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结束时我在反思之余,拿了一份高考题给高一的部分中等生做,结果发现,这批学生居然平均做对4题,平均分16分,而高一时成绩处于相同水平的高三学生在高考中平均也只得16分。难道多学了2年是白费的?
能力,是能力的问题,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而能力不是磨2年就能养成了的,必须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必需的。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有以下见解。
一、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理课本身就有很多有趣味的素材。为此,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运用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补时事、联系热点、用多媒体展示等,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去学习和创造。
二、及时鼓励,鼓励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肯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强调师生互动。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回答得好或有新意,就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要尽量找出可以肯定的一面,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顾虑。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三、集思广益,集体创造出新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能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后,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成怎样的构造地貌?学生集体的智慧迸发出创新的力量,他们从概念、想象、地形、地貌、气候、生物、化石、地层、水文、岩浆活动乃至地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甚至引申到乡土地理、语文中有关的典故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如在讲解2009年全国文综地理的时候,有下面一题。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地区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图4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据此完成11题。
表1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11.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D.江南丘陵
教师在讲解时,通常都用箭竹、大熊猫来说。有个学生提出:“排除BD后,三峡建水库后不就淹没了石砾地和裸地了吗?因而可排除了嘛。”这不就是集思广益,创造出新的思考方法了吗?
四、巧设问题,活跃学生思维过程
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活跃思维的重要因素。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和问题,课堂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等等。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这样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空间想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达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思维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体验。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六、举一反三,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人通过发散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认识,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可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举一反三和知识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了气候变暖现象后,南极冰融可联想到南极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带的变化可联系我国的相应变化情况。在做练习时,尽量举一反三,如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可联系江南丘陵,千沟万壑可联系到窑洞的建筑等等。讲能源时,我问有几种能源,学生答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后,我说“还有”,学生又答风能、核能、太阳能、沼气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之后,我还说“还有”。于是学生的思维就跳出了课本的框框,想到了生物能、地震、火山、泥石流、闪电、雷鸣甚至其他星球上的东西,到处都有能源储藏,原来能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必须去发现、去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反向推理,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往往会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刚果河出海口为什么不容易形成三角洲?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到:“入海口附近河段落差大,水流急,不易形成三角洲。”再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内容来。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自己都感到回答得不太充分,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从结论反推,让学生先想出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于是,学生又能想到气候、地形、植被,甚至想到若有泥沙在盆地中就沉积了,以及热带雨林的破坏,如何改造、有无改造的必要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发挥了想象力,甚至可以以学生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八、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实践创新思维
地理课有很大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乡土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这是从思维到现实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学校、教师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为国家培养有创新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而地理课与现实又有紧密的联系,非常利于开拓创新、解放思想,作为地理教师更应该为此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能力,是能力的问题,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而能力不是磨2年就能养成了的,必须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必需的。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有以下见解。
一、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理课本身就有很多有趣味的素材。为此,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运用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补时事、联系热点、用多媒体展示等,这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去学习和创造。
二、及时鼓励,鼓励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肯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强调师生互动。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回答得好或有新意,就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要尽量找出可以肯定的一面,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顾虑。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三、集思广益,集体创造出新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开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能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后,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成怎样的构造地貌?学生集体的智慧迸发出创新的力量,他们从概念、想象、地形、地貌、气候、生物、化石、地层、水文、岩浆活动乃至地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甚至引申到乡土地理、语文中有关的典故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如在讲解2009年全国文综地理的时候,有下面一题。
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2,表1为该地区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图4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被类型的地形构成。据此完成11题。
表1 部分土地覆被类型面积构成
11.该水源地位于
A.长江三峡谷地B.青藏高原
C.汉江谷地D.江南丘陵
教师在讲解时,通常都用箭竹、大熊猫来说。有个学生提出:“排除BD后,三峡建水库后不就淹没了石砾地和裸地了吗?因而可排除了嘛。”这不就是集思广益,创造出新的思考方法了吗?
四、巧设问题,活跃学生思维过程
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活跃思维的重要因素。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和问题,课堂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等等。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这样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空间想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达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思维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体验。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六、举一反三,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人通过发散思维,有可能突破原有的认识,并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可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举一反三和知识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了气候变暖现象后,南极冰融可联想到南极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带的变化可联系我国的相应变化情况。在做练习时,尽量举一反三,如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可联系江南丘陵,千沟万壑可联系到窑洞的建筑等等。讲能源时,我问有几种能源,学生答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后,我说“还有”,学生又答风能、核能、太阳能、沼气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之后,我还说“还有”。于是学生的思维就跳出了课本的框框,想到了生物能、地震、火山、泥石流、闪电、雷鸣甚至其他星球上的东西,到处都有能源储藏,原来能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必须去发现、去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反向推理,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往往会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刚果河出海口为什么不容易形成三角洲?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到:“入海口附近河段落差大,水流急,不易形成三角洲。”再也想不出什么其他的内容来。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自己都感到回答得不太充分,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从结论反推,让学生先想出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于是,学生又能想到气候、地形、植被,甚至想到若有泥沙在盆地中就沉积了,以及热带雨林的破坏,如何改造、有无改造的必要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发挥了想象力,甚至可以以学生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八、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实践创新思维
地理课有很大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乡土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这是从思维到现实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学校、教师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为国家培养有创新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而地理课与现实又有紧密的联系,非常利于开拓创新、解放思想,作为地理教师更应该为此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