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与萨特的剧本《禁闭》有着强烈的互文性,本文借助萨特存在主义的他人观阐释《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物关系,以揭示故事悲剧的根本成因。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 他人观 悲剧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92-02
张寒冰(1985-),女,山东聊城人,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因描写孤独著称。《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中篇力作,麦卡勒斯曾表示“这本书是她的神话小说……整篇小说是在一种漠视、狭隘、刻薄和野蛮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小说的悲哀和忧伤则源于她对人类内在残忍的深刻认识”[1]。故事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是一部典型的麦卡勒斯式的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和萨特的《禁闭》中加尔洵、艾斯黛儿和伊乃丝之间追逐与逃离有着强烈的互文性,面对这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以及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萨特借加尔洵之口道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他人观。
一、让·保罗·萨特的“他人观”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人有绝对的自由,处境中的人通过自由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人和人之间通过注视产生联系,“他人与物是绝对不同的,他们和我一样是自为的存在……他有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着世界……但当一个他人的目光落到我的身上,注视我的时候,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在他人的注视下,我就成了‘为他的存在’,就是一种‘自在’了”[2]。处境中的人通过注视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人注视下我由“为我的存在”转向“为他的存在”,所以“我最原始的堕落就是他人的存在”[3]。萨特通过剧本《禁闭》进一步阐释了存在主义的他人观,在此,萨特提出“他人就是地狱”的他人观。对此,萨特曾有过这样的解释:“我想说的是:‘他人就是地狱……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于别人的判断了’……我通过这个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生活的地狱是如何禁锢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4]尽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但是正是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争取主动而不要过分依赖别人的判断。
二、他人关系下三位主人公之间虐人和虐己的恶性循环
故事中,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三人作为爱者都倾尽所有以试图换取爱情,结果都是徒劳,最后三人分别走向虚无缥缈的未来。由于从小遭到父母的遗弃,马文·马西养成了无恶不作的性格。爱情的到来唤醒了他的良知,他弃恶从善。“他倾慕艾米利亚小姐足足两年……他行为也彻底改好了。他对养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爱”[5]。表面看来,马文·马西的改邪归正因为艾米利亚答应了他的求婚而收到实效,然而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十天。爱情失利的马文·马西由恶棍变成了恶魔,最后锒铛入狱。马文·马西示爱的方式是完全地转变为“为他的存在”,这种自虐式的爱情很奏效,然而,艾米利亚是个正义感十足的女人,表面上的积极回应掩盖不了要整治马文·马西的真实意图,所以此时的艾米利亚选择成为一个虐待者。马文·马西和艾米利亚爱情的最终分崩离析是可以想见的结局,因为整个过程就是双方各自心怀鬼胎的一场较量。最终的结局是马文·马西失败后变本加厉的作恶多端,最终入狱,这种自虐式的报复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艾米利亚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段插曲而有所改变,直到李蒙的闯入。
李蒙出现之前,艾米利亚的生活平静、单调。艾米利亚身材魁梧,酿酒、农活样样拿手,她凭借自己的能力富甲一方。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阳刚在艾米利亚身上平分秋色,艾米利亚游刃有余地掌握着这种平衡,李蒙的到来打破了她的防线,因为艾米利亚爱上了他。李蒙是一个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小罗锅,以攀亲为名来投靠艾米利亚。艾米利亚奇迹般地留下了他并为他修建了咖啡馆,“艾米利亚的一切产业都是属于他的,因为只要他一不高兴,艾米利亚小姐就慌了神,到处去找礼物来送给他”[6]。作为“自为的存在”,艾米利亚选择完全的“为他的存在”而把自己物化,来博取李蒙的欢心。李蒙投靠艾米利亚的目的就是寻找安身之处,达到目的后,对艾米利亚爱上他这个意外的收获,他漠然接受。这种自虐式的爱情只是让李蒙获得了爱情,李蒙则扮演了一个漠然的虐待者。艾米利亚和李蒙在各求所需的层面上都是赢家,这样一厢情愿式的爱情,因为马文·马西的出现而宣告失衡。
咖啡馆成立六年后,马文·马西出狱了,出狱后的他选择回来报复艾米利亚。李蒙在看到马文·马西的第一眼就被他的男性气质吸引而爱上了他,尽管马文·马西对李蒙恶语相向仍改变不了李蒙对爱情的坚定。此时的李蒙重复着艾米利亚式的自虐方式以期换取爱情。当他以倾囊相助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爱情,也仅仅是在重复马文·马西和艾米利亚曾经的遭遇。马文·马西在李蒙的爱情中无形中也扮演了一次虐待者。最终,马文·马西借助李蒙打败了艾米利亚,来自虚空的李蒙跟随马文·马西消失于虚空。艾米利亚停留在了一场无望的等待中。
