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科研院所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分析和阐述了科研院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难点,提出了对于加强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科研院所;校园文化;独特性;建设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和实施的,由于培养机制和模式的不同,与高等院校相比,科研院所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大的区别和独特性。
一、科研院所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产学研结合紧密,理性实用思维明显
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在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作为我国科研方面的“国家队”,国家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具备良好的科研配套设施和支撑平台条件,科研工作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战略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明显,项目带科研与学科建设现象普遍,政产学研用结合较为紧密。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院风代代传承,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理性务实思想的集中体现。置身科研院所,强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唯实、求真、求精的浓郁氛围,校园文化以理性实用为主要特征。
(二)理工类学科优势明显,人文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科研院所在理工学门类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近年来,尽管在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都不同程度有所加强,但整体来看,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培育依然大有空间。就研究生能力素质来看,在处理问题时,理性考量有余,感性眼光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强,表达写作技能弱;数理化尖子众多,能歌善舞者较少,等等。究其原因,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不容忽视:规章制度、考评体系、量化管理等硬性约束较为普遍,而人文关怀、文化熏陶、环境氛围等软件因素明显不够。
(三)研究生职工化倾向突出,学生角色相对淡化
科研院所的导师队伍中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且其平均师生比例远远小于高等院校,这为导师亲自指导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时间和精力上的可能性保障,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研究生深入科研一线,潜入课题,以研为主,寓学于研,以研带学,既做学生,也做助手,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但同时也注定了他们在读研期间目标更加具体务实,人也更为忙碌。因为师生较低的比例关系,所以导师和研究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关系较为紧密,可以说,研究生既是被老师指导学生,更是“老板”的得力助手,乃至有时甚至接近于同事,不仅要协助导师查资料、做试验,还要经常跟随导师出差调研、野外考察,个别学生甚至代劳导师生活琐事、陪同导师赴宴应酬,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学生角色有所淡化,而显现出较突出的职工化倾向。
二、科研院所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及难点
(一)文理交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是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而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则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科学技术通过认识事物的真理,并在其指导下变革现实,创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东西,但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对人类有利,也有可能对人类有害,比如原子弹、生化武器等,运用不当,便会危及人类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文精神,即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如果说科学精神是引导人类通过孜孜追求不断获得前进动力的话,那么人文精神指向的则是这条坎坷征旅的最终目的地——关注人,为人类自身服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在《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中讲道,中国有很优良的教育传统,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够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这要求我们在教改中要逐步改变。又指出,人才的成长,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行及能力的培育。路甬祥院士的话,道出了知识和文化的关系、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在科研院所,促进文理交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全面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将“真”与“爱”、理性与感性、“做事”与“做人”完美统一的平衡和谐的校园文化,将是其必然发展趋势。
(二)科研院所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制约
1、“实用导向”理念的制约
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固化,便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理念,对其言行产生影响熏陶的作用,反过来,师生的行为理念又进一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在科研院所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这样一种理念:做实验、写文章、搞调研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才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参加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等“虚”的、“空”的非学术事务不仅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反而耗时费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研究,甚至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这种“实用导向”的价值理念直接阻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硬性、量化”为主考评体系的制约
科研院所对导师、研究生的考评体系更多地是以量化管理为主,承担或参与了什么项目、出了多少成果、发表了几篇文章、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获得专利授权、获奖等被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品德、能力、素质、涵养等“软件”却因难以度量而被较少考虑甚或完全忽视。这样的考评体系不光存在于科研院所,实际也是所有院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的问题。尽管是难题,但必须要面对并积极探索改进完善。加入对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不断健全考评制度,是众多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3、“分散化”培养模式的制约
