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文言句式课看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苦苦探求的一个话题。
  众所周知,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常会感到痛苦不堪,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发挥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更关系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如何发挥教师在文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呢?
  下面我想从一堂文言句式课的教学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大家知道,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有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和省略句。每种句式又都有自己的一些标志。所以,过去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把各种句式的标志性特征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常见的标志特征,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但实际上,学生在平时做题与考试中,根据这些所谓的标志去判断,常常出现错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的标志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们还有其他的作用。如果教师引导不够,讲解不透,学生就容易辨识不清。所以,从有效性学习的角度看,这就属于无效性学习。因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运用不好,就谈不上有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在教授文言文句式时,先从文章中找一些带有所谓文言句式标志的句子,让学生去辨析他们的不同,如,在谈到“于”可以作被动句标志时,我选了这样几个句子: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其制稍异于前。”
  这四个句中都含有“于”字,且第一句中有两个“于”字。然后,我让学生比较这几个句中的“于”字的用法,由于全是学过的课文,学生基本上都能指出他们的用法。但当我问到第一句中的“不拘于时”的“于”和第二句中的“于”为什么作“被”讲,而第一句中的“学于余”却作“向”讲;三、四两句中“于”字为何与一二句中的“于”字解释不同时,学生却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引导学生将一、二句与三、四句中的“于”字后面词进行比较,结果学生发现一、二句中“于”字后面跟的是表对象的词,而三、四句中“于”字后跟的是表地点、时间的词,从而弄清了这几个“于”字为何不同的原因。接着,我又让学生将第一、二句中的三个“于”字前的动词作比较,结果学生发现,第一、三两个“于”字前的动词都是用来陈述“于”后对象的,而第二个“于”字前的动词是用来陈述全句主语的。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来概括“于”表被动的条件,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是“于”后面必须跟表对象的名词,二是“于”前的动词必须是用来陈述“于”后对象的。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又从课外找了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握了“于”表被动的知识,因此,学生都准确无误地判断了出来。在谈到“见”“为”表被动时,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果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堂文言句式教学课,我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花比较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到比较大的收益;学生学习了知识算不上叫有效的“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那才叫有效的“导”;学生只知其然那不叫有效的“导”,知其所以然那就才叫有效的“导”;教师教授了知识还不能称为有效的“导”,教师的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那才叫有效的“导”。因此,要想做到有效性的“导”,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开动思维,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叶圣陶说:“教师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
  怎样导?从这一节课教学中,我觉得要做好引导应注意三个方面。
  1.“导”的方式 教师在引导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就像导演,只导而不演,让演员自己去体会角色,给演员表演留有最大的空间,如,在讲“于”的用法时,如果只给一个单独的句子,学生就很难发现问题的关键,给了两个句子,学生就有了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掌握了这一知识。
  2.“导”要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现象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不在于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要能让学生从一个问题中发现其基本规律。在这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句子与课文中学过的句子结合起来,结果学生发现这是其共有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不在于掌握一个知识,而在于掌握这一知识的有关规律,就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样“导”才算有一定的成效。
  3.“导”的目的 导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找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规律,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导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在对某一知识引导后,要从课外选择实例,要学生去实践,这样既可巩固所学成果,又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其他文献
在高等教育简政放权改革紧锣密鼓地展开之际,探究其热兴的背景,反思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本轮高等教育简政放权改革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和评价。大众化背景下办人民满意的高
因为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知性思维欠缺的不自觉,造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多有偏差或错误。中国传统哲学擅长的实践理性可对原理课的德性教育部分提供反思和借鉴。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淡化文体”,考试作文要求也多半是“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结果今天交到我们手上的大多是不分文体杂糅着各种表达的“四不像”作文.
目前,我国司法改革顺利完成,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全面铺开,法官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已经确立,但相对应的法官责任豁免制度却未明文确立起来,为了进
为提高木聚糖酶在重组毕赤酵母工程菌中的表达量,优化了工程菌发酵的种龄、接种量、诱导时间、诱导用甲醇浓度、pH等条件。结果显示:种龄16h,接种量4%,生长期间发酵液pH4.8,诱导期间
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占19分,3个选择题和1道翻译题,是考生失分率较高的一道题。命题者往往选择带有重点实虚词的句子及含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
一、命题导向 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