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恶化了的人际关系,为了保住属于自己的爱情,三人相继选择由“自为的存在”转向“自在的存在”,他们都认为以自己的完全的物化为前提的爱情是可以长久的,不想在他们分别扮演爱者这一角色时,作为被爱者的另一方随时都有可能清醒过来,“因为恋爱者是不满足的,被爱者就会越发理解到自己被欺骗,被对方限制了自由。而爱者越爱被爱者,被爱者就越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也就越要恢复到……自己的存在的权利上面去。最后恋爱就終止了。”[7]在这种自虐式的爱情中,被爱者的漠然相对让他们自动成为施虐者,所以,尽管爱者积极地千方百计地想维护好这样的一种平衡,然而终究是徒劳,因为被爱者作为“自为的存在”是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另外,爱情本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也就是说,爱者必须与被爱者单独在一起,才能使爱情保持其中心性,如果有第三者看到了一对情人,那爱情就中止了。”[8]因为他人注视下,“我”经历了由“自为”向“自在”的一种转变,这种由主动向被动的转变打破了爱情应有的底线,所以爱情被迫中止。作为自为的存在,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都有选择的权利,然而在这种单恋式的爱情面前,作为爱者,他们都甘心成为对方眼中的自在之物而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即使爱情受到威胁,他们仍囿于自己保住爱情的固有方式而无动于衷,所以最终三人等到的都是爱情的离去。在这场荒诞的三角恋中,三人都处于追逐与逃离的怪圈,有过交集,但是最终都走向了各自的陌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去打碎别人威胁的目光去争取自由,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这种恶化了的人际关系中,他人成为了把他们打入地狱的助推器,这也正印证了萨特在他人观中提出的“他人就是地狱”的观点。
三、结语
作为美国南方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卡森·麦卡勒斯的特殊性表现在,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人类终极情感的阐释和解说,最深切的爱都无法改变人类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爱情为主线阐释了三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恨纠葛,仍逃不出孤独、精神隔绝以及爱的无能的主题。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自由以及选择的重要性,然而三位主人公面对爱情却以逃避选择的方式留住爱情,在这种被动的选择下,他们选择的是在生活的地狱中沉沦,所以最终爱情离去,也带走了他们生存的希望。爱情在三个人的心中都曾开出过美丽的花,然而不恰当的爱带来的结果便是花开无果。
【参考文献】
[1]杜小真著.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让·保罗·萨特著.杜小真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责任编辑:陈贵娟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 他人观 悲剧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92-02
张寒冰(1985-),女,山东聊城人,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因描写孤独著称。《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中篇力作,麦卡勒斯曾表示“这本书是她的神话小说……整篇小说是在一种漠视、狭隘、刻薄和野蛮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小说的悲哀和忧伤则源于她对人类内在残忍的深刻认识”[1]。故事对人性的剖析入木三分,是一部典型的麦卡勒斯式的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和萨特的《禁闭》中加尔洵、艾斯黛儿和伊乃丝之间追逐与逃离有着强烈的互文性,面对这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以及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萨特借加尔洵之口道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他人观。
一、让·保罗·萨特的“他人观”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人有绝对的自由,处境中的人通过自由选择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人和人之间通过注视产生联系,“他人与物是绝对不同的,他们和我一样是自为的存在……他有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着世界……但当一个他人的目光落到我的身上,注视我的时候,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在他人的注视下,我就成了‘为他的存在’,就是一种‘自在’了”[2]。处境中的人通过注视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人注视下我由“为我的存在”转向“为他的存在”,所以“我最原始的堕落就是他人的存在”[3]。萨特通过剧本《禁闭》进一步阐释了存在主义的他人观,在此,萨特提出“他人就是地狱”的他人观。对此,萨特曾有过这样的解释:“我想说的是:‘他人就是地狱……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于别人的判断了’……我通过这个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生活的地狱是如何禁锢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4]尽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但是正是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争取主动而不要过分依赖别人的判断。
