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改革与发展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yao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民族声乐也逐渐朝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族声乐;多元化;改革与发展;分析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民族声乐主要以大众审美为依托而存在,无论是在演奏技巧、曲调特点以及演奏风格方面,都与我国大众的审美和生活十分契合。民族声乐通过音乐的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情感变化和的生活形态,引发人们的情感以及思想共鸣。由于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域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音乐的审美理念也各不相同,为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民族声乐陪伴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一、民族声乐在多元化发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音乐理论严重匮乏
  民族声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情感、生活以及性格,但是受到传统媒介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虽然大量的民族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声乐理论却停滞不前,难以对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二)教学理念倾向于西方化
  当前,很多专业院校更加重视西方声乐教学,在设置具体课程中,西方声乐占据了较重的比例,导致很多学生和教师存在重视西方而轻视民族的思想,在考核和训练中,更加重视美声的演唱,对民族声乐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明显不足。
  (三)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在琴房中,进行一对一教学,学生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模仿,对演唱技巧进行训练。但是民族声乐起源于民间,其属于我国珍稀的民间艺术,曲艺、戏曲、民谣以及民歌是民族声乐的基础,如果脱离了基础,任何声乐教学都是无稽之谈。而这种传统、单一而固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同时也对民族声乐的改革与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不利于民族声乐的健康以及多元化发展。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音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一)声乐理论改革
  新时期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民族声乐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当前,在声乐理论方面,基本局限于借鉴和继承,并且存在原生态和学院派之争,因此,高校向要促进声乐理论改革,需要在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民歌风格以及地域特点方面开展研究,发挥声乐理论的导向以及启发功能。在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声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民族和地域,还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在文化融合的前提下,民族声乐想要实现有效改革,要以世界文化为支撑,对世界音乐理论开展研究,包括演唱方法、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以及科学建设方面,对我国声乐理论开展归纳、比较和分析,进而促进声乐理论全面而动态的发展。
  (二)教学理念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声乐的改革与发展以音乐院校为依托,但是一些音乐院校在教学理念中严重存在“重洋轻民”的思想,因此,想要实现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改革,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强调民族声乐对世界和国家的意义,并且组织学生学习以及演唱具有民族鲜明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其次,教师要在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融合能力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音乐创造热情和积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个性训练,避免出现千人一声的情况;最后,教师要树立学生的民族音乐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民族是音乐的基础和源泉,民歌是音乐的原生态形式,鼓励学生到民间和基层中吸收音乐养分。
  (三)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我国声乐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要求,因此,院校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增进民族声乐与民间艺术的交流,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校门,参与到基层的音乐活动中,体会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院校还要摒弃“学院理念”,将一些资深的民间音乐艺术家请到高校中,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和互动,促使师生可以及时获得民间演唱和歌曲资料,以大师班或者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观摩。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改变以往只注重技巧而忽视风格的弊端,强调歌曲的个性与风格,赋予作品以精神和生命力。
  (四)实践方式改革
  以往的声音实践活动主要是采取晚会演出、音乐会或者毕业表演等形式,但是在多元化背景下,这种实践方式难以满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院校要通过积极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声乐实践平台。首先,各个高校要开展声乐实践交流活动,形成声乐艺术互访的长建机制,例如,通过联合举办民族声乐交流大赛,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高校还可以与国外专业音乐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互派留学生的形式进行艺术交流,启发学生的音乐新思维,为多元化发展提供基础;其次,高校和教师要尝试将民族音乐与通俗艺术、勿扰局以及歌舞剧充分结合,进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受众的艺术需求,改革以往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人才资料改革
  民族声乐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内容比较分散,对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带来制约。因此,高校要实现人才资料改革,建立以及完善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料的有效共享。数据库主要包括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经典曲目、声乐论文以及专著报告等,为学生和教师的随时查阅提供方便,促使其成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动态书籍。
  (六)品牌意識改革
  高校要帮助全体师生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声乐的联系,进而提升民族声乐的国家地位。同时,在促进品牌意识改革的过程中,要大胆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作为切入点,展示民族声乐的语言习惯、演唱方式以及创作由来,以更加活泼而生动的形式阐述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将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进而体现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多元化背景下,民族声乐一定要秉承创新与改革的精神,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民族声乐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黑力.论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审美取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128-135.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22-126.
  [3]刘粉仙.浅析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时空,2015(22):31.
  [4]王志昕.从原生态元音乐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19-121.
  [5]戴勇.解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2):110-114.
  [6]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07):183-184.
  [7]黑力.论地方民族音乐院校在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6(02):84-87.
其他文献
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注册商标的陶渊明(365-427),不但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向往的诗人.因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达,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45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文明展”将于2017年3月27日至7月16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期刊
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了现在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课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目标来综合考虑,发现体验式活动模式是更适合高校心理健康课
艾雷斯是美国的一位电视制片人,他为了制作一套关于街头流氓的记录片,采访了一帮年轻的小流氓。这帮人的头目是个才17岁的小伙子,他显得精神十足,自信心十足,自称在他的抢劫
期刊
本文主要依托BIB获奖作品及论文集的理论研究成果,较系统地介绍了布拉迪斯拉法国际插画双年展的历史背景、创设目标、评审机制、特色活动,及其与国内儿童插画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寻求冒险刺激的心理也愈来愈烈。旅行水杯已经成为旅游冒险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随着水杯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功能与外观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标准。旅游必备多功能水杯有很多好处,它方便携带、节省空间且功能多样化,并选用健康环保的材质。本文通过对前期市场调研的总结,对现有的几款水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在功能及外观上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便携;多功能性;可压缩;健康环保  一、关于水
本文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出发,在对我校贫困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改善其心理状况。
2017年1月20-21日“艾娜克的荣耀,我们的责任——阿富汗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多位业界专家学者及机构参与活动,共同商讨阿富汗文化遗产的保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民办高校要搞好素质教育,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完善的保障机制;同时要搞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应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关键词】教育探索 高校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者、专家也纷纷发表自己的
目的:探究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对照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