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使用这种螺旋形的外坡道来运送石材建设金字塔时,金字塔的四个角只能留到工程的最后阶段才有可能施工。然而,这又造成一个难题:必须频繁测算四个角的倾角,以确保最终金字塔的四个斜面能会聚于塔的顶点。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著名的金字塔研究专家迪特尔·阿诺德在其权威著作《埃及的建筑》中指出:“如果外坡道假说正确,那么在整个金字塔建造期间,金字塔会一直埋在斜坡之下,这样一来,金字塔检测员将无法利用金字塔的四个角、四条边线及塔底的基线对金字塔在建造过程中应有的倾角与斜面进行准确的计算。”显然,经修正过的外坡道假说仍然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致命缺陷。
起重机假说这一假说的核心就是希罗多德所提及的古埃及人曾使用过的举重机械。直到最近,埃及农民仍在使用一种当地人称之为“沙多夫”的、类似于起重机的木制机械从尼罗河中提水灌溉农田。“沙多夫”即在一根长杆的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 利用杠杆原理提水。在古埃及墓葬壁画中就能见到这种机械装置。由此可以判定,当初在修建金字塔时,建筑者们确实有可能利用过这种机械。起重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古埃及人在金字塔的修建过程中,在不同的建筑高程分别使用了数以百计的这种简易起重机来起吊建筑石料。不过,这一假说美中不足之处是,要建造数百个这样的起重机需要大量的木料,但古埃及根本没有森林来提供这么多的木材,而进口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当时埃及人用来造船的木料进口自黎巴嫩,代价非常高昂。
或许起重机假说更致命的缺陷在于,建筑工地根本没有那么多空间能容得下这些庞大的机械。当金字塔越建越高时,所需石料的尺寸也逐渐缩小。上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当时还允许游客攀爬金字塔,有人曾十余次登上金字塔,结果发现在较靠近塔顶的地方,可容游客落脚的空间仅半米多宽,显然,在如此狭小的空间是无法架设能起吊沉重石料的机械的。因此,起重机假说无法解释这些沉重的石料是如何被举高并被安放在合适位置的。那么,金字塔究竟是如何建造的呢?
内坡道假说
最近,法国建筑师让·皮埃尔·乌丹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解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在过去7 年中,他一直利用计算机来模拟金字塔的建造流程。
运用最新的计算机三维软件,结合其工程师父亲亨利·乌丹最先提出的构想,皮埃尔·乌丹最终得出结论:在金字塔的修建过程中,斜坡道确实曾被用来将石材运送到塔的上部,而且这一斜坡道至今依然存在——就在金字塔的内部!
这一假说认为,人们当初在建造占到金字塔高度1/3 的底层部位时,的确运用了一道笔直的外斜坡来运送石材,但这道外斜坡比外坡道假说所构想的直抵金字塔塔尖的外斜坡要短得多,而且是用石灰石建造,其石料的尺寸略小于用来建造金字塔底部所用的石料。在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建成后,在金字塔内部又建造了第二道斜坡,建筑其余2/3 塔身所需的石料就是通过这道内斜坡来运送的。按照乌丹提出的假说,这道内斜坡由塔基开始,宽度约为180厘米,倾斜度接近7%。在金字塔最初的1/3塔身建造完毕、外斜坡完成其使命后,内斜坡开始投入使用。
内斜坡的设计,部分取决于金字塔内部结构的设计。西米努很了解他的父亲老斯尼夫鲁法老当初在为自己建造金字塔时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斯尼夫鲁法老在为自己的墓地造金字塔时遇到了不少麻烦,以至于最终不得不在其位于吉萨金字塔以南的墓地接连建了三座金字塔。其中,第一座也就是位置居中的那一座,在建成之后因结构有问题而遭弃用;第二座建在达苏尔,以“弯曲的金字塔”而著称,原因是这座金字塔的四个侧面的斜率中途发生改变,即从塔基到塔顶无法保持一致的斜率,导致塔内法老墓室的墙壁严重开裂,结果不得不用从黎巴嫩进口的巨大杉木从内部支撑法老墓 室,以免整个金字塔向内部塌陷。这座金字塔当然也遭弃用。斯尼夫鲁法老在去世之前必定是经历了一番近乎歇斯底里的努力,才最终成功地为自己建造了第三座,也就是这三座中唯一成功的金字塔,即建于达苏尔、以赭红色为其显著标志的所谓“红色金字塔”。
