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挖孔桩工程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措施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32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人工挖孔桩工程中常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总结,提出保证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预防措施。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 安全问题 预防措施
  1前言
  由于人工挖孔桩具有单桩承载力大,工程造价低,占用施工场地小等的优点,同时,它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机具简单,技术含量不高,便于过程控制,并且容易穿过孤石、清除沉渣,混凝土质量高的好处,近年来在施工中应用较多,但该种桩基础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孔内开挖条件差、强度大,加之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对作业人员生命构成威胁,并且造成经济损失。对此,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和管理好人工挖孔桩的安全技术工作。结合本人参加过的几次人工挖孔桩施工,谈一下人工挖孔桩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2人工挖孔桩工程常见安全问题的种类
  1)高处坠落。地面上作业人员不慎坠入井底;孔内作业人员及检查人员在上下孔过程中失衡或提升设备损坏而坠落。
  2)坍塌。孔壁土体或护壁与土体失衡坍塌。
  3)物体打击。地面的工具、泥石、钢筋等物因故掉入井内,以及桩孔内升降的工器具、吊篮中的泥土、砂、石掉下或吊篮脱钩、断绳而坠入孔底,击伤孔底人员。
  4)中毒和窒息。孔内含有毒气体或氧气稀薄,在未进行充分通风置换的情况下下孔作业,引起中毒或窒息。
  5)透水和淹溺。由于地下水压力大,以及施工措施不当引起孔内涌出大量水、泥浆,孔内人员来不及躲避,被水或泥浆淹溺。
  6)触电。因施工现场未严格按三相五线制布线,接线不规范,孔底照明未使用低压电,潜水泵抽水时,人员未及时离开等造成触电事故。
  7)机械伤害。作业人员在使用钢筋机械、起降、起重、搅拌等设备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机械本身损坏造成作业人员发生事故。
  3人工挖孔桩工程常见安全问题分析
  通过对施工现场人工挖孔桩常见问题的分析,总结了事故原因有以下几种:
  1)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2)施工准备不充分,现场未做到三通一平,未挖好地面排水沟,投入的施工机具未作充分的检查维护,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具未按规定佩戴,致使地面作业环境不良。
  3)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监督检查不及时,三级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技术交底无针对性。
  4预防人工挖孔桩工程常见安全问题发生的措施
  针对在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以下几种安全技术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
  1)孔口围护措施:为防止孔口周围石块或杂物掉入孔内砸伤施工人员,在孔口四周浇筑混凝土护圈,并在护圈上设置围栏围护,应高出地面0.8m。孔内作业时,孔口上面须设专人监护。挖出的土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1.0m范围内,混凝土护圈上不得放置与施工无关的工具和站人。孔内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具。挖孔桩作业人员完工休息时,必须盖好孔口。
  2)孔中防毒措施:地下特殊地层中往往含有CO、SO2、H2S或其它有毒气体,可能会造成毒气中毒甚至死亡事故,因此每次下孔前,必须对桩孔内气体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有害气体含量超过允许值时,应将有害气体减少至最低允许浓度,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配置专门向下井下送风的设备,通风量不宜少于25L/S,并且应该佩戴防毒、防尘面具,定期到地面上进行透气,以防止急性中毒。
  3)防触电措施:部分人工挖孔桩的桩底土质为岩层,强度较高,人工难以挖动,必须使用风镐等电动机具进行破碎。另外,在孔底施工时需要照明。因此,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拆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用电设备必须严格接地或接零保护且安装漏电保护器,各桩孔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孔内电缆、电线必须采用护套等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孔内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灯。孔中操作工应手戴工作手套,脚穿绝缘胶鞋。
  4)防止孔壁坍塌措施: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开挖桩孔时设置混凝土护壁或钢护筒护壁,混凝土护壁厚不小于0.1m,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并应振捣密实,护壁应配置直径不小于8mm的构造钢筋,竖向钢筋应上下搭接。每节护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已扩底的桩孔,要及时浇灌桩身混凝土或封底,不能尽快浇灌混凝土的桩应暂时不扩底,以防扩大头塌方。
  5)防止孔壁涌水措施:当相距10米以内的邻桩正在浇灌混凝土或桩孔积水很深时,要考虑对正在挖孔桩的危险影响,应暂停施工。随时加强对土壁涌水情况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采用潜水泵抽水时,基本上抽干孔中积水后,作业人员才能下至孔中进行挖土。地下水丰富时,可将中间部位桩孔提前开挖,汇集附近的地下水,用1~2台潜水泵将水抽出,起到深井降水作用。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孔洞使用的电动葫芦、吊笼等应安全可靠,并配有自动卡紧保险装置,不得使用麻绳和尼龙绳吊挂或脚踏井壁凸级上下。孔洞内外必须有可靠的联络设备和明确的联络信号。
