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分析员认为,中国A股市场正步向“泡沫”阶段。中国股市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超级泡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充裕的流动资金、预期汇价升值,以及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低通胀和散户高度参与。笔者认为出现股灾的机会不大,但可能出现百分之二十的调整。
但是,流动资金持续充裕足以支撑市场。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单就中国的公众存款便有两兆亿美元。若公众支持现时市场,这将远远高于中国股市的市值。另外,在现时的市况下,大部分投资者都倾向买入下调的股份,因此泡沫爆破的机会很微。就算真的出现爆破,都应来得短暂而急速。加上中国股市市值只有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比起美国的1.45倍和日本的1.07倍而言,仍是相对地低。由此可见,外国投资者仍对在中国投资感兴趣,在市场调整之后尤甚。作为策略投资者,笔者建议应静候时机,或在短期内投资在些逃离市场波动的项目上。
四项措施降温股市
另外,中央政府最近亦公布了四项措施为股市降温,但我们认为仍不足以阻碍对市场充满憧憬的内地投资者。
第一,市场欢迎有关合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措施。目前H股比A股以折让价买卖,但同一公司的股份价值不应存在差距。相信不少内地投资者买入估价过低的H股,然后借助估价过高的A股赚取利润,已能进账不少。虽然市场对消息反应热烈,但短期影响应只属温和。
第二,美国国会主张保护主义,在进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前,人民币每日双边交易区间由±0.3%扩大至±0.5%,其实是象征式的政治决定。自2005年引入制度以来,0.3%的区间一直维持不变,直至最近急升,才首次达到上限。
尽管中央政府可能容许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但最近公布的措施却未必是升值加快的保证,因为交易区间只适用于单日波动,对长远货币走势的指引有限。因此,对货币及股票的影响十分轻微。
第三,最近的宏调,将存款利率调高27个点至3.06%,而借贷息率则被调高18个点至6.57%。由于借贷息率仅上升18个点,低于预期,加息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亦非常有限。
此外,要减慢银行存款流向股市的速度,同时消除最近市场对存款增长放缓的忧虑,以及控制股市急升,则必须令存款的孳息曲线更具吸引力。不过,对于追求回报的国内投资者而言,利润幅度仍未算吸引。
第四,准备金率会再提升50个点至11.5%,为11个月内第八次。不过,银行于3月底的平均比率已达到13%,比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高出两个百分点,因此其净影响亦不受投资者重视。
商品投资现潜力
但值得留意的是,2007年初商品大幅调整,惹来市场推测商品已重整完毕,投资者应将资金转移于其他金融资产,趁商品价格反弹时离场。虽然部分商品易受天气及政治因素影响多于相关的需求及投资周期波动,使商品价格波幅扩大。不过,鉴于商品的长远需求强劲但供应有限,笔者相信商品仍具投资潜力。
首先,中国及印度等大部分新兴市场的工业化进程持续,进一步推高全球商品的消耗量。就像与中国同属生产国的南韩,铜及铝的全年人均消耗量分别约为38磅及25公斤,而中国在两者的数字仅为6磅。如果中国跟随南韩的经济发展步伐,将会对全球商品需求带来重大影响。此外,虽然商品供应不断增加,但长远供应量仍然有限。
30年来,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自然使近年的资本开支亦随之下降。即使近年勘探采矿及投资金额大增,但成功开采的矿源却极少,使采矿投资的预算成本甚高。再者,采矿业精简架构,宁愿透过并购扩大产量,也不进行勘探开采,使供应持续紧张。最后,全球通胀趋势大致向上,此走势通常促使市场选择商品及公共事业股作为对冲通胀的投资。话虽如此,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有减慢迹象,加上供应情况改善,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将减少,工业商品于未来六个月的周期性因素仍然欠佳。
