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的实践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y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9日,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胜利落幕。这次大赛比以往的七届大赛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与前几届的大赛相比,不仅在比赛项目上包含了更高的技术含量,而且还更加国际化,有更多的国际企业参与了比赛。种种迹象表明,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显示了“创新驱动”的特色。
  一、供需结合的“红娘”
  目前对中国来说,就业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近年来,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就有600多万,就业率一般在80%左右,其中攻读IT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也不是很高,这就产生了一个“怪圈”: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众多的IT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IT毕业生就业困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和工作实际产生了“缝隙”。我们认为出现IT人才供需不匹配的主要根源是:
  (1)“学非全所用,要用非全学”。我们学校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是根深蒂固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再加上某些课程的落后过时,学了也没有用处,这就叫“学非全所用”。从本质上来说,IT专业基本上是一个实践性专业,或者说是一个应用性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从事IT服务和应用工作,进行纯IT科研的很少。所以,课程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实际应用,同时加强实验和实践教育环节,尤其是一般高校和高职、高专等学校更是如此。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他们的实践环节有限,所以要用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和能力不可能全学到,这就叫“要用非全学”。
  (2)“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一切以效益为中心,他们恨不得招一个人就能立即投入工作,不像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司那样重视对新职工进行培训,他们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还担心新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掌握技能后跳槽。为避免这种风险,他们宁愿到社会上去挖人,也不敢招收新职工。实际上这种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缝隙”实际上各个国家都有,因为教育不可能代替工厂,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各国都有自己的办法。就我国而言,最近有一些学校设置了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着实完成了就业前的一切准备,毕业生一出校门就是一个很好的职工,学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再担心找不到职工,供需实现了互相匹配的良性循环。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校加强实用技能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自2005年开始举办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前身为ITAT就业技能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举办8年来,通过实践已经证明是可以解決一部分教育与用人市场之间的“缝隙”的。大赛无论对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对用人单位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尤其是第八届大赛吸引了中兴通讯、欧姆龙、研华科技、罗克韦尔、北银消费金融、STC、普源精电、ENERGID以及亿旗科技、飞思卡尔等众多知名中外企业的资助和青睐。应该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在供需“红娘”的工作中展示了最漂亮的创新精神。
  二、与时俱进和以需前进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技术的进步同步、与社会需求同步,力求通过大赛直接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招收人才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历届大赛涉及了众多能够满足各种IT人才需求的科目,包括基础的、高精尖的、技术的、应用的,在内容上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形势,在技术上及时与新技术接轨。在初始几届,大赛还以IT基础性科目为主,如办公自动化、Photoshop平面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需要,大赛不失时机地增加了新的比赛内容,并在比赛形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从2011年第六次大赛开始,除个人赛以外,还新增了3G移动通信、安卓应用开发、嵌入式应用等团体赛项目。
  本次大赛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322个城市、1168所学校、2个团体赛科目中共有762个团体参赛,参赛学生达152696人,人数之多、效果之好是空前的。2012年的第七届大赛,参加个人赛和团体赛的学校为1069所,团体赛科目比上一年增加了4个,共1806个团体参赛,参赛学生148252人。
  本次大赛的特点是继续向高水平、综合化方向扩展。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大赛恰逢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央提出我国要进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方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赛也与时俱进、以需前进,进行了新的设计,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鉴于这几年大赛中不断涌现出的高科技成果,我们认为学生不仅在个人赛中赛出了一些尖端成果,而且还在团体赛中赛出了一批更加复杂的尖端成果。这也表明通过大赛,我们的老师、学生在新技术、新应用方面是有所发明创造的,是可以为我们国家奔赴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
  三、“三结合”的胜利
