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自有高度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传承,不知有多少“珍宝”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而流传了下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确实是值得深思、研讨的重大问题。
  近日,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深思。照片中的女孩跪在地上,在她前方端坐着一名年轻男子,在男子的左手边,还有像是见证人一般的三名男性,他们正端坐在椅子上望着眼前的女孩。这张照片毫无疑问是在效仿古代拜师的场景,对女孩学艺到底该不该向老师下跪一事,网友们颇有争议。
  诚然,这种学童向先生行跪拜礼的场面在古代并不少见。在师道尊严的封建社会,即使对先生行三拜九叩大禮也不为过。但如今早已不是特别注重等级与仪式的旧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日子已然成为历史。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推进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们享受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认为,当今社会,人的灵魂都是独立且崇高的,所以下跪拜师之举不可取。
  尊师重道应发自内心。古人将拜师承业看得极重,所以才会有跪师之礼。当然,古人的跪师之礼,也有历史原因的,一则古时的等级制度盛行且严厉,“天地君师亲”的古训就将老师排位在“君”之后、“亲”之前;二则古人求知的渠道极少,年轻人尊师都是真诚的,他求学的愿望是强烈的。而现今世界,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大可不必拘泥于拜师一条路径。假如你真的想求知,可以跟老师学习,也可以网上学习,目前社会上各类培训班、网络课程多的是。当然,跟老师学习还是主流,但即使跟老师学习,也没有必要行跪拜之礼;即使要行跪拜之礼,也是你个人自愿,自然没有必要直播出来让世人瞧热闹。像照片跪拜老师这样一出炒作大戏,除了博人眼球之外,能见出多少求学的诚意,多少尊师的真心呢?
  俗话说:“跪天跪地跪父母。”我认为向别人下跪,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被侮辱了尊严,甚至有可能成为其一生的阴影。照片中的女孩,不论是否诚心,在她跪下的那一刻,在照片流传出来的那一刻,也许就已经注定被人在背后诟病,兴许她一生都无法忘记这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人活在世上,最不可忘的就是自尊。即使在古代,也有“达者为师”这样的先例,只要研究够深,当初跪过的人自会反过来跪你。而在这出跪拜“大戏”中接受跪拜的人,他关心的恐怕只是赚钱的多少吧,至于你跪拜者否能学到真东西、能够学到多少东西,恐怕不是他在意的吧。何况封建时代那一套繁复礼仪是否适合现代还难说,毕竟时代不同,生活条件不同,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异,硬是要现代青年接受陈腐的观念,终会遭到抵制、反抗的。
  人不可有傲气,但须有傲骨。自尊自强才是做人的根本,为某一件事放弃尊严者不值得同情。怀有异心折辱他人者,灵魂已然蒙尘。
  行跪拜之礼,这仅仅是古人留下来的众多“珍宝”中的一个,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而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恐怕还有很多。虽然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可以有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但是请谨记,灵魂自有高度,只要坚守初心,保持自我高贵的灵魂,别人就无可指责,只要不因外物而折节,就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四中1618班]
其他文献
如果这个世界只允许留下一首诗歌,我将毫无悬念地推荐苏轼的《定风波》。苏东坡是否果真如他人评述的那样有趣,我无从考证。这首《定风波》中的情趣,却永远是常读常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字面意义,词前小序中已经言明,似乎再无探究的必要。唯一值得斟酌的,是“狼狈”一词。在“雨具先行”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共同沐浴了风雨的洗礼,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答案只有一个:同行之人定然是在风雨中
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提出,具有怎样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提出,是一种进步。人是思维的动物。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芦苇。”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发展思维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题。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 德国
<汽车装配生产物料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北京爱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本方案的设备应用为工业级解决方案,操作系统为Windows CE,软件采用C/S方式.该方案具有手持终端不需
期刊
Bihemispheric atmospheric interaction and teleconnection allow u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large-scale climate and weather variability. This study use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