目前是正常的周期性波动,并非重现70年代中期实际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尽管名义金属价格升至历史高位,实际金属价格仍远低于70年代中的水平。而且由2001年起,实际金属价格经历周期性波动后,仍然稳步上扬,与下跌的周期刚好相反。短期内,投资者因揣测而增加商品投资,将会令价格波幅远超基本市场供求的幅度,继而使资源股于短期内受压,但长远前景仍然乐观。
但是,流动资金持续充裕足以支撑市场。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单就中国的公众存款便有两兆亿美元。若公众支持现时市场,这将远远高于中国股市的市值。另外,在现时的市况下,大部分投资者都倾向买入下调的股份,因此泡沫爆破的机会很微。就算真的出现爆破,都应来得短暂而急速。加上中国股市市值只有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十,比起美国的1.45倍和日本的1.07倍而言,仍是相对地低。由此可见,外国投资者仍对在中国投资感兴趣,在市场调整之后尤甚。作为策略投资者,笔者建议应静候时机,或在短期内投资在些逃离市场波动的项目上。
四项措施降温股市
另外,中央政府最近亦公布了四项措施为股市降温,但我们认为仍不足以阻碍对市场充满憧憬的内地投资者。
第一,市场欢迎有关合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措施。目前H股比A股以折让价买卖,但同一公司的股份价值不应存在差距。相信不少内地投资者买入估价过低的H股,然后借助估价过高的A股赚取利润,已能进账不少。虽然市场对消息反应热烈,但短期影响应只属温和。
第二,美国国会主张保护主义,在进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前,人民币每日双边交易区间由±0.3%扩大至±0.5%,其实是象征式的政治决定。自2005年引入制度以来,0.3%的区间一直维持不变,直至最近急升,才首次达到上限。
尽管中央政府可能容许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但最近公布的措施却未必是升值加快的保证,因为交易区间只适用于单日波动,对长远货币走势的指引有限。因此,对货币及股票的影响十分轻微。
第三,最近的宏调,将存款利率调高27个点至3.06%,而借贷息率则被调高18个点至6.57%。由于借贷息率仅上升18个点,低于预期,加息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亦非常有限。
此外,要减慢银行存款流向股市的速度,同时消除最近市场对存款增长放缓的忧虑,以及控制股市急升,则必须令存款的孳息曲线更具吸引力。不过,对于追求回报的国内投资者而言,利润幅度仍未算吸引。
第四,准备金率会再提升50个点至11.5%,为11个月内第八次。不过,银行于3月底的平均比率已达到13%,比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高出两个百分点,因此其净影响亦不受投资者重视。
商品投资现潜力
但值得留意的是,2007年初商品大幅调整,惹来市场推测商品已重整完毕,投资者应将资金转移于其他金融资产,趁商品价格反弹时离场。虽然部分商品易受天气及政治因素影响多于相关的需求及投资周期波动,使商品价格波幅扩大。不过,鉴于商品的长远需求强劲但供应有限,笔者相信商品仍具投资潜力。
首先,中国及印度等大部分新兴市场的工业化进程持续,进一步推高全球商品的消耗量。就像与中国同属生产国的南韩,铜及铝的全年人均消耗量分别约为38磅及25公斤,而中国在两者的数字仅为6磅。如果中国跟随南韩的经济发展步伐,将会对全球商品需求带来重大影响。此外,虽然商品供应不断增加,但长远供应量仍然有限。
30年来,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自然使近年的资本开支亦随之下降。即使近年勘探采矿及投资金额大增,但成功开采的矿源却极少,使采矿投资的预算成本甚高。再者,采矿业精简架构,宁愿透过并购扩大产量,也不进行勘探开采,使供应持续紧张。最后,全球通胀趋势大致向上,此走势通常促使市场选择商品及公共事业股作为对冲通胀的投资。话虽如此,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有减慢迹象,加上供应情况改善,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将减少,工业商品于未来六个月的周期性因素仍然欠佳。
目前是正常的周期性波动,并非重现70年代中期实际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尽管名义金属价格升至历史高位,实际金属价格仍远低于70年代中的水平。而且由2001年起,实际金属价格经历周期性波动后,仍然稳步上扬,与下跌的周期刚好相反。短期内,投资者因揣测而增加商品投资,将会令价格波幅远超基本市场供求的幅度,继而使资源股于短期内受压,但长远前景仍然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