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和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日后临床生化检验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人,按照标准采集每位受检者的血液样本10ml,分离血清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非溶血)60例,观察组(溶血)60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检验生化检验结果。结果 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化指标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观察组的血糖和血钙值略有下降,其他数值均偏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钙、尿素氮和肌酐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临床应当充分认识到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关的操作人员应当规范操作,减少操作和测量的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生化检验 溶血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21-02
溶血(Hemolysis)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现象,由于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逸出,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产生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的结果[1]。一般产生溶血的原因包括:①剧烈震动;②低温冷冻(-20℃以下);③pH剧烈改变,导致血液过酸或者过碱;④混入酒精和乙醚等物质,改变血液的性质等。本文希望研究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选择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人的血液样本进行对照试验,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人,男33例人,女27人,平均年龄38.1±5.6岁。按照标准采集每位受检者的血液样本10ml,所有的样本无肉眼可见的浑浊或者溶血,分离血清样本,将血液分别放于2个试管中。随机分为对照组(非溶血)60例,对照组血液样本在常温下1200r/min离心10min后,吸取1ml上清液作为样本;观察组(溶血)60例,观察组血液样本先放于-25℃冷冻柜保存10min,用细玻璃棒将搅拌样本,再使用1200/r离心10mi后,吸1ml上清液作为样本。
1.2 方法
60例健康受检者患者空腹抽取10ml血液样本,观察无肉眼的浑浊和溶血后,分别注入2个试管中,每个试管5ml。对照组在常温下使用离心机1200r/min离心10min后,用吸管吸取上清液1m作为待测样本;观察组在-25℃冷冻柜保存10min,用细玻璃棒将搅拌样本,再使用离心机1200/r离心10mi后,用吸管吸取1ml上清液作为样本。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和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临床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尿酸(UA)、血糖(GLU)、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血钙(Ca)、尿酸氮(BUN)和肌酐等14项基础生化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将临床诊断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件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算P值并对差异值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分析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2 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化指标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观察组的血糖和血钙值略有下降,其他数值均偏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钙、尿素氮和肌酐值无明显差异。
表1 两组血液样本14项生化指标结果对比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化指标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观察组的血糖和血钙值略有下降,其他数值均偏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钙、尿素氮和肌酐值无明显差异。在抽血过程中,一些疏忽和不当的操作容易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主要包括:①注射剂和针头之间连接不禁,导致抽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2];②血液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机械震荡;③采集过程中,进针的位置不准确,造成血肿现象发生;④血液储存器的质量不过关等。溶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干扰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在溶血的产生过程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破坏,会导致某些细胞组织释放内在物质,影响待测血液的正常浓度和性质[3]。国内研究表明,谷草转氨酶在人体细胞内的浓度是在血清样本中的38倍左
右,乳酸脱氢酶大约为180倍[4],一旦发生溶血效应后,这两个生化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于此同时,当溶血发生后,某些细胞破坏后溶解在血清样本中,从而增加了血清的体积,使得血清样本的血糖和血磷等成分的含量明显下降[5]。国外相关文献报告表明,除了机械震荡和冷冻外,某些药物和饮食也会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乙醇、有机磷等药物,可以提高血液中丙氨酸转换酶的活性,影响谷丙氨酸的含量[6];酚酞类药物会引起血清总蛋白含量改变。进食会使得血液中血糖和血脂的成分升高,高蛋白物质会引起尿素值偏高,高核算物质会引起尿酸含量偏高,因此抽血检查前12h应当严格禁食,以防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临床应当充分认识到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关的操作人员应当规范操作,减少操作和测量的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万东文. 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对结果影响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6(7): 90.
[2] 高亚英, 王晓明, 蒋冬青等. 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及控制[J]. 交通医学, 2012, 16(1): 84.
[3] 蒋毅, 汪忠彦. 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8(10): 115-116.
[4] 靳敏.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J]. 广西医学, 2012, 24(9): 1363-1364.