一开始,西米努计划在大金字塔中建造三间墓室,以确保胡夫法老无论于何时去世,都能有现成的墓室可供利用。其中第一个墓室,是在刚开始建金字塔时在塔的基岩上开凿的。万一法老早逝,这个墓室即可安葬法老。过了5 年,法老依然健在,于是这间地下墓室被抛弃,第二间墓室随即开始建造。又过了15 年,第二间墓室还未修好,而胡夫法老依然健在,所以第二间墓室同样被抛弃,第三间墓室开始建造,这就是“国王的墓室”,位于金字塔的正中央,在三间墓室中位置最高。直至现在,胡夫法老的石棺依然存放于“国王的墓室”之内。不管怎么说,这三间墓室都是为胡夫法老本人准备的。早期的金字塔研究者将空空如也的第二间墓室认为是王后的墓室,导致这间墓室至今被习惯性地称为“王后的墓室”,无疑是以讹传讹了。
无论是建造“国王的墓室”还是“王后的墓室”,都要用到巨大的花冈岩和石灰岩石料,用作墓室的石梁和石椽,其中有些石梁重达60 吨以上,而且体积庞大,远非通过内斜坡所能运达。因此,按照皮埃尔·乌丹的假说,外斜坡仍需保留一段时间,直至所有巨大的石料都拖运到位。一旦完成这一使命,外斜坡就被立即拆除。构成外斜坡的石料随后通过内斜坡运往金字塔上部,用以建筑金字塔其余部分。或许金字塔的后2/3 部分所用的大部分石料的块头比前1/3 部分所用的石料小,就是因为这些石块是通过狭小的内斜坡运输上去的。
在设计内斜坡时,有几重因素是必须考虑的。首先,内斜坡必须建造得非常精确,以确保它不会损及国王的墓室和连接各墓室的内部通道。其次,工人们沿狭窄的内斜坡拖运沉重的石料向上时,在拐角处要转90 度的弯,这极为困难,因此,内斜坡还必须拥有一种功能,使石料在拐角处能顺利转向。乌丹因此判断,在拐弯处还需建一个小平台,其大小应能容得下一架简易起重机,以便借助机械的力量使沉重的石料在狭窄的坡道内顺利转弯。
此前,人们虽然提出过许许多多关于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理论,但都缺乏相应的证据。那么,皮埃尔·乌丹的内斜坡假说是否有实证来支持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中一个证据是一个槽口,其作用看来是在内斜坡转弯处用来使石料顺利转向。它位于金字塔2/3 高度的东北角处——正是乌丹预测必须有一个转角平台的位置。进一步的证据则是,1986 年,当时正对金字塔进行探索的一个法国科研小组成员报告说,他看见一只沙漠狐狸从紧挨着槽口的一个小洞钻进金字塔中,这意味着洞旁必定有一个敞开的区域,或许就是那道斜坡。要说这只狐狸是一路攀爬至金字塔这一高度的,看来是不可能的。更为可能的是,在金字塔底部有一道尚不为人知的裂隙,狐狸透过这道裂隙登上内斜坡,并沿着内斜坡到达金字塔上部,又从靠近槽口平台的地方钻了出来。假如能在一只狐狸身上绑一套遥测装置,然后把它赶进洞中并监测它在金字塔中的运动轨迹,肯定会十分有趣。
槽口平台是一个带有推测性质的“软证据”,但同样出自那个法国科研小组的另一个证据却更具有说服力。
当初,这个小组在对金字塔进行观测时,对金字塔实施了微重力结构测定,这种方法能测量建筑物不同部位的物质密度,从而发现里面是否有隐藏的空室。最终该小组得出结论:金字塔中并无隐藏的大型空室存在。假如金字塔内部确有斜坡道,难道法国人当初测不出来么?
皮埃尔·乌丹是在2000 年出席一个科学年会时提出自己的内斜坡假说的。巧的是,正是在那次会议上,他邂逅了在1986 年曾参与那个法国科研小组考察金字塔的一位科学家。后者对乌丹说,当他们根据微重力测定结果对金字塔进行三维绘图时,计算机中出现了谜一样的奇怪图像,他们当时无法对此作出解释,奇怪图像最终被忽略了。要知道,这一奇怪图像恰恰是乌丹早就预见的——一个在金字塔内部呈螺旋型上升的通道。
由此看来,皮埃尔·乌丹提出的假说远不只是又一个新的假说而已,而是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由乌丹和雷纳·斯塔图曼等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已向埃及政府提出一项用非破坏性方法对吉萨金字塔进行测量的申请。雷纳·斯塔图曼是前开罗德国考古研究所所长,也是世界金字塔研究权威之一。这支考古队将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对吉萨大金字塔进行探测,包括功能强大的微重力结构测试、高分辨率的红外摄像技术甚至声纳技术。假如这一考古项目能够获准并顺利实施,那么也许我们很快就能弄清在人类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胡夫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建成的。
假如金字塔的内斜坡果然存在,有朝一日,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就可以仅仅移开金字塔外表的几块石头,沿着西米努留在金字塔内、长达1600 米的内斜坡通道,步行登上金字塔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