  大赛实行三个“三结合”: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三结合、任务的三结合以及成果的三结合。大赛的成功也标志着“三结合”的胜利。也正因为如此,大赛自2005年举办以来,一直受到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热烈响应和支持。通过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参加大赛的学校和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1.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三结合。即学校(领导和师生——简称学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领导及大赛组委会——简称组委会)、企业用户(领导和技术人员——简称用户)。在这个三结合里,学校是基础,学校的积极性是决定大赛成功的基础因素。为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除了大赛组委会的指导以外,还必须对学校进行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赛确实能对学校有所帮助。大赛组委会是关键,它不仅起到学校与用户的桥梁作用,而且它是宣传者、组织者和推广者,是三结合中的“黏合剂”。用户不仅是大赛的参与者,而且还是大赛成果的使用者和大赛成功与否的评价者。   2.任务的“三结合”。大赛要面对的任务是要在教学、研发和应用上取得成果。也就是说,要将“教学”、“研发”和“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考虑。
  首先是“教学”,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培养人,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人文修养等。但是,由于学校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如与社会和生产实践脱节等等,所以需要通过其他途径予以适当补充,应该说大赛也承担了一部分对学生教育任务的责任。
  其次是“研发”。大赛开始时,“研发”没有被列入大赛的主要任务,但是通过大赛的试验,我们感到“研发”是大有作为的。因为大赛科目中不仅有相对单纯的单项科目(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还有多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科目(如前面提到的移动通信开发等项目)。而且,大赛命题专家组也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企业用户也必然会对“研发”有兴趣,甚至于他们会主动提供研发项目。
  最后是“应用”。应用是研发成果的归宿,能够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而且也是研发者的期望。实际上,我们的最终目的除了培养选拔人以外,还应该是得到成果的应用,使之为生产力服务,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3.成果的“三结合”。通过大賽,我们期望得到三个成果:教学成果、研发成果和应用成果。
  首先是教学成果,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大赛我们惊喜地发现青年学子有着巨大的创造性,参加大赛的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创造性地提高,从而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学校和社会的期望。
  其次是研发成果,虽然这些成果的价值现在还无法置评,但是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和学校,尤其是和用户相结合,一定会取得较高、较新的成果及其评价的,甚至于我们还设想能否在某些项目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必要时我们要设置发明奖和专利奖。
  第三是应用成果,也就是企业或用户将大赛中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且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当然是更高期望的成果,我们应当努力去争取这样的成果。
  四、对大赛的宏观认识
  今年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举办的第八年,它已进入了“青年时期”,思想渐趋成熟,我们企图从宏观视角来认识大赛的意义。
  1.在教育方面。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组委会紧紧把握该方向,将大赛面向企业,直接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连续举办8届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证明了它是符合教育方针这个宏观视角的。
  2.关于就业问题。我们设计的大赛科目是和企业无缝相连的。甚至可以说,大赛的题目是企业参加制定的,大赛的评审老师不少是企业里的专家。企业直接到学校来培训学生、挑选学生,以便充实企业的职工队伍,获取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参加大赛的学校,根据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有目的地去学习、去创新。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录用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问题,每年几百万大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是政府和社会极大的负担。所以,我们直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挂上了钩,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显然也具有宏观意义。
  3.“创新驱动”问题。我国目前正在进入转型时期,我们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粗放地发展了,我们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各项事业,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中央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方针,反复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研也好,创新也好,其主体是企业,而青年学生最具创新活力,他们什么都敢于想象,敢于试验。历史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明都如此。现在,我们的大赛实践也证明如此。今年第八届大赛决赛现场依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震撼,例如一个参赛小组根据我国经常出现的面包车交通事故,发明了一种易于打破玻璃的装置;还有一个小组发明了能爬楼梯的智能消防车;还有发明自动开门的手机软件等等。这些发明创造都充满着新颖、实用和创新精神。创新是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的灵魂。大赛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是持续创新。所以,我们的大赛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宏观意义。
  五、建议和展望
  对于未来大赛如何继续进行,笔者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组委会参考:
  1.进一步保护各个参赛作品或成果的知识产权。这个很重要,因为这对于提高参赛者的积极性有直接的关系。建议获奖单位将成果保护好,如在刊物上发表、进行软件登记甚至于申请专利。当然这些事情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进一步完善;
  2.如何将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这是更现实的问题,尤其是有些还没有直接使用者的成果更是如此;
  3.针对大赛的比赛形式、科目设置等仍需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把比赛办得科学、严谨、高效、实用。
  总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8届大赛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动,建议适时做一些回忆和总结,以便继续更好地办下去,期望大赛越办越好、越办越创新。
  (编辑:李晓萍)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5年将教育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以这个视点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不少高校也正在进行应用的整合,将为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和创新创造条件。因而伴随着校园网到数字校园,再到今天很多高校正在规划的智慧校园,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渗透已经不单是一种工具,而是逐渐变成教育的一部分,在高校的教学
摘 要:網络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应用目的比较单一。文章提出的网络拓展阅读双赢理念,不仅从服务于学习课文要求的角度,而且从提高信息能力的要求角度出发,设计网络拓展阅读,有效地提高网络拓展阅读的效益,达成其双赢目标。  关键词:网络拓展阅读;双赢目标;信息能力;智力背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6-0057-03    随着网络
摘 要:文章参照“内容、结构、表示、行为”分开的网页制作标准,探寻双线程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发模式,力求为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高效率的资源平台。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优化流程;网站制作效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8-0079-03    随着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专题学习网站(主题学习网站)在其中扮演的
20多年来,中国教育行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学校的IT应用越来越频繁之时,对于设备的应用性、数量和维护管理也提出了更多挑战。2010年初,惠普以“简化IT”的理念,针对教育行业的信息化需求推出了易用、易管理、性价比高的惠普多座席共享解决方案。这套最新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目前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进行试用,惠普多座席共享解决方案如何帮到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学校对此有何反馈呢?  北京市第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我的印象里,你是一个满腹诗书,有个性,娇柔中带着刚强的女人,你朝着自己的理想,走完了这一生的坎坷。  少年的你,天真、洒脱。你与闺蜜们嬉戏、喝酒,到了夜晚还不归,划船却“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多么潇洒!  成年的你,有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每一枝花、每一丝柳、每一丛草,都被你们夫妻变得无比浪漫。你们一起读书饮茶,每一页书都藏着你们的欢声笑语;你们一起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只有普通的作文素材、立意和结构,这时,该如何写出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佳文妙作呢?小编告诉你,只需变变变,巧妙地变换一下文章的视角,将作文稍微包装一下,就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视角是什么,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比如,以“我”来展开的故事就是第一人称视角,“你”就是第二人称视角,“她/他/它”就是第三人称视角。高明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在各种不同的视角之间转换。今
7月8日,惠普宣布推出全新创新和可持续的企业级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简洁性、高效率和投资保护来连接当今和未来的数据中心技术。  大数据、移动、安全和云计算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其技术方案,从而大力投资IT基础设施。根据Gartner的数据,“在新型产品和大数据部署上的数据中心硬件支出将在2014年达到94亿美元。”  惠普推出的全新解决方案和服务,针对功率和物理的限制,帮助企业加速应用、简化管理、
“噢耶!”“好样的!”“加油!再进一球!”“六(1)班好样的!”场下观众激动的欢呼声在操场上回荡着。六(1)班的啦啦队更是开心地挥舞着手中的条幅,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这是我们六年级的篮球联赛,而我作为六(2)班篮球队的一名后卫,正在场上煎熬着。  对手中有几名训练有素的篮球队队员,他们有着专业的技术,能熟练地带球、控球、过人……而我们班只有前锋一人是篮球队的。我更是从足球校队过来“客串”的,对于篮
摘 要: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日益离不开网络。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不仅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教师在对数据处理和网络信息筛选、组合,生成有意义的教学与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拥有科学精神、学会发现与分析、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教学课题《台风》是作者在“基于网络教学”,即“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研讨”中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借助与课题有关的网络平台信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合作
星期日下午,我和爸爸像往常一样去上画画课。正当我们走到自行车棚的时候,我看见了一条黑影正在飞速地向前冲。  我定眼一看——居然是一只老鼠,我想:这只老鼠也太大胆了吧,大白天还在大道上走。我立刻向爸爸说:“那儿有只老鼠!”爸爸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真有一只老鼠!那老鼠跑到一半,又回过头来,掉头又开始跑起来,这时,它摔了一跤,摔到了排水沟挡板的孔上,结果进不去,爸爸一看到老鼠进不去,就立刻有了一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