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定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83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整本书阅读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中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开始推行运用,其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阅读整本的书,高中生学会正确阅读并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在小学中段开展整本书阅读应该对其进行全新定位,如应将整本书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勾连,教学活动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表达交流为主,学生自主阅读为辅。利用整本书阅读完善学生的阅读取向,开阔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小学中段 口语交际教学
  整本书阅读具有极其现实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整本书阅读更能够扩大阅读空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备受青睐,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整本书阅读的基本定位
  理想的阅读状态是不被打扰的自主阅读,但在学生普遍没有到达理想状态的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教师引导为主[1]。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研究,以吴欣歆和吴泓为代表。他们认为,教师指导的作用包括帮助学生读完整本书,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表”“阅读心情卡”,让学生快速地通读整本书,了解故事情节,梳理全书的结构并质疑。
  主题交流为主的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将整本书阅读引入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以余党绪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余党绪认为,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最大区别在于整本书阅读必须借助精心的課程设置与教学安排,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和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3]。他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念融入整本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角色应该是读写与思辨的教练,是读写结合的示范者。他把整本的书进行母题、话题、问题的串联,引导学生思考。
  整本书阅读主要目标是阅读和理解整本书,重点是读懂。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书中人物形象,感悟整本书的主旨思想作为主体,不管是以方法指导为主的整本书阅读还是以主题交流为主的整本书阅读,说和写在其中都是促进“读”的活动,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本领。
  二、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新定位
  (一)重新定位:以读促说
  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目的不在读,而是在说,以读促说。《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小学中段关于阅读目标的定位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4]在课标的阐述中有这样几个重要字眼:“初步把握”、“复述”和“交流感受”。“初步把握”属于“读”,从“初步把握”可以看出课标对于小学中段的阅读要求并不高,只需做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情感。虽然要求不高,但确实切合实际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积累阅读量,加之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复述”和“交流感受”,二者都属于“说”。为什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说”比“读”重要呢?首先,三四年级正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学习,口语能力的发展就会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反之,错过关键期,则会导致“少慢差费”的学习结果。“复述”和“交流感受”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很好地抓住了口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次,新课标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工具性课程最核心的功能是运用,而且是熟练的运动,就如同练习驾驶机动车,务必让自己熟练掌握驾驶技能才能上路,否则就是害人害己。正如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里说:“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也是熟练地运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5]最后,世界各国的母语教学早早确立了以“表达”为重点。俄罗斯甚至把母语课程分为“俄语”和“文学”两个部分,通过两个部分的教学保障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二)模块主题阅读
  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要做到“以读促说”。“读”是“说”的基础,缺少文字材料的输入,就没有口头交际的输出。小学中段是打基础的阶段,不能以高中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小说《海底两万里》就可以运用到口语交际的指导。《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一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小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学生总是对未知和神秘充满着期待,《海底两万里》正是讲述神秘的海底世界,作者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学生很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阅读小说。另一方面,《海底两万里》是一部长篇小说,总字数高达3100000字,如此长的篇幅对于小学生阅读起来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保持高涨的阅读情绪呢?第一,教师对小说进行主题的分类,以此引导学生有目的阅读。将小说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海底的奇异景观;二是海底的各类生物;三是海底的科学知识;四是海底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四个主题,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文本的阅读。一来,这符合小学生“悟性未开”的特点,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主题,减少学生的盲目感。二来,分主题阅读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很难想象让三四年级的学生一动不动地完成长篇小说的阅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规定阶段性的任务,明确主题,减少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抵触情绪。三来,分主题阅读可以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切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由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前行,会让学生走得更远更深。第二,教师适当给予学生一些阅读奖励。教师面对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不愿意学习。当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些违反天性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需要给予小学生一些奖励,通过一些物质奖励,鼓励按时按量完成阅读的孩子,还可以树立一些阅读榜样,让其他孩子感受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刺激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阅读形势。   (三)以读促说
  阅读是一种输入,而说就是输出。在前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口语输出自然水到渠成。还是以《海底两万里》为例,常见方式如下:
  1.复述文本材料
  “复述”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而是经过学生将文本材料输入后,经过学生的内化再输出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的知识,要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复述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经过前期四个模块主题的阅读,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大量材料,这些材料无序堆放在学生的大脑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堆无序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个加工处理的方法就是复述,要求学生根据所选的主题,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在课堂上复述出来。比如第七章《种类不明的鲸鱼》,这一章的主题属于海底的科学技术。书中所写的“鲸鱼”实际上是“潜水船”,让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复述,尊重学生的第一感受。如果学生复述有误也无须打断,教师就一定要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获得感和成就感。
