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关注教师,就是关心教育的前途,就是关心社会的未来。因此,校长在关心学生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地将眼光投射到教师的发展上,营造和谐的教师管理文化。
认识“人”的实质
把握何为“人本”。“人本管理”明确指出: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成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因此人的发展是管理的手段,更是管理的目的。
理解人的需求。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有更高的精神层次追求,对个性的张扬、自由的希望更突出,也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必须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学校理当成为教师成长的舞台。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花朵不仅仅指学生,教师也同样是花朵,同样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关爱呵护。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管理必须将思考的视野投到教师的发展目标上,营造和谐教师管理文化。
实践探索
关键——以师为本。以师为本必须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管理问题,首先是个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导价值观的问题。学校管理最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人,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那么在学校管理要素中,谁是第一要素呢?
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本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办学理念,管理中能了解教师的需求,管理中注重教师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包含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和学校管理以教师为本两层含义。当学校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时,学校管理是在替教师分担“以学生为本”的压力,自然有利于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实现。
前提——读懂教师。校长解读教师是校长这一职务赋予的天职。要读懂教师的个性、教学行为,还要读懂教师的心理需求、发展需求和发展潜能。读人、读心,要深入到每行、每句甚至每字去品位教师的艰辛与快乐、理想与追求、个性与尊严。
要真正读懂教师,校长就得先“看轻”自己,把自己融入教师群体中。这样,才能真正倾听教师的心声,才能体察教师的疾苦,才能细致观察教师成长的轨迹,才能深入研究教师发展的需要,才能发现教师的“亮点”和问题的“症结”,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保障——重建制度。制度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制度的生命在于和谐,制度的主客体在相互制约中和谐共振,共构同生。面对不和谐的生命状态,应该全面审视每一项制度,做好制度重建,转变制度设计的思考重心和价值追求,由关注物到关注人,由限制人到激励人。
淡化“管念”。学校的制度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而不应该是束缚教师的桎捁,更不应该是校长体现自己权力的“尚方宝剑”。学校在出台政策性文件时应该注重民主,注重尊重教师,反复征求教师意见,直到通过为止;凸显“人性”。制度的制定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教师最广泛的利益,透射出人性关怀,从起点上使制度成为教师自觉自愿追求的准则和理想境界;去除“枷锁”。制度管理应当是有规而无定规,有法而无定法,去除条条框框,才能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把教师“管活”,从而达到校长“和谐”管理、教师“有为”创造的最高境界;创新常规。根据课改要求,本着以制度促发展的理念,建设新的常规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与提升;善于激励。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坚持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
要发展教师,对管理者而言,从决策环节到具体实践细节,样样都要凝聚关爱,始终坚持用信念、行动、激情、智慧、真诚、艺术去关心教师,让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校园才能真正成为生命共生、共存、共同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
认识“人”的实质
把握何为“人本”。“人本管理”明确指出: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成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因此人的发展是管理的手段,更是管理的目的。
理解人的需求。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有更高的精神层次追求,对个性的张扬、自由的希望更突出,也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必须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学校理当成为教师成长的舞台。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花朵不仅仅指学生,教师也同样是花朵,同样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关爱呵护。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管理必须将思考的视野投到教师的发展目标上,营造和谐教师管理文化。
实践探索
关键——以师为本。以师为本必须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管理问题,首先是个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导价值观的问题。学校管理最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人,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那么在学校管理要素中,谁是第一要素呢?
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自然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本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办学理念,管理中能了解教师的需求,管理中注重教师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包含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和学校管理以教师为本两层含义。当学校管理真正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时,学校管理是在替教师分担“以学生为本”的压力,自然有利于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实现。
前提——读懂教师。校长解读教师是校长这一职务赋予的天职。要读懂教师的个性、教学行为,还要读懂教师的心理需求、发展需求和发展潜能。读人、读心,要深入到每行、每句甚至每字去品位教师的艰辛与快乐、理想与追求、个性与尊严。
要真正读懂教师,校长就得先“看轻”自己,把自己融入教师群体中。这样,才能真正倾听教师的心声,才能体察教师的疾苦,才能细致观察教师成长的轨迹,才能深入研究教师发展的需要,才能发现教师的“亮点”和问题的“症结”,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保障——重建制度。制度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制度的生命在于和谐,制度的主客体在相互制约中和谐共振,共构同生。面对不和谐的生命状态,应该全面审视每一项制度,做好制度重建,转变制度设计的思考重心和价值追求,由关注物到关注人,由限制人到激励人。
淡化“管念”。学校的制度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为前提,而不应该是束缚教师的桎捁,更不应该是校长体现自己权力的“尚方宝剑”。学校在出台政策性文件时应该注重民主,注重尊重教师,反复征求教师意见,直到通过为止;凸显“人性”。制度的制定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教师最广泛的利益,透射出人性关怀,从起点上使制度成为教师自觉自愿追求的准则和理想境界;去除“枷锁”。制度管理应当是有规而无定规,有法而无定法,去除条条框框,才能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把教师“管活”,从而达到校长“和谐”管理、教师“有为”创造的最高境界;创新常规。根据课改要求,本着以制度促发展的理念,建设新的常规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与提升;善于激励。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要坚持激励原则,通过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物质奖励等手段以求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值”。
要发展教师,对管理者而言,从决策环节到具体实践细节,样样都要凝聚关爱,始终坚持用信念、行动、激情、智慧、真诚、艺术去关心教师,让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校园才能真正成为生命共生、共存、共同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