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镂的晋商背影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ite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使砖雕散落在官宦商贾、文人雅客的宅府里,而以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常家庄园、王家大院等地较为常见,其集古建风水、实用、观赏、艺术于一体。
  榆次民间砖雕
  榆次四合院建筑上的砖雕、石雕装饰,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独具民间文化光彩。门头上的栏板及两旁戗檐上的砖雕图案,内容丰富,其雕刻技法高超。虽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有些精美佳品至今仍保存完好,与整体大院建筑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极好的装饰效果。追溯榆次老城砖雕文化的历史,以明、清时代最为兴盛。现存一些老城街巷、大院门楼上的砖雕,多为民间艺人所雕,也有一些是清代以后的砖雕、石雕民间工艺品,主要分吉祥富贵图案、展示花卉图案、《博古》图案、传说故事图案等。
  在欣赏门头砖雕的同时,还要注意门槛两旁的石墩,建筑学称“门枕石”,俗称“门墩儿”。门墩在石雕造型上又分两种。一是年代久远的,多为鼓形,又称抱鼓石,为圆形;二是近百年所雕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面造型是精美的小狮子,下面的正侧面雕刻多种浮雕图案,画面丰富多彩。门墩上的石狮雕刻很有讲究。民间传说,龙生九子,九子不同,门墩上的小石狮是龙的第九子,叫椒图,性敏锐好闭,故用于主人守门,履行“随了闭门”的职责。
  常家庄园砖雕
  青砖是民居建设中的主要建筑成分,当然不会让富甲一方的晋商在大起宅第时所忽视,与此同时,在绵延数百年的晋商的大规模修建中,客观上也培养了一支包括烧砖制瓦在内的庞大建筑队伍。同样的泥土制作成雕砖,则可身价百倍,因此在山西,特别是晋南、晋中一带,制作砖雕的艺人越来越多,世专其业者,代代不绝,愈来愈精,终于使不少晋商大院成为砖雕的宝库和博物馆。常氏逐利四海、富可敌国,其庄园建筑自然会在砖雕工艺上既求其博,更求其精。
  常家庄园的砖雕技艺从制作方式上可分为两种,即砖坯雕制后烧制与直接雕刻。前者细腻、纤巧;后者粗犷雄浑。二者虽然风格迥异,但皆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装饰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很高的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
  从类别上分,常家庄园的砖雕作品遍布于建筑的正脊、垂脊、冰盘檐、墀头、门饰和众多的影壁、照壁和夹牌楼两侧的花墙上,而贵和堂、养和堂、体和堂的楼栏,贵和堂前院空兜墙及过厅两侧的挂壁,堡门两侧由宋代名儒欧阳修指导撰文、苏东坡书写的“绝代双壁”:《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巨型砖雕书法和石芸轩书院的大型常氏遗墨书法挂壁,则是唯有在常家庄园才可一饱眼福的特殊砖雕艺术。
  柳寺民居
  从砖雕保存规模上看,沁水县土沃乡的西文幸村柳氏民居应该是最大、最集中的一处。这处柳氏民居,全部由明嘉靖二十五年 (公元1546年)举人柳遇春修建。柳遇春曾任山东宁海知州与陕西同州知州。他当时建起的柳氏民居据传共13处院宅及一座柳氏祠堂,现仅存4座院宅与祠堂。砖雕随时随处见于柳氏民居各处院落,尤以其中一院落大门处的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山西阳城县人)的书法砖雕最有气势。
其他文献
“传承千年的清徐砖雕,已经到了需要进行保护、抢救的地步了”,2007年6月,清徐人杨宗新正在家里埋头起草清徐砖雕入选,在申报书的最后,杨宗新郑重地如是写道.
制作一件砖雕需要多道复杂繁重的工序,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  山西清徐砖雕要经过如下12个步骤、30多个环节:    选土:清徐砖雕传统上选择两种土质:一种是汾河红黏土(该土质一般用于砖坯半干时的雕泥种类,如单块成型的屋脊、兽头与木模浅浮雕图案纹样种类,如画像砖、勾头、滴水等);另一种是潇河黄黏土(一般用于烧制砖雕所用的原型砖坯)。  传统经验表明,用这两种土质烧造砖雕优点有二:一是产品能
山西古民居非常多。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凭其聪明才智和艰苦努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乘势崛起,其经商足迹遍及全国直至海外,成为当时能与南方徽商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商帮。这些富商大贾发迹之后,大多回到故乡以其雄厚的资财大修宅第,以炫耀门庭,于是,一座座古朴凝重、气势宏伟、布局精巧、装饰精美的深宅大院在山西各地建起。这些民居建筑,突出了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绘工艺,是多种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特别是随处可
晋商宅院的兴起,使流传于三晋民间的各种实用工艺有机会集大成于一体,整章展现,相映成趣。遗憾的是,这些匠心独具、鬼工神技的卓越工艺,与许许多多的民艺一样,未被因袭传承,更谈不上发扬光大。幸存于宅院之上的各种雕虫小技、末节余品,如今皆已成标本化石、罕见之物。样式姑且宜模仿拟作,但其中的内涵情感却是无法心摹手追、取法前人的,毕竟时代不同了。然而,仅仅是照猫画虎,亦步亦趋,也难有前代匠师镂月裁云工艺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