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要求在小学三个学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只有正确把握写作目标的具体特点,才可以使我们明确写作教学的方向。《新课标》所提出的习作目标,要求我们习作教学必须转轨,从传统习作教学转到《新课标》所指出的轨道上来。
一、前提:小组合作,融洽共生
1.取好名
分好组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由于每一组几个成员共用一个日记本,为了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要求每一组为自己小组起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名字。比如我们班中有的小组把组员的姓氏组合起来,读来就能感受到该组学生之间拧成一股绳的气势。不仅如此,在小组的名字后面,还跟着小组成员的姓名和学生自己的一段话,这些话简短、精炼,或是对自己学习的鼓励,或是写作的感悟,处处体现着诗意、童趣,蕴含着孩子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更体现着一种合作精神。
2.设计好
循环日记本的选择及扉页要做到精心挑选和设计。对于日记本的选择我没有作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小组成员自己购买觉得合适美观的本子,因为循环日记本经手人多,为了方便保管,我让孩子们尽量购买封面不易损坏的本子。
对日记本的扉页进行设计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刚开始进行此项活动时,扉页由我来设计好,并且用彩色打印的方式贴在孩子们的漂流日记本前面,内容是对孩子们写作的启迪和鼓励。接下来的学期中,我要求每个小组自己对扉页进行创意设计,可以制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写上積极向上的口号,也可以写一写激励自己小组前进的前言。然后把自己的组名用彩笔写在扉页上。通过这样的运作,淡雅的封面、漂亮的扉页,一本本花花绿绿的循环日记本也在孩子们的心中诞生了。这为写“漂流日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源泉:拓宽空间,表情达意
1.抒发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渐渐地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属于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个性也逐渐趋于平衡,同时另一种成长的烦恼正渐渐开端,时刻困扰着他们。比如功课方面的问题、与朋友的关系等等。这时,正是他们寻求独立的时候,很多话不愿向成人说。于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快乐、烦恼等用自己的笔触写下来,让小组里的伙伴、老师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学生们的日记各有特点,精彩纷呈,就像是一群全世界最美的精灵在阐述着自己那炙热的童心童语。这是心与心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满足了他们沟通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敞开了思想。
2.表达真意
日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时,我又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摸、去嗅,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去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完全没有恐惧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捕捉到了很多信息和他独特的思想。
三、方式:多元评赏,激发成就
1.教师赏评
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教师要因人而异。对待好一些写作优异的同学,批改重点放在对段、篇和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写作技巧的评价上。在批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日记时,我的要求是: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批改时我尽力找出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都充分肯定。这样区别对待,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既保护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也树立了他们的写作信心。而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写作水平,使他们的写话更趋向于写作。
2.组内互评
因为小学生对同龄人有一种认同感,他们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学的日记是怎样写的。在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乐意和同学交流。因此,在“漂流日记”中加入小组评改,学生既能交流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完漂流日记后,邀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看,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下一位“漂流日记”的同学主笔写下评语。
3.家长共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有资源的开发意识,作文评价亦如此我们要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尽量挖掘家庭教育的评价资源,努力使家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快乐作文的另一种动力。
在自己孩子写日记的那一天,家长和孩子交换意见后,家长可以在循环日记后写一写自己对孩子这篇日记撰写后的感受。我先让家长了解体会孩子为完成这项任务所付出的努力,所花费的心血,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写下瞬间,感动自己,也感动孩子。真正达到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所说的“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境界。
四、缘果——“漂流日记”的开展效果
1.提高了写作能力
“漂流日记”创设了宽松的写作氛围,减轻学生对习作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和活鲜素材,他们在乐中作文,需中作文,化难为易,变苦为乐。新的写作人才也不断涌现,大部分的同学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
一个学期“漂流日记”练写下来,它已不只是“日记”,几乎成“作文大全”或“百科全书”了。学生从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并发表看法,经老师的点拨和肯定后不断创新的题材,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诗歌散文、童话故事、科幻小说、读书心得……题材丰富多样,学生灵感一来,提笔就写,这星期写这样,下星期写那样,日日有不同,周周有亮点。
起初,一些同学的日记不是内容混乱,就是遣词遣句不准确,有时不自觉地还会记一笔上“流水帐”。如今,班上好作品层出不穷,能说能写的人才不断涌现。课余时间翻阅“漂流日记”,已经成为师生们的一大乐趣,大家常陶醉于某位同学的美文美句中。
2.闪现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量的写作练习,自由真诚的表达,师生、家长的肯定评价,学生变得有主见多了。这也反映在课堂上,他们常常引发争论,各抒己见,将课文弄得更透彻深入。更让我高兴的是,尽管有时候大家的看法不一致,但只要思想方向是对的,他们都懂得彼此尊重。还有,他们的“漂流日记”中,不断闪现着智慧之光、真善美之性,他们变得是非分明,更有理想,更有上进心。
“循环日记”打开了孩子们一扇扇心灵之窗,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孩子的心潮上吹起波澜,吹出了写作教学的一片生机,吹来了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提升,也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215600)