  6)防止孔内流砂措施:当需要穿过一定厚度的地下水较丰富的粉土、粉砂或细砂等松散土层时,易产生流砂现象形成孔壁坍塌的危险影响。选择旱季或无雨季节施工,降低地下水水位埋深后进行施工。对于一些工期要求比较紧的,可采用砖砌沉井或钢筋混凝土沉井方法、配合井点降水进行施工。
  7)其它安全措施:人工挖孔桩开挖程序,应采用间隔挖孔方法,以减少水的渗透和防止土体滑移,防止在挖土或冲抓土成孔过程中因邻桩混凝土未初凝而发生窜孔现象。单桩挖孔应先中间后周边,并按设计桩径加2倍护壁厚度控制截面。
  5结语
  人工挖孔桩工程量不大,但涉及的安全环节多,要求施工过程控制落实到施工部位的每个细微处,其中的使用材料,工艺要求,检查落实,问题处理是保证安全的基本要素。因此现场施工必须按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上文所说的各项安全措施进行管理,严格把关,以高精度全方位安全管理为工作宗旨,力争全面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国标和公安部标准对阻燃电线电缆型号编制和分类之间的差异,以及两个标准指标之间的对比。  关键词:阻燃电线电缆 国标 公安部标准  GB/T 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已于2005-08-01实施,但阻燃电线电缆原执行的公安部标准GA306.1-2001也在2007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后的GA306.1-2007《阻燃及耐火电缆 塑料绝缘阻燃及耐火电缆分级和要求》,并
摘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层建筑工程中都有高层建筑转换层这一设计,建筑的设计者和施工者根据不同高层建筑工程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需要,为其设置合理的、适宜的结构转换层,利用转换层所具有的功能特点来实现建筑工程中上下楼层间的不同柱网、不同开间,甚至不同结构形式之间的转换,并且灵活的将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楼层建筑和转换层结构统一起来,提升了建筑外观的审美价值。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工程中的转换层的存在基础作了简要
摘要:目前,住宅小区电气施工规模不断增大,其质量和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小区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得以落实和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就如同一个建筑神经系统一样,发挥支配作用,其工程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目前的工作中,业内人士对于电气工程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也促使了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但是时至今日,其在配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摘要:U型渠道是节水灌溉输水环节中的一项重要节水设备,以其防渗效果好、输水能力强以及省时、省料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渠道输水的利用率。了解施工方式,掌握技术要点,抓住质量管理,可以使U渠道的施工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渠道 特点 施工 方法  1. U型渠道概念及特点  1.1 U型渠道的概念  U型渠道以U型混凝土结构或混凝土构件铺设而成的输水渠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输水,是农田节水灌溉的一种
摘 要:在职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内容对很多专业课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关于整合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组合、可以是交叉、可以是渗透。本文倾向于“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术作为工具、媒介和手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发展他们
社区建设与发展状况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社区建设对促进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城市社区发展原因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资
摘要:机械密封是新世纪全球各国工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石油化工生产领域,它的地位更为突出,作用更加明显,是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然而在普通的机械密封工作中,一般在工作中都只是设计点的稳定、正常运行,而很少关注其他条件下的密封问题,使得在工作中因为密封控制不佳而造成了严重的工作缺陷,甚至是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机械密封可靠性研究的可信性
1 引言  SMA沥青混合料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联邦德国,最初称为“沥青玛蹄脂石屑混合料”;70年代在欧洲得到发展,英文名称为“Stone Matrix Asphalt”,简称SMA,意为以石料为骨架结构的沥青混合料;我国对SMA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开始于1991年,至今已有20余年。从1993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河北、山东、辽宁、吉林、江苏、广东、四川、福建等省市的高速公路和重交通道路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