[5] 闫润花.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医学信息, 2011, 9(4): 4982-4983.
[6] 谭为, 周卫东. 标本溶血对干化学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2): 180-181.
【关键词】 生化检验 溶血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321-02
溶血(Hemolysis)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现象,由于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逸出,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产生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的结果[1]。一般产生溶血的原因包括:①剧烈震动;②低温冷冻(-20℃以下);③pH剧烈改变,导致血液过酸或者过碱;④混入酒精和乙醚等物质,改变血液的性质等。本文希望研究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选择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人的血液样本进行对照试验,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0人,男33例人,女27人,平均年龄38.1±5.6岁。按照标准采集每位受检者的血液样本10ml,所有的样本无肉眼可见的浑浊或者溶血,分离血清样本,将血液分别放于2个试管中。随机分为对照组(非溶血)60例,对照组血液样本在常温下1200r/min离心10min后,吸取1ml上清液作为样本;观察组(溶血)60例,观察组血液样本先放于-25℃冷冻柜保存10min,用细玻璃棒将搅拌样本,再使用1200/r离心10mi后,吸1ml上清液作为样本。
1.2 方法
60例健康受检者患者空腹抽取10ml血液样本,观察无肉眼的浑浊和溶血后,分别注入2个试管中,每个试管5ml。对照组在常温下使用离心机1200r/min离心10min后,用吸管吸取上清液1m作为待测样本;观察组在-25℃冷冻柜保存10min,用细玻璃棒将搅拌样本,再使用离心机1200/r离心10mi后,用吸管吸取1ml上清液作为样本。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和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临床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尿酸(UA)、血糖(GLU)、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血钙(Ca)、尿酸氮(BUN)和肌酐等14项基础生化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将临床诊断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件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算P值并对差异值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分析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2 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化指标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观察组的血糖和血钙值略有下降,其他数值均偏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钙、尿素氮和肌酐值无明显差异。
表1 两组血液样本14项生化指标结果对比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血液样本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生化指标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观察组的血糖和血钙值略有下降,其他数值均偏高。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钙、尿素氮和肌酐值无明显差异。在抽血过程中,一些疏忽和不当的操作容易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主要包括:①注射剂和针头之间连接不禁,导致抽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2];②血液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机械震荡;③采集过程中,进针的位置不准确,造成血肿现象发生;④血液储存器的质量不过关等。溶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干扰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在溶血的产生过程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破坏,会导致某些细胞组织释放内在物质,影响待测血液的正常浓度和性质[3]。国内研究表明,谷草转氨酶在人体细胞内的浓度是在血清样本中的38倍左
右,乳酸脱氢酶大约为180倍[4],一旦发生溶血效应后,这两个生化指标的含量会显著升高。于此同时,当溶血发生后,某些细胞破坏后溶解在血清样本中,从而增加了血清的体积,使得血清样本的血糖和血磷等成分的含量明显下降[5]。国外相关文献报告表明,除了机械震荡和冷冻外,某些药物和饮食也会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乙醇、有机磷等药物,可以提高血液中丙氨酸转换酶的活性,影响谷丙氨酸的含量[6];酚酞类药物会引起血清总蛋白含量改变。进食会使得血液中血糖和血脂的成分升高,高蛋白物质会引起尿素值偏高,高核算物质会引起尿酸含量偏高,因此抽血检查前12h应当严格禁食,以防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临床应当充分认识到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关的操作人员应当规范操作,减少操作和测量的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万东文. 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对结果影响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6(7): 90.
[2] 高亚英, 王晓明, 蒋冬青等. 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及控制[J]. 交通医学, 2012, 16(1): 84.
[3] 蒋毅, 汪忠彦. 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8(10): 115-116.
[4] 靳敏.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J]. 广西医学, 2012, 24(9): 1363-1364.
[5] 闫润花.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 医学信息, 2011, 9(4): 4982-4983.
[6] 谭为, 周卫东. 标本溶血对干化学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2): 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