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教学目标的改革作为一个新的亮点正日益为小学教师所接受并实践。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核心。有效教学,首先应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有效。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下 语文 目标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所在
教学目标尽管写在教案的最前面,但却是最不引起老师们注意的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目标的制定盲目、草率,老师兴之所至,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每每备课时,老师们总是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末了才习惯性地从教参上抄下现成的教学目标,却从不去推敲这个目标是否恰当、准确。目标的制定过于程式化,只要是歌颂类的文章,就一概冠以“学习……精神”的目标;只要是描写自然景物类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严谨而又慎重的工作,怎能如此草率?
2.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中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等要求,但这些要求到底达成到什么程度,却很难操作。如有教师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徐悲鸿,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未免太空洞了。施良方在《课程理论》一书中曾写道:“……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目标一旦笼统模糊,就无法落实了。
3.目标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注意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不够全面深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有一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这样的表述就不够准确,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这篇课文所处单元的单元基础知识是“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本文也不是介绍性说明文,对学生而言,也不只是让他们了解就算了,更主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所以,这一目标可改为“通过学习,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体会、掌握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这样一表述,就更加全面了。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关键所在
1.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终极。《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课程“总目标”中集中展示了新的教育理念: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核心思想是:“把以学科旧有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做到“目中有人”,必须要为每一个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2.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出语文实践性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在此基础上,它还倡导学生在读书思考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在作文教学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突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课程标准还史无前例地开辟了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新领域,将语文的实践由课本、课堂扩大到广泛的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突破以往单调封闭的“知”、“能”互动,代之以鲜活开放的综合实践,把语文的实践由原来简单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文交际活动中,理解、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3.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铺设基石。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自始至终贯穿这样一个教育理念,这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所阐明的上述思想,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铺设基石,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释放潜能,发展自我。
除了上面3点关键之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科学、准确、具体,不能含糊、笼统,要使学生看后,立即便能抓住要领,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目标要描述为学生的最终行为,不能描述成教师行为、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等。
2.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 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制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班级,教学内容、难度等应有所不同,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度,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教师在备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认真备班级、备方法。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每个老师都应思索自己该以怎样的目标观来教学,该用怎样的目标观来培养“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下 语文 目标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所在
教学目标尽管写在教案的最前面,但却是最不引起老师们注意的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目标的制定盲目、草率,老师兴之所至,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每每备课时,老师们总是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末了才习惯性地从教参上抄下现成的教学目标,却从不去推敲这个目标是否恰当、准确。目标的制定过于程式化,只要是歌颂类的文章,就一概冠以“学习……精神”的目标;只要是描写自然景物类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严谨而又慎重的工作,怎能如此草率?
2.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中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等要求,但这些要求到底达成到什么程度,却很难操作。如有教师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徐悲鸿,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未免太空洞了。施良方在《课程理论》一书中曾写道:“……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目标一旦笼统模糊,就无法落实了。
3.目标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注意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不够全面深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有一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这样的表述就不够准确,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这篇课文所处单元的单元基础知识是“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本文也不是介绍性说明文,对学生而言,也不只是让他们了解就算了,更主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所以,这一目标可改为“通过学习,了解北大荒秋天的特点,体会、掌握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这样一表述,就更加全面了。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关键所在
1.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终极。《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课程“总目标”中集中展示了新的教育理念: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核心思想是:“把以学科旧有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做到“目中有人”,必须要为每一个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2.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出语文实践性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在此基础上,它还倡导学生在读书思考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在作文教学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突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课程标准还史无前例地开辟了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新领域,将语文的实践由课本、课堂扩大到广泛的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突破以往单调封闭的“知”、“能”互动,代之以鲜活开放的综合实践,把语文的实践由原来简单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文交际活动中,理解、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3.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铺设基石。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自始至终贯穿这样一个教育理念,这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所阐明的上述思想,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铺设基石,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空间中释放潜能,发展自我。
除了上面3点关键之外,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科学、准确、具体,不能含糊、笼统,要使学生看后,立即便能抓住要领,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目标要描述为学生的最终行为,不能描述成教师行为、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等。
2.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而空的教学目标就无法 评价,也失去了目标的作用。如有位教师在写《海燕》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写了“培养学生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学生的写作技巧”到底进步了多少。
3.制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班级,教学内容、难度等应有所不同,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度,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教师在备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认真备班级、备方法。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每个老师都应思索自己该以怎样的目标观来教学,该用怎样的目标观来培养“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