如前所述,科研院所的师生比例远小于高等院校,学生职工化倾向明显,事务性强、个人时间少,参加群体性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紧随导师专注于课题,有的甚至于随课题远出野外长时间离开单位,呈现出“分散化”“零散性”特征,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更多地是一种通过借助于有效载体,不断在群体中流传、吸收、扬弃、沉淀的过程。显然,这种“分散化”、“零散性”特征极大地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科研院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或者说“灵魂”。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可以展示学校形象,有助于提高学校文明程度,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文道德素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部分,是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健康益智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起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满足人际交往需求等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著作《学记》就提出“藏、修、息、游”,主张把敬德修业与休闲游乐结合起来。理工类的研究生每天有10多个小时的时间在实验室,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和时间,人际交往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定期举办一些集娱乐性、学习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拉近与他人和社会的距离,有效自我调适心理健康。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搭好文化建设平台
1、找准兴趣点是成功举办活动的关键
不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活动的“兴奋度”问题,再好的活动设计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朝夕可以成功,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本着负责的态度,着眼于长期目标和点滴积累,不断创新,积极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借助“吸引力”而非“强制力”使得各项活动得以顺利举办。比如,可以开通热线咨询和信件咨询,了解研究生真正的需求,把准他们的爱好脉搏,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2、精心设计组织是成功举办活动的保障
在组织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思路,选好载体,注重活动的宣传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力求使活动收到“拨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的效果,逐渐营造浓郁氛围、增强吸引力。开展学术论坛和相关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将活动与研究生的专业、学科相联系,并加入娱乐性因素,熔专业性、人文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炉,既满足研究生们“实用”的需求,又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以放松身心。
(三)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三方努力,形成有效合力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导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导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在举办一些人文活动时,有些研究生确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但常常因为导师布置任务重、不予允诺而作罢。导师作为与研究生关系最紧密的人,必须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是团委、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任务的偏见,切实认识到自己在研究生素质涵养、人格培育、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职责,大力支持他们参与各类人文活动,等价齐观“做人”与“做学问”。同时,在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与学生的交往相处中,倡导“学术自由”、“亦师亦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研究生当作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而不要简单视为辅助自己搞研究的“勤杂工”、“实习生”。摒弃那种认为导师的职责仅仅是“专业指导”,而思想政治工作、人格心理教育等不属于自己分内之事的偏颇观念,全面看待导师“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健康、品德和学术能力协同发展。
研究生管理部门,积极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搭建平台和畅通渠道。人文精神应该与科学精神融通和共建的观念已经逐渐得到广大科研院所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在实践中,我们所做的依然还有诸多不足。比如:对于建设人文精神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偏见甚至误解;人文精神建设缺乏创新性;人文精神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持久性、动态性等等。在实践中,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树立时代精神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贯通的理念,克服人文精神建设工作因其隐性、间接、滞后等特性给自己造成的畏难情绪,摒弃“短、平、快”的业绩理念,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做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努力,搭桥牵线,将引导、促进“教书”与“育人”之间的高度有机统一作为自身的永恒追求。
研究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尽力克服功利心理,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一些学生当初考研时就抱着以谋生、改变命运等为主而非潜心学术研究的动机,读研期间,加之受功利、实用、物质的浮躁社会心理的不良影响,认为发表几篇文章、拿到学位证书才是自己的“主业”,而对于自身“软实力”的提升却重视不够。柏拉图有句关于教育的名言:“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梁启超也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现代的人”。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要清楚意识到这样一点:一个人如果思想不高尚,志趣不高洁,品行不端正,不能善待他人,缺少脉脉人情,即使他积累了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了多么过硬的专业技能,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四)与高校开展交流合作,探索科教结合模式
每所院校都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其一贯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鲜明的独特性。科研院所所拥有的以“务实、求真、理性”等为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是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代代传承和大力弘扬,但同时,在新时期的办学实践中,也理应以创新、发展、改革的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校园文化。与综合类大学开展各个层次的交流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导师交流活动等,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可以有效扬长避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失为一条探索文理交融、科教结合新模式的有益路径。这种交流,必须以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和共同点为基础,以交流融合、优势互补为目标,努力创新活动方式,循序渐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逐渐打造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有个性的交流合作格局,使科研院所在与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双赢互利。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01).
[2]刘海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周军.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迁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适[J].G4高等教育,1-814.
[4]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J].中国大学教学,2003(5):56-59.
[5]苏宝利.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6]赵殿军,孙庆祝.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46-748.
[7]何艺新.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398-400.
