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9世纪朝鲜漂流文学作品的整体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5-19世纪朝鲜漂流文学作品《漂海录》之所以作为整体的类别出现,主要是由崔溥、张汉喆、李邦翼、崔斗灿等最有代表性的四位作者的出身和写作途径等决定的,因此,即使本文涉及的《锦南漂海录》、《漂海录》、《漂海歌》和《乘槎录》名称各有不同,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形式出现。
  关键词:朝鲜;漂流文学;漂海录;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2
  15-19世纪朝鲜漂流文学的四部《漂海录》代表作品中,成书最早的是崔溥的《锦南漂海录》。明清两代来中国的使臣留下的行程录被称为“燕行录”,而韩国东国大学林基中教授于2001年整理出版了《燕行录全集》中对该书也有收录。张汉喆的《漂海录》成书于1771年,李邦翼的《漂海歌》成书于1796年,而崔斗燦的《乘槎录》则成书于1818年。《燕行录全集》所收崔溥《漂海录》、李邦翼《漂海歌》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使行录”,但都是民间个人对在中国游历的记录,所以,四本著作统称《漂海录》。
  一、15—19世纪朝鲜漂流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
  从这四本著作写作的社会背景来看,其总体是写于李氏朝鲜时期(1392—1910)。这一时期明朝与李朝保持友好往来的关系,李朝坚持“事大外交”,而明朝对李朝也表示出了足够的诚意,各种赏赐不断,图书交易也没有禁忌。李朝定期、不定期对明朝派出使者进贡,国王、世子都要经过明朝册封,思想、生活各方面学习明朝。所以,崔溥虽然是漂流到中国,但最终仍能经过协调平安归国,可以说明,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的确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朝贡关系。到了清朝,两国关系明显要紧张许多,从“朝天录”到“燕行录”名称的转变就可以窥测一二,“朝天”是对明朝的一种尊称,而“燕行”明显就是到燕京旅行的意思,而燕京仅在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前的称呼,更说明李朝对明朝的怀念。经过助粮救灾、出兵平叛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这也是两国贡使正常往来的保障。
  李朝建立后就对日本派出使者,双方约定“癸亥协定”,开展贸易,倭寇数量减少,但随着朝鲜对日本商人数量的限制,实行“路引制”,日本商人不满而导致倭寇数量激增。16世纪末发生的壬辰倭乱,就是日本借口出兵朝鲜的战争,最终在明朝帮助下,李朝驱逐了日本。
  明朝初年,经过明太祖努力,洪武四年,日本遣使来朝,中日两国中断了一百多年的政府邦交自此重新建立。之后,日本与明朝交往并不遵守约定,日本倭寇对明朝东部沿海时有动作,戚继光、俞大猷的抗倭斗争,沿海居民配合政府的民间自发抗倭,但双方官方仍时有往来。而清朝更是以闭关锁国防止倭寇入侵。
  二、15—19世纪朝鲜漂流文学作品的内容概要
  崔溥的《漂海录》主要讲述了三个阶段的漂流行程:第一阶段,自弘治元年闰正月初二日,从济州岛乘船回家奔丧,初四日遇到特殊天气,从而导致船舶帆席尽破,遂而飘入大洋中。第二阶段,登陆到北京受赏、谢恩,历时三个多月。第三阶段,四月二十四日由北京启程回国,路经渔阳驿、山海关、宁远卫、广宁驿、辽阳驿达到鸭绿江,于六月初四渡江返回。张汉喆《漂海录》主要取材中乡试后进京会试的路程。张汉喆本来从济州岛出发,同样遇到风雨天,被吹至小岛,后又被倭寇掠夺财物,漂流遇到明遗民,安南人与朝鲜之间因为矛盾,再次分道扬镳,直至遇到济州商贩,才得以获救,与其共同进京参加会试。李邦翼《漂海歌》取自他随贩米船进京的过程,因天气原因漂流至中国福建澎湖,被友好安置后,送往严州,后到苏州,一路游历洞庭湖,扬州,经山东至北京。再到凤城,最后回到朝鲜益州。崔斗灿《乘槎录》源自济州大静县回家的路程,因为风浪,漂流16天后到了宁波定海县获救,之后离开定海,经杭州沿运河北上北京。运河行程43天,在北京停留25天后,经凤凰城渡江回国。
  四本漂流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记录漂流途中的所见所闻,主要观点一个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四位作者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对人示以朝鲜人的身份,即使在张汉喆的《漂海录》中因为安南人与朝鲜人之间的问题矛盾,也只是下船,并没有屈服于人。第二个观点是,对中国的仰慕和赞扬。四位作者虽然漂流过程落魄,但到了中国都受到了良好的礼遇,虽然崔溥经过多次盘查,但也是对倭寇的防御,而得知真正身份后,全程都有官员陪同、护送,一路游历上京,最后护送回国。这其中作者表达了很浓厚的对中国的仰慕和赞扬。
  三、15—19世纪朝鲜漂流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分析
  四本漂流文学作品的出现,补充了燕行录朝鲜文人只有陆路游历中国的经历,着重描述了江南地区的盛世景象,而且从朝鲜文人个人角度出发,给我们展现了更加全面而真实的明清社会。四本漂流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基本一致,都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对中国事物和制度的描写都是客观而真实的表达,而对自己的坎坷经历,自然景象都蕴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不得不大量引用“套话”,证明自己记录的真实性。而对坎坷经历和自然景象做以处理,也是为了夸张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真实表达出作者的亲身经历,四本著作表现出典型的写作特征:
  首先,套话的大量引用。四位作者基于本身的学识和见识,对中国的描写大量使用“套话”,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人文风情,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描写,如宦官。其次,浪漫化的处理方式。如果用真实的语言来记录四位作者的亲身感受,可能这四本著作也无法流传至今,他们的叙述中浪漫化地处理了自己遭遇的不幸和痛苦,经历的磨难,将这些化作写作和回国的信念。张汉喆在遭遇倭寇时的突出表现大概就是对自己美化的一种表象。最后,传闻式的叙述手法。四位作者虽然亲身经历了飘海的过程,但实际上他们的记录内容远不止这一过程,对中国制度方面的典故,如崔溥记载的万翼碑的碑文。通过对碑文内容的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修整大运河的典章沿革。崔斗灿将自己与江南文人的对话也全文记录,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在清朝所得到的礼遇。这样的叙述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记录中国的相关实情,为朝鲜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从社会影响来看,这四部漂流文学作品在民间的流传相对较广。主要是因为这几位作者的出身及社会地位,基本都是朝鲜的下级官员,很难触及上层社会。虽然崔溥因为《漂海录》得以觐见,但也因为没有及时回家守丧,而在今后的仕途中颇多坎坷,甚至因此殒命。也只有崔溥的《漂海录》为成宗所用,70年后其外孙柳希春重新整理得以问世,其他三本著作都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
  通过对四本漂流文学作品可以得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启示。首先,历史上的中国与朝鲜之间是存在很长时间的友好和平关系,特别是民间的友好往来。除了清初因为后金与明朝作战,朝鲜出兵援助明朝而导致双方关系僵化外,其余时期都以友好往来为主。其次,日本的威胁始终存在。日本的倭寇自明清对朝鲜、中国的沿海进行骚扰,抢掠,一方面是武士的落魄,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对朝鲜和中国领土的觊觎,两国应该提高警惕之心,防御日本的蚕食。最后,朝鲜通过漂流文学作品最大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补充了燕行录的官方材料,而对中国也产生了防备心理,而中国却没有相应的防御对策,对朝鲜的了解也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这也是一种盲目自大心理的真实表现。
  参考文献:
  [1]唐宝水,《漂海录》历史意蕴透析,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P16.
  [2]崔溥,《飘海录》卷一,弘治元年闰正月初四日.
  [3]崔斗灿,《乘槎录》卷二,P25.
  [4]范金民,罗晓翔,《朝鲜人眼中的清中期中国风情—以崔斗灿《乘槎录》为中心》,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P63.
其他文献
摘 要:文人墨客对唐僧的赞颂不绝于口,后人赞颂唐僧在西天取经路上的坚定信念和对君主的一片忠心以及慈悲怜悯的美德。但仔细观察这取经路上的经历,唐僧的“无能”让读者们也随之而然的揭露。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唐僧“圣愚”的各种特点和对人设进行总结。  关键词:西游记;唐僧;圣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唐三藏是一个慈眉
摘 要:诗歌是重要的文学形式,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反映,其最初是民谣的一种形式,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最终形成了唐代的七言绝句,这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繁盛阶段,创造了大量的艺术成就。高中学生为实现自身的文学素养提升,加深对中国唐诗文化的理解,其应当注重对唐人七绝艺术成就的探索。本文简要就唐人七绝的重要艺术成就展开探究,以期为广大高中学生加深对唐人七绝的理解提供参考。  关键词:唐人七绝;艺术;成
具有“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个现场、一个动态、一个及时、一个生动”这“六个一”特点的现场短新闻,体现出的样式上的“短小精悍”、传播效果上的“短、平、快”使现场短新闻这类“小”样文章更贴近现代人的快节奏阅读习惯和新闻本体特性及规律。  许多作者也采写出了不少立意新、角度巧、手法活、特色鲜的短消息类好新闻。但现在,却有许多短消息存在着空洞拖沓的毛病,缺乏生动的现场,鲜活的动态和细节,常常是呆板单调的叙
摘 要: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重要体裁,在情绪表达和思想体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发现,在诗词中,作者的情绪表达是十分多样的,而“愁”便是多样情绪当中的一种。从目前的诗词研究结果来看,古代文人在“愁”的表达中,很少会将愁直接的进行体现,而是通过意象进行“愁”的具象化,这种表现方式使得“愁”的感觉更加具体,体悟特更加的真切。本文就古典诗词当中的“愁”的表现做一具体的分析。  
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讽喻体小说《好青年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如何在不断抗争中一步一步走向邪恶并毁灭自我的故事。  本论文尝试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古德曼·布朗的人格特征,阐述了古德曼·布朗自我毁灭的过程。即不安于现状的本我是古德曼·布朗自我毁灭的开端,欲善不能、欲恶不能的自我促使古德曼·布朗在自我毁灭之路上越走越远,而追求圣洁无瑕的
摘 要:小说有趣在风趣幽默又不失意味,讽刺了乡镇人的势利,虚荣和对婚姻的扭曲看法,反应出奥斯汀她本人的婚姻观:只为了财产地位或者不考虑财产地位条件都是愚蠢的。对于缔结婚姻这件事来讲,男女双方的感情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初印象;幽默;独立;婚姻  作者简介:何敏(1996-),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