二、他人关系下三位主人公之间虐人和虐己的恶性循环
故事中,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三人作为爱者都倾尽所有以试图换取爱情,结果都是徒劳,最后三人分别走向虚无缥缈的未来。由于从小遭到父母的遗弃,马文·马西养成了无恶不作的性格。爱情的到来唤醒了他的良知,他弃恶从善。“他倾慕艾米利亚小姐足足两年……他行为也彻底改好了。他对养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爱”[5]。表面看来,马文·马西的改邪归正因为艾米利亚答应了他的求婚而收到实效,然而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十天。爱情失利的马文·马西由恶棍变成了恶魔,最后锒铛入狱。马文·马西示爱的方式是完全地转变为“为他的存在”,这种自虐式的爱情很奏效,然而,艾米利亚是个正义感十足的女人,表面上的积极回应掩盖不了要整治马文·马西的真实意图,所以此时的艾米利亚选择成为一个虐待者。马文·马西和艾米利亚爱情的最终分崩离析是可以想见的结局,因为整个过程就是双方各自心怀鬼胎的一场较量。最终的结局是马文·马西失败后变本加厉的作恶多端,最终入狱,这种自虐式的报复方式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艾米利亚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段插曲而有所改变,直到李蒙的闯入。
李蒙出现之前,艾米利亚的生活平静、单调。艾米利亚身材魁梧,酿酒、农活样样拿手,她凭借自己的能力富甲一方。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阳刚在艾米利亚身上平分秋色,艾米利亚游刃有余地掌握着这种平衡,李蒙的到来打破了她的防线,因为艾米利亚爱上了他。李蒙是一个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小罗锅,以攀亲为名来投靠艾米利亚。艾米利亚奇迹般地留下了他并为他修建了咖啡馆,“艾米利亚的一切产业都是属于他的,因为只要他一不高兴,艾米利亚小姐就慌了神,到处去找礼物来送给他”[6]。作为“自为的存在”,艾米利亚选择完全的“为他的存在”而把自己物化,来博取李蒙的欢心。李蒙投靠艾米利亚的目的就是寻找安身之处,达到目的后,对艾米利亚爱上他这个意外的收获,他漠然接受。这种自虐式的爱情只是让李蒙获得了爱情,李蒙则扮演了一个漠然的虐待者。艾米利亚和李蒙在各求所需的层面上都是赢家,这样一厢情愿式的爱情,因为马文·马西的出现而宣告失衡。
咖啡馆成立六年后,马文·马西出狱了,出狱后的他选择回来报复艾米利亚。李蒙在看到马文·马西的第一眼就被他的男性气质吸引而爱上了他,尽管马文·马西对李蒙恶语相向仍改变不了李蒙对爱情的坚定。此时的李蒙重复着艾米利亚式的自虐方式以期换取爱情。当他以倾囊相助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爱情,也仅仅是在重复马文·马西和艾米利亚曾经的遭遇。马文·马西在李蒙的爱情中无形中也扮演了一次虐待者。最终,马文·马西借助李蒙打败了艾米利亚,来自虚空的李蒙跟随马文·马西消失于虚空。艾米利亚停留在了一场无望的等待中。
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恶化了的人际关系,为了保住属于自己的爱情,三人相继选择由“自为的存在”转向“自在的存在”,他们都认为以自己的完全的物化为前提的爱情是可以长久的,不想在他们分别扮演爱者这一角色时,作为被爱者的另一方随时都有可能清醒过来,“因为恋爱者是不满足的,被爱者就会越发理解到自己被欺骗,被对方限制了自由。而爱者越爱被爱者,被爱者就越失去了自身的存在,也就越要恢复到……自己的存在的权利上面去。最后恋爱就終止了。”[7]在这种自虐式的爱情中,被爱者的漠然相对让他们自动成为施虐者,所以,尽管爱者积极地千方百计地想维护好这样的一种平衡,然而终究是徒劳,因为被爱者作为“自为的存在”是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另外,爱情本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也就是说,爱者必须与被爱者单独在一起,才能使爱情保持其中心性,如果有第三者看到了一对情人,那爱情就中止了。”[8]因为他人注视下,“我”经历了由“自为”向“自在”的一种转变,这种由主动向被动的转变打破了爱情应有的底线,所以爱情被迫中止。作为自为的存在,艾米利亚、李蒙和马文·马西都有选择的权利,然而在这种单恋式的爱情面前,作为爱者,他们都甘心成为对方眼中的自在之物而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即使爱情受到威胁,他们仍囿于自己保住爱情的固有方式而无动于衷,所以最终三人等到的都是爱情的离去。在这场荒诞的三角恋中,三人都处于追逐与逃离的怪圈,有过交集,但是最终都走向了各自的陌路,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去打碎别人威胁的目光去争取自由,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这种恶化了的人际关系中,他人成为了把他们打入地狱的助推器,这也正印证了萨特在他人观中提出的“他人就是地狱”的观点。
三、结语
作为美国南方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卡森·麦卡勒斯的特殊性表现在,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对人类终极情感的阐释和解说,最深切的爱都无法改变人类的孤独。《伤心咖啡馆之歌》以爱情为主线阐释了三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恨纠葛,仍逃不出孤独、精神隔绝以及爱的无能的主题。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自由以及选择的重要性,然而三位主人公面对爱情却以逃避选择的方式留住爱情,在这种被动的选择下,他们选择的是在生活的地狱中沉沦,所以最终爱情离去,也带走了他们生存的希望。爱情在三个人的心中都曾开出过美丽的花,然而不恰当的爱带来的结果便是花开无果。
【参考文献】
[1]杜小真著.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让·保罗·萨特著.杜小真译.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责任编辑:陈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