作者简介:
陈华(1981-),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现供职于中科院兰州分院教育处,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谢铭(1958-),男,陕西西安人,学士,现供职于中科院兰州分院,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关键词】科研院所;校园文化;独特性;建设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和实施的,由于培养机制和模式的不同,与高等院校相比,科研院所的校园文化具有较大的区别和独特性。
一、科研院所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产学研结合紧密,理性实用思维明显
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在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以中国科学院为例,作为我国科研方面的“国家队”,国家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具备良好的科研配套设施和支撑平台条件,科研工作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战略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明显,项目带科研与学科建设现象普遍,政产学研用结合较为紧密。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优良院风代代传承,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理性务实思想的集中体现。置身科研院所,强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唯实、求真、求精的浓郁氛围,校园文化以理性实用为主要特征。
(二)理工类学科优势明显,人文环境营造有待加强
科研院所在理工学门类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近年来,尽管在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都不同程度有所加强,但整体来看,人文环境的营造和培育依然大有空间。就研究生能力素质来看,在处理问题时,理性考量有余,感性眼光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强,表达写作技能弱;数理化尖子众多,能歌善舞者较少,等等。究其原因,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不容忽视:规章制度、考评体系、量化管理等硬性约束较为普遍,而人文关怀、文化熏陶、环境氛围等软件因素明显不够。
(三)研究生职工化倾向突出,学生角色相对淡化
科研院所的导师队伍中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且其平均师生比例远远小于高等院校,这为导师亲自指导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时间和精力上的可能性保障,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研究生深入科研一线,潜入课题,以研为主,寓学于研,以研带学,既做学生,也做助手,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但同时也注定了他们在读研期间目标更加具体务实,人也更为忙碌。因为师生较低的比例关系,所以导师和研究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关系较为紧密,可以说,研究生既是被老师指导学生,更是“老板”的得力助手,乃至有时甚至接近于同事,不仅要协助导师查资料、做试验,还要经常跟随导师出差调研、野外考察,个别学生甚至代劳导师生活琐事、陪同导师赴宴应酬,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学生角色有所淡化,而显现出较突出的职工化倾向。
二、科研院所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及难点
(一)文理交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是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而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则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科学技术通过认识事物的真理,并在其指导下变革现实,创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东西,但这样的结果有可能对人类有利,也有可能对人类有害,比如原子弹、生化武器等,运用不当,便会危及人类自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文精神,即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如果说科学精神是引导人类通过孜孜追求不断获得前进动力的话,那么人文精神指向的则是这条坎坷征旅的最终目的地——关注人,为人类自身服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在《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中讲道,中国有很优良的教育传统,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够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这要求我们在教改中要逐步改变。又指出,人才的成长,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行及能力的培育。路甬祥院士的话,道出了知识和文化的关系、做学问和做人的关系。在科研院所,促进文理交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全面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将“真”与“爱”、理性与感性、“做事”与“做人”完美统一的平衡和谐的校园文化,将是其必然发展趋势。
(二)科研院所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制约
1、“实用导向”理念的制约
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固化,便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理念,对其言行产生影响熏陶的作用,反过来,师生的行为理念又进一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在科研院所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这样一种理念:做实验、写文章、搞调研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才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而参加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等“虚”的、“空”的非学术事务不仅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反而耗时费力,影响自己的学习研究,甚至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这种“实用导向”的价值理念直接阻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硬性、量化”为主考评体系的制约
科研院所对导师、研究生的考评体系更多地是以量化管理为主,承担或参与了什么项目、出了多少成果、发表了几篇文章、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获得专利授权、获奖等被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品德、能力、素质、涵养等“软件”却因难以度量而被较少考虑甚或完全忽视。这样的考评体系不光存在于科研院所,实际也是所有院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的问题。尽管是难题,但必须要面对并积极探索改进完善。加入对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不断健全考评制度,是众多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3、“分散化”培养模式的制约
如前所述,科研院所的师生比例远小于高等院校,学生职工化倾向明显,事务性强、个人时间少,参加群体性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紧随导师专注于课题,有的甚至于随课题远出野外长时间离开单位,呈现出“分散化”“零散性”特征,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更多地是一种通过借助于有效载体,不断在群体中流传、吸收、扬弃、沉淀的过程。显然,这种“分散化”、“零散性”特征极大地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科研院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或者说“灵魂”。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可以展示学校形象,有助于提高学校文明程度,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文道德素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部分,是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积极向上、丰富多彩、健康益智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起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满足人际交往需求等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著作《学记》就提出“藏、修、息、游”,主张把敬德修业与休闲游乐结合起来。理工类的研究生每天有10多个小时的时间在实验室,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和时间,人际交往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定期举办一些集娱乐性、学习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拉近与他人和社会的距离,有效自我调适心理健康。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搭好文化建设平台
