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空间与图形”为例谈数学活动中的问题设置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67716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教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内容为例,论述在数学活动中设置问题的方法,提出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出课题、点拨学生、发展思维、总结提炼等教学途径,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设置 数学活动 空间与图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28-0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重在思维,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了思考,才能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把外显的数学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因此,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参与,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活动情境,问题设置重在“引”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教学往往通过某个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情境来源于生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设置在创设情境中起了关键作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创设如下情境。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喜羊羊获胜了,灰太狼不服气了,跳起来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长!”羊羊们也不高兴了,说:“你真没劲,输了就找理由,我们的跑道才长呢!”教师适时指出:“双方各执一词,看来需要一个有智慧的人帮他们解开谜团。同学们来猜猜看,谁的跑道长呢?”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学生道:“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到底谁说得对?我们得拿出最有力的证据,要摆事实讲道理。那么你觉得他们赛跑的路线和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跟上节课学的周长有关系。”学生得出了本节课的主题。
  创设情境是为了数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通过熟悉的情境进入课堂,大大增加了学习兴趣。然而,教师的目的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把数学融合到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正如案例中的教师成功地把周长的概念生活化,学生清晰地知道跑道的长短与操场的周长有关。创设学习情境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开发生活资源。
  二、开展数学活动,问题设置重在“点”
  数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有了数学思考,学生可以探究。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才可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开展数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做中学”可以是单一的模仿,“在学中思”就不只是模仿了,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需要教师设置一系列问题,“点”进学生心里,伸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开展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教师提问:“数起来是不是有点麻烦?有办法化解这个麻烦吗?”活动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沿着高来剪开呢?”从而让学生明白沿着高剪才能得到直角,接着让学生自己再尝试沿着高将平行四边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并思考: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关系?
  案例中学生通过数方格就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这并不是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数学知识,才是数学活動的意义所在,才是教师的任务。
  三、发展学生思维,问题设置重在“拨”
  数学思维这个领域,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获得一定发展。所以在数学活动时,教师不光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达到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思维往纵向发展。有意识地设置“坡度”,留一个问题“拨”动思维,可以让学生思维发散,深化教学目标。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的练习题为例,问题1: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有些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三个三角形依次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学生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第三个三角形上,有学生提出疑问: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能露出一个锐角。这时教师利用藏在信封中的三角形展示三种情况,从而明确:光看一个锐角并不能判断这个三角形到底是什么三角形,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只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问题2:如果露出两个角,都是锐角呢?问题3: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可能出现几种情况?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得出: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时,第三个角就小于90°,它是锐角三角形;当两个锐角之和小于90°时,第三个角就大于90°,它是钝角三角形;当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时,第三个角等于90°,它是直角三角形。问题4:如果两个锐角的度数相等呢?你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再次得出:有两个角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这两个角都是60°,那它就是等边三角形;如果两个角是45°,那它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题目的坡度,用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组,由简单到复杂,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一个问题组使整个数学活动充满了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新的思维平台上深入思考,沉淀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四、总结活动经验,问题设置重在“理”
  《小学数学研究》一书指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积淀下来的认识。数学活动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过程离不开交流总结。交流能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总结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厘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教师设置了三个问题。问题1: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问题2:在研究面积时我们通常会把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有办法探究圆柱的体积吗?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问题3: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前两个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后整合、思考,把形象的立体图形抽象在自己的思维空间中,使整个体积推导过程清晰;最后一问使学生厘清了整个推导过程,并能通过交流进行总结。在数学活动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只限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提问需要有启发性,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观察、思考、总结,才能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这样的回顾反思过程,可以及时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使知识构成从零散走向系统化。
  数学教学活动精彩纷呈,活动中的问题成了思维最好的桥梁,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点拨学生,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厘清思路,让学生沉淀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宏,黄荣良,唐采斌.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杨及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11)
  (责编 刘小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许昌市立医院82例神经外科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
自主创业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难以形成广泛参与的规模效应。为响
高等院校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实习,既可以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更有利于他们毕业后与实际工作的"接茬".为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教师指导毕业实
城建档案是记录城市建设脉络和发展历程的专业档案.对本城市的设计规划、建设改造乃至文化传承都有着查考价值和借鉴作用。本文以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近10年的档案利用工作
【摘 要】本文论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翻转课堂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可行性,从课前知识获取、课堂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巩固、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翻转课堂在建筑力学中应用,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建筑力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91-02  建筑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
本文简介认知负荷理论,论述生物学概念学习中的认知负荷,提出教学中优化学生认知负荷的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净距隧道通常是指并行双洞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本文针对成渝客专新中梁山隧道小净距隧道的特点,从施工角度探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在《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提高学生记叙文选材切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将材料與主题产生互动,因为无论是作文题目还是写作素材,在信息呈现上都具有双重性,即它本身既含有确定的信息,也含有不确定的信息。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写作素材(事件或细节)进行切分,提取关键点进行对比,比如将事件或经历分为几个阶段,用“谁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的句式概括事件或场景在每个
作为乾嘉时期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之一,钱大昕在生前即已饮誉海内,被同辈推为一代儒宗;殆至晚清,学风丕变,考据倍遭诟病,钱氏又被毁之为考证烦琐,无补于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