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管理:学校谨防跨出的一步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学校为了响应当地教育局号召,实施课间操改革,要求全校学生在操场跳“国标舞”。录像上只见男生燕尾频摆,女生裙裾翩翩,轻歌曼舞间观者恍如走进了欧洲宫廷。但是笔者留意到,镜头多数只停留在某几个学生身上,其他的场面只是闪现一两个长远镜头而已。于是感到,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跳这种舞的,再说它能否取代原有广播操的功能也两说。学校这种管理显然过度了。
  笔者在一些学校参观时,发现这种“过度”的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校园环境布置中,宣传口号铺天盖地:走廊上镌刻着校训,廊柱上张贴着办学思想,窗户印上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甚至连楼梯台阶上也写上了礼貌用语。这样的布置既不美观,学生也不认同,明显是“宣传过度”了。
  在班级工作中,笔者也听到过家长的抱怨。一位家长举着手机说,“看,学校又‘出花头’了,要求家长写一段六百字以上介绍孩子成长经历的文字,并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六张图片,还要制成网页的格式,认为我们很闲啊!”还有些班级会让家长督促、签名、辅导孩子学习,还美其名曰“和孩子共同学习”。这明显是班级工作管理过度了。
  在家长学校建设中,某校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推出评选“共同阅读好家庭”的活动。条件是必须拥有300本以上书籍,每月能够购买新书,每天有共同阅读的时间,并且长期做好读书笔记……有些家长感到吃不消,自己的业余时间被“绑架”了。的确,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比的方式有点过分了,管理的范围有点越界了,这又是一种过度管理。
  在课程建设中,某校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出“为每个孩子开发课程”的口号。认为孩子需要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于是设计了“哲学课程”。现代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不可少。孩子需要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综合思维训练课程”有助于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交往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于是又开发了“礼仪课程”。课程的多少似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但是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了,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了。笔者感到,开发校本课程没有错,但是要适度适量,否则就会出现过度现象。
  在教学思想创新中,某所学校提出了“先学后教”的模式,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有的学校认为改革的力度可以再大一点,要求全校教师在课堂上只讲5分钟,留35分钟让学生自学。不久,一所学校有了更加大胆的尝试,认为教师只要在教室外巡视就可以了,孩子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自主学习。这样的举措一经推广就受到了大家的质疑: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课堂教学还完整吗?这明显是创新过度了。
  判断管理是否过度的标准,要看学校的管理对象是否越界了,把家长当成学生一样管理了;看管理的时间是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把午休、节假日等都当成上班时间一样管理了;看管理的标准是否超过了合理的界限,让孩子产生了学习的疲劳,让教师产生了教育的厌倦;看管理的程度是否有了“泛化”,把适合部分师生的运用到了全体成员;看管理的方法是否契合对象,让对方能够接受并且乐于奉行……
  那么,管理过度现象为何会层出不穷呢?笔者认为这是部分教育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某些教育管理人员急于推出教育成果,一时之间教育理论风起云涌,教学热点此起彼伏,课堂几度翻转,教育成果出现了“大跃进”,名不见经传的在职教师都搞起了“教育思想研究”,不成熟的教育理论都可以大面积推广,这不是一线教师所能够主导的,所以首先应该从管理人员身上找原因。其次,社会舆论对教育的求全责备,一出现社会问题,首先对学校问责,学生随地乱扔垃圾了,出现不文明现象了,某些家长会指责,学校是怎么教的?当然学校有责任,但是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味让学校负全责,容易造成学校管理“事事是重点,处处要落实”的一团乱麻的局面。在学校工作中,还涌入了许多上级部门摊派的,与教育关系不大的内容。当然,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到位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随着各种教育理论的涌现,某些教育工作者出现了理解不到位,运用不得法的现象。听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把课本踢到了一边;看到“教是为了不教”,就一味让学生自学;学到“翻转课堂”,就让全体孩子通过网络回家学习,而缺少了观察的意识、反思的精神,没有认真考虑这些方法措施具有怎样的利弊得失。
  过度管理会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仅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这个“热点”来看,大量重复、低质的印刷品比比皆是。过度管理能够得到短期繁荣,却会带来长期的副作用。例如某所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一到高中,学生的成绩就出现了大幅度滑坡,甚至还产生了厌学现象。学校教育有所能,也有所不能,如果管了不该管的事,对学生教育大包大揽,容易失去社会的信任。一些学校提出的办学思想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而教”,口号足够响亮,但是要做到却是难上加难,管了自己管不好的事情,容易吃力不讨好。
  那么应该怎样收住过度管理的脚步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点:
  一是看管理策略是否具有主体间性。我国教育家周浩波认为,“主体间性”用意义理论来注释,可以说成是主体间的意义共享。学校管理出现过度现象,往往是因为一些管理者的“一言堂”造成的。一些管理者为了推出办学成果,或者认为教师的思想觉悟不高,主观地做出决定,造成管理的过度。如果能够集思广益,把校长和教师、学生都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就可能防止冒进。当然,采用主体间性管理,需采用意义互明——平等协商——实践验证——利益共享的策略,否则会造成形式上的民主。例如某所学校在推行绩效工资时,部分老教师提出应该增加教龄补贴。校长采取了民主协商的形式。由于该校老教师占多数,而且拥有主要的发言权,最后通过了这项协议。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教学质量也直线下降。在年终的考评中,该校的名次垫底,学校教师也没有受到上级部门的奖励。老教师和年轻教师这时才感到了这项措施的不得力。如果管理者能够在民主协商之前,宣传这项措施的意义,对各种可能做出判断,使教师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信教师在协商中能够采取理性的态度来思考。在协商结束后不妨设一个试用期,及时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改正。教师感受到了这项措施带来的“实惠”,自然会主动实施,并且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正>同学们: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是艰苦奋斗?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艰苦,又要奋斗;既要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又要在事业上奋发开拓、不断进取。艰苦奋斗是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村学校也都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以及布置一新的多功能教室、走廊和墙壁文化风景。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从外在的表象来看,
笔者从想象历史的方式、地域诗性的彰显和现实人生的素描三个方面,论述了梁平诗集《深呼吸》的诗意特色,认为多样性的错杂与整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梁平笔法”。在诗集《深呼
本文利用Gauss方程得到了常曲率空间中超曲面的平均曲率的一些估计,进而得到了超曲面的一些整体定理;最后利用E~3中曲面的全中曲率的共形不变性以及Gauss Bonnet定理,得到了
曾经有一个国内企业经营不善,事故多发,濒临破产,无奈请来一位管理经验丰富的德国人。企业员工盼望着这位重金请来的德国人能将企业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德国人来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制度没变,人员没变,机器设备也没变。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最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安全发展。于是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求教,而这位德国人却总是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