  2.提供特定词汇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提供一些适应学生所选主题的词汇。比如第四十二章《珊瑚王国》,学生在交流对珊瑚王国的感受时,受到词汇的限制,可能表达得不够到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魔术、点缀、光辉夺、花卉、星状贝、石竹形”等特定词汇,描述美丽而神秘的珊瑚王国。有了上一次的复述,再进行一次的交流感受,学生就不会那么胆怯,同时,教师给定的这些词汇,可以让学生从表面上感觉难度有所降低,又能让学生专注于这些词匯的使用。如何把这些词汇一个一个融入“说”中,让“说”变得与众不同,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这时候就达到了回忆与理解相结合,内化与外输相结合的层次。
  3.创设特定的说话情境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仅仅依靠纸质书籍的阅读是不完整的学习。在《海里两万里》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可以适当加入视频资料,让视频与学生头脑里的文字,更好地联结起来,让文字立体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其次,让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视频音量关掉,只留下画面,让学生根据动态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对画面进行描述,也可以只播放声音,而不留画面,让学生根据声音自由发挥。这样,能力强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在特定情景的熏陶感染下,超常发挥;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新颖的形式所吸引,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练习“说”的效果。最后,学生在前面两步的引导之下渐入佳境,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如果你作为《海底两万里》的作者,那么你能不能说出比小说更奇幻的经历?或者自由发挥,说说你的奇思妙想。这时候学生的情绪已经被完全调动了,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学生要说好这段话,就不能与原文重复,必须主动阅读原文,学生的“说”就更有创造性,这就是以读促说。
  整本书阅读和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教师要两手抓好,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2]吴欣歆.把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一二三四五”[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7(10).
  [3]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或可成语文教改的发动机[J].语文学习,2017(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吴忠豪.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其他文献
摘 要: 研究生教育有着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学习要求,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是每个硕士研究生新生的必修课。对于学习适应不良的应对过程,“抗逆力模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即面对学习适应上的压力时,个体会出现抗逆力重构、平衡状态的维持和丧失性重构等情形。基于抗逆力重构的视角,学校教育可以从发挥老师和同辈群体的作用,加强学习价值观教育,加强学习方法论教育,构建导师、辅导员、任课教授三级关怀体系,重视学习心理教
摘 要: 依托经典名著进行情境创设的地理试题,能有效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文化育人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命题实践,以《梦溪笔谈》为例,探究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为素材的初中地理试题情境的创设手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经典名著 初中地理试题 《梦溪笔谈》  传统初中地理试题大多缺
摘 要: 《前赤壁赋》引人入胜的是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哲理及苏轼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智慧。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视角尝试解读,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的苏轼,在本文中展示的处世哲学与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不谋而合,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幻想 利他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年苏轼45岁。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各高校的重要教育理念,诸多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高校非常重视这一教育理念,将此理念作为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契机。高校毕业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行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依然发挥作用,但该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习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域文化作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品牌”,对地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汉语(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特色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域性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武术特色与汉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融合及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讨论如何将地域性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同时为高
摘 要: 如何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目标与基本任务,这就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安徽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落实高校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思政理论课 安徽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理论课
摘 要: 随着国家人才方略的制定,强调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人才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建立一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符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提出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职业技能 职业精神 人才培养  近日,
摘 要: 学生是案例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热情对案例教学非常重要。本文从激励理论入手,重点阐述在案例课堂上根据期望理论,通过选取适当的案例、对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期望理论 激励技巧  案例教学因其生动性、形象性、自主性和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得到大学老师的青睐,很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
摘 要: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电子商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贯穿和实践经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关系,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的实践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等方面予以落实,也为其他相关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电子商务
摘 要: 农村涉外旅游业以原有农村旅游业为基础,有利于发挥“长尾理论”优势,前景广阔。英语综合性服务作为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本文从农村涉外旅游服务的视角,结合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学术知识,重点研究农村涉外旅游储备人才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构想,旨在学以致用,优化农村涉外旅游服务,服务社会。  关键词: 农村涉外旅游 外在环境 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  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