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ght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运用一些历史知识,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历史知识在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1. 运用历史知识导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很有历史背景,老师在上促进课时,对历史背景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如教《“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时,文中邓稼先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为什么他会那样说?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把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情况和历史说给学生们听,合理的运用历史知识会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很多课文如果只是讲授,照本宣科,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讲授课文时适当的介绍一些历史知识,这样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又使得教学丰富多彩。如讲授《南京大屠杀》一课时,老师就需要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当时的中国国情是什么样子,以及日本侵略中国时的“三光”政策等。这对于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都相当重要。让学生凭借老师的讲述去想象、体味、分析,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学生,如果千人一腔,生搬硬套教参,他们的激情就会逐渐消退,创新思维也会逐渐枯竭。
  
  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实事求是原则
  中学语文教学运用历史知识,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而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我们要明确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思维,是立足学科内综合,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明确运用历史知识是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的,它只是种辅助手段,是“配角”。应实事求是有机渗透,切忌牵强附会。
  
  2. 适量适度原则
  当然,语文学科运用历史知识时,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不要因為过分的强调
  历史知识而忽视了语文知识。历史和语文联系要恰如其分,千万不要把历史问题扯得太远,或者以历史学科代替语文学科。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历史、语文都有本学科特点,语文教师去讲授某段历史知识时,可能会出现漏洞,或知识不严谨,但是只要你所使用的历史知识能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教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不是说每节语文课都要运用历史知识,千篇一律。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要让学生既能清楚地了解历史知识,又能让它为语文课添彩。
  3. 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有体现。它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实施这一原则。如果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好,教师只需要点拨、提示即可。反之,教师就不得不系统地讲解。总之,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各类学生尽可能的获取大量知识,从而达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目的。
  4. 手段灵活原则
  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手段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形象的语言叙述,可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媒介,以方便、实用为出发点。总之,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当然不是刻意去引导学生对教材吹毛求疵,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相关历史资料,使分析实事求是,评价恰如其分,也是必要的。
  
  三、提高教师素质
  
  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历史知识,没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总之,语文教学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尝试和研究,能否实现,其关键就在教师。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改革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以上转变。
  
  (责任编辑 李 晔)
其他文献
所谓开放探索型问题就是开放题和探索题的合称。其特征是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完全,或满足条件的结论不唯一,或者推理过程不确定,需要依据题意或要求进行猜想、探索、发现、归纳来确
“ 文革” 期间, 以寇梦碧、 陈宗枢、 张牧石三人为核心的梦碧词社“ 地下” 唱酬, 以诗词慰藉苦难, 抒写 了动乱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与苦闷, 展现了特定时期文人的心灵世界.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一直以其忠君恋阙、悲天悯人的热怀衷肠去体察、感知和描叙周围生活的一切。外界的各种人事的变迁总会牵动着诗人敏感多思的心灵,尤以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发现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鱼道设计方案存在主、辅进鱼口水流条件不满足鱼类洄游要求,鱼类较难进入。因此,改善主、辅进鱼口水流条件是关键因素之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