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画面”与文学鉴赏资源的隐性缺失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中学浯文课堂教学中,它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沉寂的机体,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因而倍受执教者的青睐。有很多的执教者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利用画面、音乐、色彩来营造教学情境,刻意追求把课堂变成一个有形、有声、有色的艺术天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本无可厚非,也展示了多媒体技术较传统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可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画面”的提供造成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缺失,便会事与愿违,使课堂教学徒具观赏性而失去实际效果。笔者认为,许多“画面”说到底不过是对诗文的“图解”,提供它们,实在不当。而“画面”仅仅是问题的“表”,问题的“里”却反映了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或者说是教学设计出现了偏差,悖谬于文学鉴赏规律。这样,就必然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某些功能的缺失,而且这种缺失往往是不易觉察的。
  首先,这些“画面”的提供丧失了最有价值的语文训练环节,改变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性质。
  现行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其主体是文学作品。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素养,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学生亲身参与阅读活动,心灵直面课文及作者,以自身的生命激情与文本和作者热烈相拥。通过语言的品味、揣摩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从中受到某种感染和启迪。按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原则,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以语言为媒介,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塑造艺术形象,从而获得某种审美愉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想像、再创造,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普高语文课标》)。很显然,如果把语言转化成“画面”,直接提供给学生,这就跳过了思维、想像的环节,变成了被动的认知、识记的过程。如教授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按诗节提供一幅幅带有背景音乐的“画面”,尽管“画面”是执教者花费很大的心血精心设计的,意境也贴近诗文,但它毕竟是执教者自己的二度创造,而不是学生的,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其实,这也是一种包办,一种代替,就好像幼儿园的孩子滑滑梯。大家知道,最有价值的环节是孩子笨手笨脚地爬到滑梯顶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运动能力,锻炼神经系统中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活性的关键环节。如果妈妈把孩子抱到滑梯的顶部,让孩子直接玩“下滑”这个开心的环节,就丧失了最有价值的部分,能力的级别也由“E”下降到“A”级。这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大忌。
  其次,这些“画面”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抹杀了个性差异。
  鉴赏文学作品,需要想像力的参与,因此教授此类课文亦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大好时机。可是学生的想像力是有差异的,各自的审美经验亦不尽相同,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就会千差万别。比如对于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理解,想像力丰富的同学可能会把桥想像成天空中的彩虹一样,凌空飞架,美丽壮观;想像力弱些的同学可能会把桥想像成是他们县里、市里最长的大桥,只是比它又高大、又长了一些。若能这样,亦即达到了鉴赏的目的。正如浙江师大人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主任潘涌所论:“当阅读教学回归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且不受教师和教参对课文预设目标的控制,那么,由于学生阅读期待、心理积淀和文化背景的诸多差异,必然会对同一篇课文产生自己的原初反应,并在继续深化阅读中而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思考和体验,这种阅读个体精神反应的独特性构成了阅读;群体之间精神反应的差异性,使诸种心智‘浮出’课文,翩然起舞,从而形成阅读教学中的共鸣、争鸣、交融、存异等状态——而这正是阅读教学中令人激赏、令人向往的一种理想境界。”但若此时出示“武汉长江大铁桥”的画面,又把艺术的真实拉回到生活的真实,让所有学生的想像力都定格在同一层面上,抹杀了个性差异,此过程亦变成对武汉长江大铁桥的认知过程。这也是课堂教学功能缺失的一个方面。
  其三,这些画面削弱了文学作品固有的艺术魅力,失去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机会。
  既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又具有丰富性和无限性的特点,所以,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是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可代替的。如《三国演义》中仅战役的描写就多达几十次,其中袁曹官渡之战是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大战,参战人数将近百万,但作者仅用1200多字就全面清晰地描绘出战争浩大的场面。后来《三国演义》被搬上银屏,尽管导演调动各种手段去烘托战争的气氛,展示战争的场面,可给人的感觉还是没有到位。上个世纪80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牛头山救驾,岳云闯番营”至今还记忆犹新:“只见岳云,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金盔金甲素罗袍,跨上青骢马,手持一对雷鼓晃金锤,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番营里强弓硬弩雨点一样射向岳云,那岳云舞动双锤拨打雕翎,上护其身,下护其马,是勇往直前。说是迟,那是快,眨眼之间来到了营边,岳云双腿一夹马前胸,这匹马唏啾啾一声长鸣,腾空而起,越过营边的鹿角丫杈,杀进了番营……”这幅画面已深深地烙在听众脑海里。后来《岳飞传》被搬上银幕,却让观众感到淡然无味,索然无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同样道理,一幅“池塘荷花图”怎能尽展朱先生《荷塘月色》的神韵?一幅山水画怎能尽现《山居秋暝》的意境?“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又岂是电视剧“剧照”那般模样?另一方面,学生语感产生的过程就是言语主体向言语对象(言语作品)主动、创造性地融入的过程,是其言语结构将言语对象有所加工、吸纳的过程,主体的言语结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补充、优化乃至重构。《荷塘月色》那节奏明朗、“清新而不失自然”的言语形式,徐志摩那不沾人间烟火、透着性灵的诗句以及流动的韵律,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语言能力的绝佳样本。换成“画面”,仅剩下感官的刺激,何谈语感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更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认知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玩味课文言语的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为重任。“白菜帮上雕花”——好看而不实用,这应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禁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亦应注重实效,恰如其分,一定要锁定在教学“辅助”手段这个层面上,千万不可片面地追求场面的热闹,形式的漂亮。否则,顾此失彼,甚至喧宾夺主,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某些功能的缺失,不也就成了“白菜帮上雕花”了吗?
  
  [作者通联:安徽蒙城一中]
其他文献
教育家夏丐尊在《文心·文章作法》说:“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不同而感受不同。”“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
英国著名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 Bohm)曾这样界定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
课文插图曾经被视为一种摆设和点缀,如今,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和国标本教材的使用,教师们又重新认识了“资源”二字,也认识到了课文插图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在语文课堂中的魅力势不可挡。  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利用插图教出了新天地。在学生朗读了诗歌后,让他们观察、探究课文中的插图是否真正体现了诗歌的意境,讨论交流思维活跃,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有的说诗中说是瘦马,
从今年开始,更多的北京市民将熟悉一个新事物--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主管这个事物的组织是国际市民体育联盟中国总部。从2005年2月开始,隶属于总部的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中心在国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文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者,笔者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者认为作者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
案倒背景:今天批改开学第一篇作文.写最难忘的寒假生活。看到一篇写自己跟爸爸吃麻辣烫的好文章.真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叫人禁不住唾津潜溢。谁知竟是班上最怕作文的戴晶晶“写
我在一篇《浮想翩翩文思来》的文章中写到:“中学生写不出好文章,不是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缺少阅读借鉴,而是没有翩翩的联想而文思滞塞。”基于这种认识,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联想思维训练课在五所高中的不同授课,效果很好。下面是这堂课的实录:  师 同学们,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学语文感到比较为难的是什么?  生 作文。(还有少数认为是文言文)  师 作文难在哪儿呢?  生 缺少生活内容,无话可写。  师 生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