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國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优秀传统,诸如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爱国主义、尊师重道等。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文文化时,应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传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真正价值,从而自觉的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分析人物精神、性格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人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品,教学时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精神的分析,认识到表层的语文文化,再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即理解传统文化。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着重分析鲁提辖的性格。当他听到郑屠欺凌金老父女,便要立刻去打死郑屠。李忠、史进“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这衬托鲁提辖嫉恶如仇的暴烈性格。在救金老父女逃离虎口一节中,对鲁提辖的心里描写“恐怕店小二赶去拦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方才起身”,反映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和救人到底的侠义心肠。这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写鲁提辖只三拳就将郑屠打死了,表现他勇力过人,结末写他假意道:“你这斯诈死……”,表现他机智过人,这是英雄品格。至此,从字句上分析出了他的性格精神,这是语文文化。接着再分析深层的内涵。这种侠义精神就是打抱不平、扶危济困,是传统道德价值的判断;勇猛、机智过人的英雄品格,就是人们的情感表现,是传统的审美意识。这样在分析人物性格、精神时将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了。
二、讲解诗文风格、剖析人物思想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古人说“文载道、诗言志、歌咏情”。教师可从分析诗文风格入手,对人物(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剖析,适时传播传统文化。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甘于淡泊、悠游山水(野趣)、忘情诗书(雅趣)。初中语文五册选入的《饮酒》组诗其五,就蕴含着传统的隐士文化,即隐士思想、隐士志趣、隐士情怀。全诗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心远地自偏”,“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是诗思想内容的关键所在。“偏”即偏僻幽静。全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更表现出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的佳妙神奇景象。全诗风格语言平淡,不饰雕琢,诗情自然流露;诗中描绘的风光优美,情趣高雅,这是语文文化。诗所表现的超脱世俗的自然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正是一个真隐士的思想、志趣、情怀,这即是传统文化。
三、挖掘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中有:“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字句中可以理解到孔子谈论的学习态度、方法,实际论及了从师学道的道理。由此再发掘其潜藏的深层内涵,即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六册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较,论证了“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负。再由战争推及到治国,要“得道”,可以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和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这是本文的语文文化,但其中更蕴含有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政治思想。
四、走进古诗文,实践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一、分析人物精神、性格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人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品,教学时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精神的分析,认识到表层的语文文化,再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即理解传统文化。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着重分析鲁提辖的性格。当他听到郑屠欺凌金老父女,便要立刻去打死郑屠。李忠、史进“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这衬托鲁提辖嫉恶如仇的暴烈性格。在救金老父女逃离虎口一节中,对鲁提辖的心里描写“恐怕店小二赶去拦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方才起身”,反映了他粗中有细的性格和救人到底的侠义心肠。这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写鲁提辖只三拳就将郑屠打死了,表现他勇力过人,结末写他假意道:“你这斯诈死……”,表现他机智过人,这是英雄品格。至此,从字句上分析出了他的性格精神,这是语文文化。接着再分析深层的内涵。这种侠义精神就是打抱不平、扶危济困,是传统道德价值的判断;勇猛、机智过人的英雄品格,就是人们的情感表现,是传统的审美意识。这样在分析人物性格、精神时将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了。
二、讲解诗文风格、剖析人物思想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古人说“文载道、诗言志、歌咏情”。教师可从分析诗文风格入手,对人物(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剖析,适时传播传统文化。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甘于淡泊、悠游山水(野趣)、忘情诗书(雅趣)。初中语文五册选入的《饮酒》组诗其五,就蕴含着传统的隐士文化,即隐士思想、隐士志趣、隐士情怀。全诗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心远地自偏”,“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是诗思想内容的关键所在。“偏”即偏僻幽静。全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更表现出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的佳妙神奇景象。全诗风格语言平淡,不饰雕琢,诗情自然流露;诗中描绘的风光优美,情趣高雅,这是语文文化。诗所表现的超脱世俗的自然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正是一个真隐士的思想、志趣、情怀,这即是传统文化。
三、挖掘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传播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中有:“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字句中可以理解到孔子谈论的学习态度、方法,实际论及了从师学道的道理。由此再发掘其潜藏的深层内涵,即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六册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加以比较,论证了“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负。再由战争推及到治国,要“得道”,可以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和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这是本文的语文文化,但其中更蕴含有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政治思想。
四、走进古诗文,实践民族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