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na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特别是新生隐球菌及格特隐球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及正常人群均可发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困难,即便接受治疗,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及时的检测及早期隐球菌抗原检查取得了重大进展。对晚期HIV感染者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筛查并进行抢先治疗,有望阻止其进展为临床感染。目前抗真菌药物主要包括多烯类、唑类及氟胞嘧啶,未来药物研究的重点是疗效更好、毒性更小的新型口服抗真菌药。本文总结近几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相关诊断及治疗进展,旨在对隐脑患者诊疗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浓度时,通过混凝沉淀、浊度补偿等预处理方法消除浊度对氨氮检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样浊度在0~4.11 NTU时,可以直接测定氨氮,回收率为94
目的采用GC法测定中链甘油三酯的含量。方法采用聚乙二醇(PEG 2000)毛细管柱(DM-WAX,30 m×0.53mm,1μm),柱温135℃,载气为氮气,检测器温度210℃,进样口温度250℃。结果 0.3~0
通过使用统计过程控制评价物流课程改革的成效,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试图在全过程中控制改革质量,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几个提升建议。
利用旋转扫描光声成像采集系统对脑损伤动物进行在体成像检测研究。对由金属物刺伤的脑内组织损伤和出血现象进行高分辨成像;光声成像成功定位小鼠颅骨内针刺损伤的位置和清
卷积神经网络本身具有丰富的特征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本质上,其模块中几何变换能力是固定的。因此,引入可变形卷积核来改进VGG-16的网络结构,搭建名为DC-VGG的卷积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