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季开学了,幼儿园又迎来一批活泼可爱的小班新生。带过小班的老师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们很快就会适应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可一到午餐时间老师就头疼了,有的挑食、有的不会使用小勺、有的把饭菜含在嘴里不咽下去、有的拒绝进餐。因此,尽快地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成为小班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班级的保教人员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让孩子在幼儿园吃饱、吃好,吃出健康,吃出快乐。
一、开展轻松的餐前准备活动
进餐时的气氛对食欲的影响很大,温馨、愉快、亲切的氛围有助于增进孩子的食欲。因此,餐前活动的组织很重要。在组织幼儿洗手后,可以带领孩子玩有趣的手指游戏,老师的手指一会儿变成小鸟,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又变成小狗,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学习,轻松快乐。可以组织一些韵律活动,孩子们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拍拍手、跺跺脚,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可以一起复习朗诵与就餐有关的儿歌,暗示良好的就餐行为。教师还可以用神秘的语气请幼儿猜猜今天吃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当天的食谱随机创编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有趣夸张的故事内容吸引着孩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故事听完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进餐活动。
二、营造舒适的进餐物态环境
舒适整洁、安全卫生的进餐环境同样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增进孩子的食欲。就餐前,让孩子们前移小椅子,身体靠近桌子,保持一个自然舒适的坐姿。可以在桌子上铺上一块卡通图案的桌布,对孩子们说:“上面的小动物看着我们宝宝吃饭呢,表现可要好一点儿哦”!还可以为小班孩子准备专门的餐具,颜色和谐、图案可爱、形状独特的餐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诱发孩子的食欲。在进餐过程中,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进餐。
三、创设丰富的自我服务机会
小班幼儿已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初步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意识,愿意尝试去做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已有了帮助别人的自豪和快乐体验。餐前准备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摆碗、放小勺,看一看、数一数、放一放,和学习数学结合起来,在做事中学会本领、感受快乐。餐后,应让幼儿学着自己收拾餐具,自己漱口、擦嘴、洗手,还可以帮助老师搬动桌椅、整理碗勺,这时,孩子会特别兴奋和自豪,觉得老师喜欢他、需要他,这样就会萌发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的情感,进而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包括喜欢进餐。教师要给每个孩子创设做事的机会,越是能力弱的越要多给机会锻炼。
四、优化温馨的赏识激励机制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难免有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这种紧张和不安,会减弱肠胃的蠕动,导致食欲下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赏识和鼓励幼儿,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轻松开心地用餐。教师可用夸张的语气和神情表扬孩子的进餐表现,小班孩子“爱学样”,教师的赞扬对其他孩子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大家都会争做“好孩子”。若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饭碗,不能呵斥指责,应容忍孩子的“犯错”,并帮助其整理干净,态度温和地给孩子重添饭菜;对挑食的孩子,应鼓励孩子先少量地吃,再多吃一点,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对吃饭速度慢的孩子,可以让他提前一点时间进餐,不能催促;对吃得快的孩子,要提醒他们细嚼慢咽。温馨的赏识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情绪,做到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进餐。
五、构建一致的家园共育关系
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家园共育尤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多由(外)祖父母带,容易出现“隔代亲”现象,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娇惯、溺爱、放纵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用餐习惯。如边吃边玩、挑食、要大人喂等。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对幼儿进餐会提出一些规则和要求,也会教一些方法,老师要把幼儿在园进餐的常规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告之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从而在家庭中保持一致,巩固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互相反馈孩子的就餐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同教育。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开通“绿色通道”,如开学后的几天可带上自己喜欢的餐具和围兜,然后逐渐融入群体。此外,在开学初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就餐有关的内容,如语言课上通过儿歌,帮助幼儿学习并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在区域游戏“娃娃家”中,可多提供一些给娃娃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反复操作摆弄,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及生活自我服务技能。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
                            
                            
                            
                        
                            
                        一、开展轻松的餐前准备活动
进餐时的气氛对食欲的影响很大,温馨、愉快、亲切的氛围有助于增进孩子的食欲。因此,餐前活动的组织很重要。在组织幼儿洗手后,可以带领孩子玩有趣的手指游戏,老师的手指一会儿变成小鸟,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又变成小狗,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跟着学习,轻松快乐。可以组织一些韵律活动,孩子们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拍拍手、跺跺脚,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可以一起复习朗诵与就餐有关的儿歌,暗示良好的就餐行为。教师还可以用神秘的语气请幼儿猜猜今天吃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当天的食谱随机创编一个好听的童话故事,有趣夸张的故事内容吸引着孩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故事听完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愉快的进餐活动。
二、营造舒适的进餐物态环境
舒适整洁、安全卫生的进餐环境同样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增进孩子的食欲。就餐前,让孩子们前移小椅子,身体靠近桌子,保持一个自然舒适的坐姿。可以在桌子上铺上一块卡通图案的桌布,对孩子们说:“上面的小动物看着我们宝宝吃饭呢,表现可要好一点儿哦”!还可以为小班孩子准备专门的餐具,颜色和谐、图案可爱、形状独特的餐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诱发孩子的食欲。在进餐过程中,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愉快的氛围,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进餐。
三、创设丰富的自我服务机会
小班幼儿已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初步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意识,愿意尝试去做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已有了帮助别人的自豪和快乐体验。餐前准备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摆碗、放小勺,看一看、数一数、放一放,和学习数学结合起来,在做事中学会本领、感受快乐。餐后,应让幼儿学着自己收拾餐具,自己漱口、擦嘴、洗手,还可以帮助老师搬动桌椅、整理碗勺,这时,孩子会特别兴奋和自豪,觉得老师喜欢他、需要他,这样就会萌发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的情感,进而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包括喜欢进餐。教师要给每个孩子创设做事的机会,越是能力弱的越要多给机会锻炼。
四、优化温馨的赏识激励机制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难免有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这种紧张和不安,会减弱肠胃的蠕动,导致食欲下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赏识和鼓励幼儿,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轻松开心地用餐。教师可用夸张的语气和神情表扬孩子的进餐表现,小班孩子“爱学样”,教师的赞扬对其他孩子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大家都会争做“好孩子”。若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饭碗,不能呵斥指责,应容忍孩子的“犯错”,并帮助其整理干净,态度温和地给孩子重添饭菜;对挑食的孩子,应鼓励孩子先少量地吃,再多吃一点,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对吃饭速度慢的孩子,可以让他提前一点时间进餐,不能催促;对吃得快的孩子,要提醒他们细嚼慢咽。温馨的赏识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情绪,做到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进餐。
五、构建一致的家园共育关系
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家园共育尤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多由(外)祖父母带,容易出现“隔代亲”现象,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娇惯、溺爱、放纵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用餐习惯。如边吃边玩、挑食、要大人喂等。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教师对幼儿进餐会提出一些规则和要求,也会教一些方法,老师要把幼儿在园进餐的常规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告之家长,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从而在家庭中保持一致,巩固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互相反馈孩子的就餐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同教育。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可开通“绿色通道”,如开学后的几天可带上自己喜欢的餐具和围兜,然后逐渐融入群体。此外,在开学初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就餐有关的内容,如语言课上通过儿歌,帮助幼儿学习并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在区域游戏“娃娃家”中,可多提供一些给娃娃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反复操作摆弄,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及生活自我服务技能。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