一、前提:小组合作,融洽共生
1.取好名
分好组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小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由于每一组几个成员共用一个日记本,为了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要求每一组为自己小组起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名字。比如我们班中有的小组把组员的姓氏组合起来,读来就能感受到该组学生之间拧成一股绳的气势。不仅如此,在小组的名字后面,还跟着小组成员的姓名和学生自己的一段话,这些话简短、精炼,或是对自己学习的鼓励,或是写作的感悟,处处体现着诗意、童趣,蕴含着孩子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更体现着一种合作精神。
2.设计好
循环日记本的选择及扉页要做到精心挑选和设计。对于日记本的选择我没有作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小组成员自己购买觉得合适美观的本子,因为循环日记本经手人多,为了方便保管,我让孩子们尽量购买封面不易损坏的本子。
对日记本的扉页进行设计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刚开始进行此项活动时,扉页由我来设计好,并且用彩色打印的方式贴在孩子们的漂流日记本前面,内容是对孩子们写作的启迪和鼓励。接下来的学期中,我要求每个小组自己对扉页进行创意设计,可以制定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写上積极向上的口号,也可以写一写激励自己小组前进的前言。然后把自己的组名用彩笔写在扉页上。通过这样的运作,淡雅的封面、漂亮的扉页,一本本花花绿绿的循环日记本也在孩子们的心中诞生了。这为写“漂流日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源泉:拓宽空间,表情达意
1.抒发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渐渐地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属于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个性也逐渐趋于平衡,同时另一种成长的烦恼正渐渐开端,时刻困扰着他们。比如功课方面的问题、与朋友的关系等等。这时,正是他们寻求独立的时候,很多话不愿向成人说。于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快乐、烦恼等用自己的笔触写下来,让小组里的伙伴、老师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学生们的日记各有特点,精彩纷呈,就像是一群全世界最美的精灵在阐述着自己那炙热的童心童语。这是心与心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满足了他们沟通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敞开了思想。
2.表达真意
日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时,我又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摸、去嗅,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去观察、发现、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完全没有恐惧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捕捉到了很多信息和他独特的思想。
三、方式:多元评赏,激发成就
1.教师赏评
评判文章好坏的标准,教师要因人而异。对待好一些写作优异的同学,批改重点放在对段、篇和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写作技巧的评价上。在批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日记时,我的要求是: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批改时我尽力找出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都充分肯定。这样区别对待,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既保护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也树立了他们的写作信心。而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写作水平,使他们的写话更趋向于写作。
2.组内互评
因为小学生对同龄人有一种认同感,他们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学的日记是怎样写的。在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并乐意和同学交流。因此,在“漂流日记”中加入小组评改,学生既能交流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因此,我要求学生写完漂流日记后,邀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看,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相互讨论,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下一位“漂流日记”的同学主笔写下评语。
3.家长共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有资源的开发意识,作文评价亦如此我们要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尽量挖掘家庭教育的评价资源,努力使家长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快乐作文的另一种动力。
在自己孩子写日记的那一天,家长和孩子交换意见后,家长可以在循环日记后写一写自己对孩子这篇日记撰写后的感受。我先让家长了解体会孩子为完成这项任务所付出的努力,所花费的心血,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写下瞬间,感动自己,也感动孩子。真正达到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所说的“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境界。
四、缘果——“漂流日记”的开展效果
1.提高了写作能力
“漂流日记”创设了宽松的写作氛围,减轻学生对习作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和活鲜素材,他们在乐中作文,需中作文,化难为易,变苦为乐。新的写作人才也不断涌现,大部分的同学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
一个学期“漂流日记”练写下来,它已不只是“日记”,几乎成“作文大全”或“百科全书”了。学生从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并发表看法,经老师的点拨和肯定后不断创新的题材,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诗歌散文、童话故事、科幻小说、读书心得……题材丰富多样,学生灵感一来,提笔就写,这星期写这样,下星期写那样,日日有不同,周周有亮点。
起初,一些同学的日记不是内容混乱,就是遣词遣句不准确,有时不自觉地还会记一笔上“流水帐”。如今,班上好作品层出不穷,能说能写的人才不断涌现。课余时间翻阅“漂流日记”,已经成为师生们的一大乐趣,大家常陶醉于某位同学的美文美句中。
2.闪现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量的写作练习,自由真诚的表达,师生、家长的肯定评价,学生变得有主见多了。这也反映在课堂上,他们常常引发争论,各抒己见,将课文弄得更透彻深入。更让我高兴的是,尽管有时候大家的看法不一致,但只要思想方向是对的,他们都懂得彼此尊重。还有,他们的“漂流日记”中,不断闪现着智慧之光、真善美之性,他们变得是非分明,更有理想,更有上进心。
“循环日记”打开了孩子们一扇扇心灵之窗,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在孩子的心潮上吹起波澜,吹出了写作教学的一片生机,吹来了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提升,也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