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对于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对于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①
生产力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二重性特点。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②党的十三大所确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③由此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基础既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又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之所以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这是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传统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基础。④
我国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新的生产力相容性表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社会的大力协同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对创新思维具有有力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都和科学技术的共有性的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
基本经济制度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二重性特点,既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
现代科技生产力决定公有制的存在。第一,科技生产力的“公有性”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在生产关系方面,只有采取公有制的形式,才能实现对科学技术这种“公有物品”的合理利用,完成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效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生产力的“公有性”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第二,科学技术人格化代表的出现决定公有制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也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而且其比重会越来越大,为了使其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需要使其人格化,新的生产要素人格化的标志是科技劳动者队伍的形成和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这就需要一个最终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维护劳动者根本利益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这种所有制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力的多样性决定非公有制的存在。第一,非主导生产要素的相对独立性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现实依据。在科学技术成为主导生产要素,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其他非主导生产要素对主导生产要素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发挥相对主导作用。如为了解决引进国外投资,解决本国建设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三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是适宜的所有制形式。由此表明,在我国全社会范围内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还必须允许其它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并存。⑤第二,科学技术价值的转化性决定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都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使科学技术通过这些要素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就所有制的关系而言,它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具有协调性,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伟大经济建设事业中,这使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着必然性。
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也具有二重性,既具有经济调控的职能,又具有加快创新的职能。
国家经济调控职能的必要性。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其价值不会自动实现。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福利最大化,由此产生了政府宏观调控必要性,以便实现全社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供求关系平衡。⑥
国家创新调控职能的必要性。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其科技价值不会自动实现。为了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政府创新调控的必要性。政府创新调控的实质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从而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以实现。
发展前途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前途也具有二重性。在此方面,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分别给了我们反面和正面的范例。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原因探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最基本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第一,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的缺乏。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因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得不面对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的重大任务。苏联正是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重大挫折。⑦第二,社会主义阶级基础的缺失。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打造其阶级基础—新型工人阶级⑧。但苏联对此缺乏认识,长期以来没有有效解决发挥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作用,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⑨这样在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危机,国家面临解体的关键时刻,包括新型工人阶级在内的工人阶级并没有挺身而出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事业终于遭到失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证明,通过改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第一,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的成功打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表明,通过改革开放,完全可以使打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的任务由可能成为现实。第二,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脑力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⑩由此可见,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础能够不断巩固。第三,上层建筑不断调整。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层建筑不断调整,从而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改革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反映了要用发展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必须用和谐哲学来统领发展思路,从而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观念支持。总之,通过改革开放,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成功。(作者为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注释
①甄平平,王丽颖:“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②陈桂生:“‘根据地干部教育史’研究旨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
⑤郑文范:“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生产力基础”,《光明日报》,1999年3月22日。
⑥李海平:“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问题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⑦Институт экономики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экономия .Москв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4:11.
⑧郑文范:“论科技型企业以知为本的发展模式”,《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3期。
⑨李向南:“科技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⑩杜永明:“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变化”,《探索与求是》,2001年第11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一系列二重性的特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重性的特点,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点等,对于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①
生产力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二重性特点。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②党的十三大所确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③由此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基础既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又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之所以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这是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传统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基础。④
我国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新的生产力相容性表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社会的大力协同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对创新思维具有有力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都和科学技术的共有性的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
基本经济制度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二重性特点,既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
现代科技生产力决定公有制的存在。第一,科技生产力的“公有性”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在生产关系方面,只有采取公有制的形式,才能实现对科学技术这种“公有物品”的合理利用,完成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效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生产力的“公有性”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第二,科学技术人格化代表的出现决定公有制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也包括现代科技生产力,而且其比重会越来越大,为了使其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需要使其人格化,新的生产要素人格化的标志是科技劳动者队伍的形成和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这就需要一个最终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维护劳动者根本利益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这种所有制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力的多样性决定非公有制的存在。第一,非主导生产要素的相对独立性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现实依据。在科学技术成为主导生产要素,对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其他非主导生产要素对主导生产要素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发挥相对主导作用。如为了解决引进国外投资,解决本国建设所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三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是适宜的所有制形式。由此表明,在我国全社会范围内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还必须允许其它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并存。⑤第二,科学技术价值的转化性决定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都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使科学技术通过这些要素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就所有制的关系而言,它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具有协调性,统一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伟大经济建设事业中,这使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着必然性。
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也具有二重性,既具有经济调控的职能,又具有加快创新的职能。
国家经济调控职能的必要性。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包括机器大工业等传统生产力,其价值不会自动实现。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福利最大化,由此产生了政府宏观调控必要性,以便实现全社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供求关系平衡。⑥
国家创新调控职能的必要性。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手段和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其科技价值不会自动实现。为了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政府创新调控的必要性。政府创新调控的实质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从而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以实现。
发展前途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前途也具有二重性。在此方面,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分别给了我们反面和正面的范例。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原因探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最基本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第一,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的缺乏。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因此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得不面对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的重大任务。苏联正是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重大挫折。⑦第二,社会主义阶级基础的缺失。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打造其阶级基础—新型工人阶级⑧。但苏联对此缺乏认识,长期以来没有有效解决发挥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作用,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⑨这样在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危机,国家面临解体的关键时刻,包括新型工人阶级在内的工人阶级并没有挺身而出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事业终于遭到失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理论证明,通过改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成功建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基础。第一,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的成功打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表明,通过改革开放,完全可以使打造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基础的任务由可能成为现实。第二,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脑力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⑩由此可见,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的基础能够不断巩固。第三,上层建筑不断调整。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层建筑不断调整,从而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改革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反映了要用发展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必须用和谐哲学来统领发展思路,从而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观念支持。总之,通过改革开放,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不断完善,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会成功。(作者为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注释
①甄平平,王丽颖:“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5期。
②陈桂生:“‘根据地干部教育史’研究旨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
⑤郑文范:“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的生产力基础”,《光明日报》,1999年3月22日。
⑥李海平:“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问题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⑦Институт экономики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экономия .Москв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4:11.
⑧郑文范:“论科技型企业以知为本的发展模式”,《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3期。
⑨李向南:“科技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⑩杜永明:“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变化”,《探索与求是》,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