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教育的审美意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成长、学习和发展起到的作用是多面性的。但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行文时困难重重,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想要走出这一困境,教师必须制訂恰当策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就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表达能力提出自己的几个观点。
活动中促进表达
表达能力是写作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小学生在表达时常常出现逻辑不通、顺序颠倒、内容含糊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也经常体现于他们的习作之中。教师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过程,在此期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必须从小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确保教学合情合理,形式新颖,突显创新。
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描述的内容还比较笼统、简单,难以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时频频陷入瓶颈,不知如何继续,总是达不到相应的字数标准。这是因为他们在描写事物时,不能从细节出发,只是简单概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抓住细节,能够有条理地将事物的特点一一展现出来。显然,基于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运用大量例文和讲解,向学生传授细节描写的方法,是无法被他们接受的。笔者认为不妨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进行人物刻画,教师可以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们各自描述一名自己在班级的好朋友,不能直接说出名字或给出暗示,要通过对朋友的描述让其他学生猜。比如,我的朋友是一名羞涩的女生,她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平时喜欢穿粉色的衣服,学习成绩好,乐于帮助他人。在一说一猜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一个人的外貌、性格等特点进行了表述,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此时,教师要求他们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展开写作训练,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语言表达除了要基于实际,还需要融入适当的想象,这也是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异于成人的,但他们在写作时却往往会陷入狭窄的思维,不能自由发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常创设一些开放化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无拘无束,自由表达。例如,在要求学生“续写童话小故事”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此次写作训练完全依靠于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体现出他们作品的创新之处。为此,不妨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一些简短的童话故事短片,给学生以启迪;随后,教师随意出示一些词汇,如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等,让学生根据以上词汇,展开联想,构思出故事框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制订过多的规则和内容限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权,用问题来引导他们:“你的故事里有几个主人公?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相信在这样的情境构建下,学生的想象力会立即被激活,在教师给出的词汇以及问题的牵引下,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在这一活动结束后,相信学生们再编写童话故事,就不会陷入困境了。
丰富语言知识积累
语言表达是一个将自己已知的词汇和认知集中展现的过程,语言知识的积累是表达的先决条件。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知识储备量也不足,在写作中出现表达不畅的问题是必然的。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渗透课内外语言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只有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够厚积薄发,在写作时自如的表达。
例如,在“设计动物名片”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张写好的动物名片:“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人叫做‘国宝’。我的全身有黑有白,大大的黑眼圈和两个黑色的耳朵是我的标志。胖胖的身体是因为我爱吃竹子,一次能吃好多根!”这样的展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大熊猫这一动物,丰富了认知,也初步接触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志”等表达方法,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积累了素材与词汇。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平时积累也许一时间难以见效,但只要持之以恒,语言的表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结束语
小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时期,也是教学难度最大的学段。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达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基础阶段解决。培养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完成这一任务任重道远。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将现存问题逐个解决,创新方法,使学生想要表达,学会表达。希望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能够成为一线教师培养小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有效参考,在此基础上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东慧.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7(11):47.
[2]谢智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J].学苑教育,2017(2):30.
[3]蔡远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探讨[J].新课程,2016(1):188.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
活动中促进表达
表达能力是写作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小学生在表达时常常出现逻辑不通、顺序颠倒、内容含糊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也经常体现于他们的习作之中。教师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过程,在此期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必须从小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确保教学合情合理,形式新颖,突显创新。
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描述的内容还比较笼统、简单,难以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时频频陷入瓶颈,不知如何继续,总是达不到相应的字数标准。这是因为他们在描写事物时,不能从细节出发,只是简单概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抓住细节,能够有条理地将事物的特点一一展现出来。显然,基于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运用大量例文和讲解,向学生传授细节描写的方法,是无法被他们接受的。笔者认为不妨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进行人物刻画,教师可以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们各自描述一名自己在班级的好朋友,不能直接说出名字或给出暗示,要通过对朋友的描述让其他学生猜。比如,我的朋友是一名羞涩的女生,她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平时喜欢穿粉色的衣服,学习成绩好,乐于帮助他人。在一说一猜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一个人的外貌、性格等特点进行了表述,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此时,教师要求他们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展开写作训练,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激活想象
语言表达除了要基于实际,还需要融入适当的想象,这也是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异于成人的,但他们在写作时却往往会陷入狭窄的思维,不能自由发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常创设一些开放化的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无拘无束,自由表达。例如,在要求学生“续写童话小故事”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此次写作训练完全依靠于学生的想象力,只有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体现出他们作品的创新之处。为此,不妨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一些简短的童话故事短片,给学生以启迪;随后,教师随意出示一些词汇,如黄昏、厨房、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等,让学生根据以上词汇,展开联想,构思出故事框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制订过多的规则和内容限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权,用问题来引导他们:“你的故事里有几个主人公?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相信在这样的情境构建下,学生的想象力会立即被激活,在教师给出的词汇以及问题的牵引下,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在这一活动结束后,相信学生们再编写童话故事,就不会陷入困境了。
丰富语言知识积累
语言表达是一个将自己已知的词汇和认知集中展现的过程,语言知识的积累是表达的先决条件。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知识储备量也不足,在写作中出现表达不畅的问题是必然的。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契机,渗透课内外语言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只有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够厚积薄发,在写作时自如的表达。
例如,在“设计动物名片”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张写好的动物名片:“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被人叫做‘国宝’。我的全身有黑有白,大大的黑眼圈和两个黑色的耳朵是我的标志。胖胖的身体是因为我爱吃竹子,一次能吃好多根!”这样的展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大熊猫这一动物,丰富了认知,也初步接触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志”等表达方法,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积累了素材与词汇。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平时积累也许一时间难以见效,但只要持之以恒,语言的表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结束语
小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时期,也是教学难度最大的学段。小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达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基础阶段解决。培养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完成这一任务任重道远。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将现存问题逐个解决,创新方法,使学生想要表达,学会表达。希望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能够成为一线教师培养小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有效参考,在此基础上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东慧.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7(11):47.
[2]谢智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J].学苑教育,2017(2):30.
[3]蔡远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探讨[J].新课程,2016(1):188.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香山小学教育集团)