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奔赴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趁人之危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处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 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置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啊!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这么回事啊?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干的,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 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破四旧”的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一条腿被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大伯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吁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堂号》入选山东省寿光市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安徽省亳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四川省绵阳高中2018届诊断性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
药壶
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
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
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
村主任说:“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让阿东感动的是,阿东上大学走的那天,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
阿东执意不要。
七爷就生气了。七爷对阿东说:“阿东,这钱你要是不要,就是瞧不起你七爷!”
看着七爷真生气了,阿东就收了这钱。
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
时光暗里流逝,匆匆间阿东大学毕业了。
阿东不负村里人的厚望,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他又回来了这个小村,他要在村里办一所小学,不要让村里的孩子再走他“蹚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去镇上读书的老路了。
阿东回到村里后,就把办学的想法和村主任说了。
村主任赞成阿东的做法,并答应把村委会的一间库房腾出来做教室。
就在这时,阿东爷爷的哮喘病犯了,阿东就把筹办学校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阿东去镇上给爷爷买了几副中药。回到村里后,阿东从七爷那儿借来药壶,给爷爷熬药。
喝了几副药,爷爷的病就好了,阿东把药壶还给了七爷。
阿东还给七爷药壶前脚刚走,后脚七爷就气哼哼地把药壶狠狠地甩到挨着后窗的那条河里了。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奔赴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趁人之危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处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 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 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置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啊!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这么回事啊?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干的,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 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破四旧”的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一条腿被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大伯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吁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堂号》入选山东省寿光市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安徽省亳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四川省绵阳高中2018届诊断性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
药壶
阿东居住的地方是个贫困的小村,偏僻,四面环山。
阿东考上大学那年,全村人的心沸腾了些日子。
村委会除了杀了一头猪之外,还奖励阿东二百元钱。
村主任说:“咱这村儿啊,自打我记事儿起,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回阿东可给咱们村提了精神气儿了,带了个好头啊!”
让阿东感动的是,阿东上大学走的那天,村里的七爷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五百元钱,掏出来塞到阿东的手里。
阿东执意不要。
七爷就生气了。七爷对阿东说:“阿东,这钱你要是不要,就是瞧不起你七爷!”
看着七爷真生气了,阿东就收了这钱。
走时,阿东跪下,含泪给七爷磕了两个头……
时光暗里流逝,匆匆间阿东大学毕业了。
阿东不负村里人的厚望,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他又回来了这个小村,他要在村里办一所小学,不要让村里的孩子再走他“蹚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去镇上读书的老路了。
阿东回到村里后,就把办学的想法和村主任说了。
村主任赞成阿东的做法,并答应把村委会的一间库房腾出来做教室。
就在这时,阿东爷爷的哮喘病犯了,阿东就把筹办学校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阿东去镇上给爷爷买了几副中药。回到村里后,阿东从七爷那儿借来药壶,给爷爷熬药。
喝了几副药,爷爷的病就好了,阿东把药壶还给了七爷。
阿东还给七爷药壶前脚刚走,后脚七爷就气哼哼地把药壶狠狠地甩到挨着后窗的那条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