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路径的实证分析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327768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衡量指标,采用SVAR模型研究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两种路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使用省级动态面板模型从产业层面具体分析比较金融科技通过上述两种路径对我国三大产业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路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其中来自科技创新路径的作用更为明显.从金融科技对我国三大产业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来看,科技创新路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创新路径未能补齐传统金融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短板,第一、三产业仍旧面临金融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加剧了金融服务三大产业的马太效应.
其他文献
日本《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定性为教育机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的正式职员需要有“学艺员”国家资格.日本高校设置几十年的“学艺员资格”课程,构建了文化财(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概览日本文化财学科从构建本科教育到更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变迁,为构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提供参照和反思.非遗教育课程构建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是一种倾向和社会需求.
现代民俗学以村落空间为单元的田野研究,多指向村落内部的民俗事象,并以之寻绎村落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文化实践及其耦合机理.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村民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独立的、不完全依存的边界或空间构成.清初以来,全真道以鲁中地区锦屏山为载体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社会呈现出了联村共治的实践策略和民俗智慧.“锦屏山”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映射出村落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性”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重构.
礼与俗是中国民间信仰实践的核心.从生活实践与身体的角度,可以阐明礼俗实践所体现的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身心合一、信仰与仪式融合的特质.拜是礼俗实践具身化的体现.拜既指表达敬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如鞠躬、下跪、叩头、上供等,又可概称人们总体的宗教倾向与宗教感.拜以身心合一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实践的惯习.人们从小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学习与完成拜,在礼俗实践中想象与完成与阴间的互动交流.长期的礼俗实践最终将阴间、阳间宇宙观内化为身体的实践行为与存在状态.宗教内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是信仰和仪式有机融合以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