1、找准兴趣点是成功举办活动的关键
不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对活动的“兴奋度”问题,再好的活动设计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朝夕可以成功,必须要求教育工作者本着负责的态度,着眼于长期目标和点滴积累,不断创新,积极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借助“吸引力”而非“强制力”使得各项活动得以顺利举办。比如,可以开通热线咨询和信件咨询,了解研究生真正的需求,把准他们的爱好脉搏,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2、精心设计组织是成功举办活动的保障
在组织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思路,选好载体,注重活动的宣传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力求使活动收到“拨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的效果,逐渐营造浓郁氛围、增强吸引力。开展学术论坛和相关活动时,应尽可能地将活动与研究生的专业、学科相联系,并加入娱乐性因素,熔专业性、人文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炉,既满足研究生们“实用”的需求,又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以放松身心。
(三)导师、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三方努力,形成有效合力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导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三位一体”共同努力。
导师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在举办一些人文活动时,有些研究生确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但常常因为导师布置任务重、不予允诺而作罢。导师作为与研究生关系最紧密的人,必须要转变校园文化建设是团委、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任务的偏见,切实认识到自己在研究生素质涵养、人格培育、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职责,大力支持他们参与各类人文活动,等价齐观“做人”与“做学问”。同时,在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与学生的交往相处中,倡导“学术自由”、“亦师亦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研究生当作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而不要简单视为辅助自己搞研究的“勤杂工”、“实习生”。摒弃那种认为导师的职责仅仅是“专业指导”,而思想政治工作、人格心理教育等不属于自己分内之事的偏颇观念,全面看待导师“教书”与“育人”密不可分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健康、品德和学术能力协同发展。
研究生管理部门,积极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搭建平台和畅通渠道。人文精神应该与科学精神融通和共建的观念已经逐渐得到广大科研院所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在实践中,我们所做的依然还有诸多不足。比如:对于建设人文精神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偏见甚至误解;人文精神建设缺乏创新性;人文精神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持久性、动态性等等。在实践中,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树立时代精神要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贯通的理念,克服人文精神建设工作因其隐性、间接、滞后等特性给自己造成的畏难情绪,摒弃“短、平、快”的业绩理念,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做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努力,搭桥牵线,将引导、促进“教书”与“育人”之间的高度有机统一作为自身的永恒追求。
研究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尽力克服功利心理,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一些学生当初考研时就抱着以谋生、改变命运等为主而非潜心学术研究的动机,读研期间,加之受功利、实用、物质的浮躁社会心理的不良影响,认为发表几篇文章、拿到学位证书才是自己的“主业”,而对于自身“软实力”的提升却重视不够。柏拉图有句关于教育的名言:“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梁启超也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做“现代的人”。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要清楚意识到这样一点:一个人如果思想不高尚,志趣不高洁,品行不端正,不能善待他人,缺少脉脉人情,即使他积累了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了多么过硬的专业技能,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四)与高校开展交流合作,探索科教结合模式
每所院校都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其一贯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和鲜明的独特性。科研院所所拥有的以“务实、求真、理性”等为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是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代代传承和大力弘扬,但同时,在新时期的办学实践中,也理应以创新、发展、改革的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校园文化。与综合类大学开展各个层次的交流活动,如学生社团活动、导师交流活动等,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可以有效扬长避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失为一条探索文理交融、科教结合新模式的有益路径。这种交流,必须以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和共同点为基础,以交流融合、优势互补为目标,努力创新活动方式,循序渐进,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逐渐打造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有个性的交流合作格局,使科研院所在与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时俱进、双赢互利。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01).
[2]刘海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周军.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变迁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适[J].G4高等教育,1-814.
[4]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J].中国大学教学,2003(5):56-59.
[5]苏宝利.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6]赵殿军,孙庆祝.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746-748.
[7]何艺新.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398-400.
作者简介:
陈华(1981-),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现供职于中科院兰州分院教育处,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谢铭(1958-),男,陕西西安人,学士,现供职于中科院兰州分院,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