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cj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⑴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⑵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⑶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⑷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其他文献
2003年9月至今,我一直在自己的两个班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合作探究意识显著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现将工作中一些心得总结出来,和同行们探讨:    一、小组的建立原则    1、均衡小组实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作学习小组不能随意组织,一定要使小组成员们在各个方面都有层次感、互补性。比如学习成绩、学习技能、发言勇敢程度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有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利因素,说明了整合势在必行,那么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有那些优势呢?如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将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把孩子捆绑在凳子上,把他们的生活领域限制在屏幕和键盘之间,所有的教学意义被封闭,无法体现现代教学理论设计的思想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是什么?就是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关键的是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运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实施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点做法。    一、营造民主、平等、
数学在中学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着趣味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数学变得单调、枯燥、寡味、机械,使一些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出现畏惧的心理。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学生自由驾驭这门中学必备的基础科目呢?笔者以为,不妨使用“说、练、用、思”立体教学法。    一、说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会片面重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它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一、合理的建设校园网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信息网络建设我们常说要打破一般“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观念。目前对于教育网络建设项目人们往往只
摘要:在教学中要想真正做到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非常的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能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学 思维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地运用到课堂中来,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为了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都在积极运用电化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而作为让小学生们掌握电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课该怎样上?有人说:“计算机本身就要用到多媒体,所以上课时就用不着课件,做了也是多余的。”有人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要教同学们怎样运用和操作计算机,如果有了课件就不能实时地操作了。”还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