天数统计表”,在这之后,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很快地说出,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甚至还有学生很快地发现,因为2月的天数不同,所以一年的总天数也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很浓,课堂气氛热烈。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继续探究平、闰年的排列规律,学生很快就明白,第4年里有1个闰年。因此,他的生日是闰年的2月29日。整节课我都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自信。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 “统计”的教学中,我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采用了“我们班喜欢哪一种福娃的人数最多?”为教学素材。在统计出喜欢每种福娃的人数(喜欢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人數分别是15人、8人、23人和3人)并完成统计表后,我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发给每人一张统计图(数据是0~15人),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独立完成统计图。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数据的填涂,到了欢欢的人数时,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只有15个格,要涂23个格,格子不够,怎么办?这时,我没有提供给学生帮助,而是将问题再抛回给学生:想想看,谁最聪明,有什么办法解决?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朋友们想到了好几种办法:①往上添格子;②在两列的空格中填涂;③在格子中添加横线,格子变小了,数目变大了。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评价这几种方法哪种更好、更合理时,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方法,不好看,万一数字再大些不够位置加怎么办?第二种方法,加在中间的部分不知道是表示谁的,也不够好;第三种方法倒是不错,可是旁边的数字不对了,得改一改。在同学们的质疑和意见交流中,最终找到了“一个格表示两个单位”填涂方法。在这一节课中,我没有急于要得到圆满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和信心。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他再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想方设法使其探究成功。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真正达到向40分钟要质量、要时效,努力造就每一节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